群文阅读教学——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郭沫若
红烛 /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 昌耀
致云雀 / 雪莱
【学习任务】
1.结合具体诗篇的学习,丰富词语的积累。
2.积累关于诗歌作者、词、意象、意境、抒情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3.完成诗歌语言赏析的口头表达与交流和书面清晰表达的呈现。
4.引发对自身青春年华的关注,加深对青春生命的认识,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青春理想的追求。
5.能够进行简单的现代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
1.四首诗歌的诵读实践,内容理解和表现手法的领悟。
2.在读写实践过程中,激发对青春价值的关注与具体思考。
【学习难点】
1.读写实践任务的全面、具体落实。
2.对青春价值的关注与思考的努力呈现。
【教法与学法】诵读、讨论、点拨、实践
【学习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的写作背景、意象特点
一、情境导入
从《诗经》开始,诗歌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文学形式。“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消遣,可以呐喊,可以慰藉,可以歌颂,可以赞美……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有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继《沁园春·长沙》之后,再学习几首青春洋溢的诗歌。
二、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参阅资料,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的作者、写作背景
1.了解郭沫若。
提示: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学作品有《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雷电颂》,历史剧本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等。
2.了解闻一多。
提示: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代表作品有《神话与诗》《闻一多论古典文学》《律诗的研究》《离骚解诂》《旅客式的学生》《二月庐漫记》《红烛》《冬夜草儿评论》《死水》《唐诗杂论》《西岸》《古典新义》等等。”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写作背景。
提示:1919年,郭沫若27岁时所作。本诗作于五四运动之后,狂飙突进的风暴还没有完全止息。五四运动的鲜明标志就是要破坏一个旧世界,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描写太平洋要将地球推倒,就是对五四运动毁坏一切旧势力的一个强有力的呼应。
4.《红烛》的写作背景。
提示:1923年,闻一多24岁时所作。当时正值国内频繁战乱,闻一多从国内来到美国,遭受歧视,回国后又在多地迁徙,经受国难家愁和事业的挫折,于是用诗控诉军阀罪行,抒发爱国情怀。
学习活动二:了解新诗
1.什么是新诗?
提示: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2.新诗的特点。
提示:(1)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2)内容新颖,内涵开放,有高度的概括性。
(3)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4)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3.新诗的分类。
提示:
分类依据 类别
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 现代风体和格律诗歌
现代风体和格律诗歌 叙事诗和抒情诗
叙事诗和抒情诗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诗歌发展的阶段 现代诗和当代诗
学习活动三:速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波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提示:诗歌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图景。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
3.概括《红烛》每一小节的内容。
提示: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五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
第六节、第七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
第八、九节: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4.思考: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说一下理由。
提示:“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节——“泪”
学习活动四:研读诗歌,感受诗歌意象、意境
1.小组讨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提示:(1)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2)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3)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对“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2.讨论思考:你觉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提示: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小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展现的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让我们充分体会了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作者描写大自然,实则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红烛》中,诗人对红烛进行了赞美、安慰,并进而重申了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精神。
[作业]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
第二课时:感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的诗情、艺术
一、情境导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红烛》写于1923年,都距离五四运动不久,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两首诗都反映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社会人生中的觉悟,今天就来详细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诗情、艺术。
二、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感悟两首诗歌的诗情
1.阅读《诗的哲学 哲学的诗——郭沫若<女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联读》(何郁,《语文学习》2020年第1期),结合写作背景,探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该怎样诵读。
提示:朗读时应充满激情,声音洪亮,注意读出重音,如“无数的”“怒涌”“壮丽的”等,要读出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节奏感,如排比句式“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体现出诗人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要读出诗人的坚定、自信、进取。
2.思考探究: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3.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考问题:“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提示: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4.自读《红烛》思考,在本诗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提示: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5.自读《红烛》思考,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
6.如何理解《红烛》中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提示: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学习活动二:探究两首诗歌的主旨
1.小组合作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
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2.小组合作探究:《红烛》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学习活动三:探究两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1.思考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在抒情方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示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自然景观意象与诗人的主观感受达到交融一体。
《红烛》: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以红烛表现自己的赤子之心。
2.思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的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提示:诗人在塑造抒情主人公“我”这个形象的时候,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进行创造,同时营造了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背后,是抒情主人公“我”身上勃发出的进取、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还有着浓郁的浪漫。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提示:这首诗鲜明地展现了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
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
这种感兴自然流露的特点使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禁不住血跳腕鸣”的昂奋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着“海涛的节奏”。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钟声是先扬后抑,“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嫋斕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那么涛声则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中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啪’地一声碎成粉碎。”(《论节奏》)这首诗的节奏的韵律正是这样。作者又把这称之为“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鼓舞调”。这些都表明这首诗在形式上也是与崇高美特征相适应的。
[小结]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红烛》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作业]
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或《红烛》中任选一个(或一组)意象,进行分析。
200字左右。
第三课时: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一、情境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使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那无穷的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体验到生命理念、立场、情感的两首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
二、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作者。
提示: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2000年3月23日,在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昌耀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跳楼自杀。
主要作品:《慈航》《斯人》《划呀,划呀,父亲们!》《大山的囚徒》《一百头雄牛》《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峨日朵雪峰之侧》《哈拉库图》《慈航》《意绪》《哈拉库图》《一十一枝红玫瑰》;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文总集》行世。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诗作风格: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2.了解《致云雀》的作者。
提示: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1822年),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3.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写作背景。
提示: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
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4.了解“峨日朵”雪峰。
提示:冠名以“峨日朵”应该是指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
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这个远景极富价值。
5.了解《致云雀》的写作背景。
提示: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6.了解云雀。
提示: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学习活动二:研读诗歌,揣摩诗意诗情
1.诵读《峨日朵雪峰之侧》,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给你的感觉?
