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过关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过关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9 18: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1.以下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究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激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纳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顾,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2.以下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假设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拓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假设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浮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动。
3.以下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当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述出登山者境况的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4.以下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述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述,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5.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D.晶莹 甘霖 炽烈 深山幽谷
6.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罅隙〔xià〕 山峦〔lán〕 闺阁〔guī〕 酣畅淋漓〔hān〕
B.嚣鸣〔xiāo〕荡漾〔yànɡ〕 脂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
C.揳入〔qì〕 铆钉〔mǎo〕 倾吐〔qīng〕 清辉洋溢〔yì〕
D.霓虹〔lí〕 衷心〔zhōng〕 消融〔róng〕 霞蔚云蒸〔wèi〕
7.以下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入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激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8.以下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纳间接抒情的方式,描述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激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9.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无论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入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1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碰到困难处,大家把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凉爽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
A.魏峨 铆〔m o〕钉 懦〔nuò〕夫B.淅淅历历 嶙峋 晨曦〔xī〕
C.薄〔báo〕雾 陡俏 楔〔xiē〕入D.崔嵬 罅〔xià〕隙 吞噬〔shì〕
12.“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以下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
13.以下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纳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亮、激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显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涵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熟悉,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心得。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将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
14.以下有关郭沫假设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假设,原名开贞,号尚武。他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作品具有激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假设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郭沫假设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D.郭沫假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15.以下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放号(hào) 怒涌 关怀备至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青山绿水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宽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谈笑风生 相辅相成
16.以下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平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求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7.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蜡炬(jù)躯(qū)体 心惊胆颤(chàn)
B.溃(kuì)脓 烧沸(fèi) 按捺(nà)不住
C.脂(zhǐ)肪 既(jì)已 熏陶渐(jiān)染
D.消弭(mǐ) 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
18.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通读《红烛》,虽然感受更多的我们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B.“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C.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某些部门由于对利益的渴求,依旧纵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而不依。
D.10月16日中国台风网报道,估计“莎莉嘉〞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进入南海后,“莎莉嘉〞将再次强化,并逐渐向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靠近。
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_____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_____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________,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的________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奥秘 魄力B.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奥秘 魅力
C.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奥妙 魄力D.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奥妙 魅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21.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三、现代诗歌阅读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假设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平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求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参照答案
1 B【详解】本题考查同学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应选B。
2 C【详解】本题考查同学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从抽象到具体〞错误,依据诗歌的开头“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可知,开头描写的“白云〞“北冰洋〞等为具体意象;依据诗文的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可推断,“力〞为抽象意象。因此诗歌内容应为“从具体到抽象〞。应选C。
3 D【详解】本题考查同