提示:博大、苍凉、浑厚、孤独
2.通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全诗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联想的画面。
提示: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位登山者终于到达了他的极限,虽然还没到上顶,但是此刻他疲惫极了,他小心翼翼身子紧贴在在陡峭的崖壁上,双手如铆钉一样抓着崖壁,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脚,鞋子早已在艰难攀爬中撕裂,脚上也磨破了,先前他竟然没有察觉脚上流出的血已经渗出鞋子,此刻他终于感觉疼得厉害。他决定了今天就是这个高度了,他已到了极限。站稳身子之后,他放眼望去:太壮观了,连绵起伏的雪山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一轮落日照在雪峰上,苍凉壮阔。耳边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声音,崩塌的山石轰鸣着落入脚下深渊。
3.读完雪莱的《致云雀》,请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提示:它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诗中模仿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窜,一边歌唱,愈唱愈亮,愈飞愈高。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致云雀》中的“云”被描写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从江河湖海中吸取水分,然后降雨到大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学习活动三:研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象
1.默读《峨日朵雪峰之侧》,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及其所在诗句,完成表格。
提示:
意象 诗句
“我”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太阳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指关节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雄鹰、雪豹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蜘蛛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2.通读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结合写作背景,揣摩意象、句子含义。
①品读诗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如何理解“我”以及“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了什么?
提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我”的形象,“仅”写出了此刻“我”的高度理智与清醒;而“小心地”,则写出了此刻的“我”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这里的高度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联系一下后文,这高度能够看到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这个高度能够看得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但却危险可怖。由此看来,这高度不单单是客观的具体的物理高度,还是一种精神高度,指的是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的高度。
看到的表层内容:即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
深层内容:这跃入山海的太阳,即象征着客观的真理与信仰,而石砾则象征着弥漫整个时代的虚无狂热的荒谬信仰。而昌耀所看到的“石砾滑坡”正是指代着虚无和狂热终将消失了。
②品读诗句“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如何理解本句中“太阳”这一意象?
提示:太阳在这里象征着真理与信仰,诗人通过写太阳越入山海,道出了时代变革即将到来。
③品读诗句“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如何理解本句中“石砾”这一意象?
提示:石砾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毫不稳固,作者用石砾指代荒谬年代所谓的理想、信念、追求,而石砾的滑坡则意味着时代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
④品读诗句“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如何理解“指关节”,以及“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这个句子?
提示:这一句则选用了“指关节”作为典型意象,即使血滴已经从鞋底渗出,指关节却依然牢牢地揳入巨石的罅隙,“指关节”就象征诗人即使面对千般险阻、万般苦痛,仍毫不退缩的坚定意志。
⑤品读诗句“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如何理解本句中“雄鹰”和“雪豹”这两个意象?
提示:“雄鹰”和“雪豹”一个是蓝天领主,一个是雪原上的霸主,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雄鹰”“雪豹”的形象在这里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⑥品读诗句“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如何理解本句中“蜘蛛”这一意象?
提示:选用了一个“小得可怜的蜘蛛”作为典型意象,这里的蜘蛛,与自己一同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同经历着此刻的艰难处境,“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蜘蛛,即诗人的自喻。
3.概括《致云雀》每一小节诗歌内容,并尝试分析“云雀”这一形象。
提示:
第一部分 第1节 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塑造了云雀欢乐的形象
第2节 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 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 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第二部分 第8节 把云雀比作诗人 塑造了云雀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第9-11节 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 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第三部分 第13-15节 探讨美的根源 塑造了云雀丰富明澈的形象
第16-17节 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第18-20节 不能快乐的根由
第四部分 小结 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塑造了云雀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云雀形象总结: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小结]
昌耀和雪莱,一中一西,前后相距一百多年,但都用自己浪漫主义的笔触向世人唱响了超凡的精神之歌:前者通过用太阳、峨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等众多审美意象,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后者则热情地赞颂了云雀的欢乐、光明、美丽,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斯人已逝,但《峨日朵雪峰之侧》与《致云雀》将在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绽放着永恒的光芒。
[作业]
从《峨日朵雪峰之侧》或《致云雀》中任选一个(或一组)意象,进行分析。
200字左右。
第四课时:写一首关于青春的诗歌
一、情境导入
在中国文化传统乃至世界文化传统中,诗歌都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抒情表意的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而且还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心中理想青春的样子。
二、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拓展阅读,揣摩诗歌特点
1.对比阅读诗歌与散文名篇,感受诗歌的特点。
诗歌:《雨巷》(戴望舒) 《错误》(郑愁予) 《致橡树》(舒婷)
散文:《春》(朱自清) 《听雨》(季羡林)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2.阅读韩寒《现代诗和诗人怎么还存在》,思考:现代诗和散文的区别仅仅是标点符号吗?现代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前两天这里在争吵诗不诗的问题,没看,觉得奇怪。因为我的观点一直是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年头纸挺贵,好好的散文,写在一行里不好吗?古诗的好在于他有格式,格式不是限制,就像车一定要开在指定路线的赛道里一样,才会有观众看,你撒开花了到处乱开,这不就是交通现状吗,观众自己瞎开也能开成那样,还要特地去看你瞎开?这就是为什么发展到现在诗歌越来越沦落。因为它已经不是诗,但诗人还以为自己在写诗。写散文就写散文,散文家这个名称自然没有诗人那么好骗文学女青年。好好的标点符号摆在那,你非不用,先把自己大脑搞抽筋了,然后把句子给腰斩了,再揉碎,跟彩票开奖一样随机一排,还真以为自己是艺术家了。千万别拿徐志摩的轻轻的和海子的春暖花开跟我说事,写了几十年句子出几句顺口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现代诗的最多价值只能作为歌词的一个小分支存在。既然没有格式了,那有写歌词的人就行了,还要诗人做什么。
从上学开始我看见图书馆里的现代诗集就是这观点,永远不会变了,如果数学习题册像现代诗集那样排就好了,打草稿的地方全有了。在我所有的小说里,每本都不忘要讽刺现代诗一下,然后自己写一首,还真有没看明白的读者以为我喜欢现代诗。所以今天就说的直白一点,最后,我要赋现代诗一首:
小诗一首
飞机上落枕
小
或者诗
一首还是两首
今天晚上的脖子
特
别疼
是
飞机上睡落枕了
还是
飞机被我睡落枕了
他说
以后写
散文
再散
再散
也别忘记了
要用标点符
号
唷
点拨:诗歌创作不是点击回车键,也不是取消标点,而是有其内在的要求:
首先,诗歌需要形象、意象。
其次,诗歌富于音乐性。
再次,诗歌语言要凝练、含蓄,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学习活动二:牛刀小试,尝试诗歌创作
1.以“致青春”为话题,写一组现代诗歌。
2.交流探讨:小组与小组间互评诗歌创作作品,小组内部交流写作成果,分享写作经验。
评阅标准
1 容量达标:5—7节,20—30行
2 关于青春价值的思考与认识要具体:能用1至3个核心词概括出来
3 有与核心词对应的具体形象(意象)
4 能够在诗行中,将“意”与“象”之间建立合理关联
5 形象与形象之间(节与节之间),有思想情感的脉络
6 有直抒胸臆的词句,抒情力求自然、真诚
7 有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的主动运用
8 各节容量大体相当,读起来不晦涩,不拗口
[小结]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它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的词语并不多,但蕴含的思想感情却很丰富。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不仅要斟词酌句落实到语言上,还要注意形象的筛选与塑造,以及形式的节律性和音乐性等。
[作业](二选一)
1.2021年,河南爆发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在此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首诗歌。要求:最少选择三种意象,200字以内。
2.2021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7个教师节,为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请写一段“红烛赞”。要求:最少运用三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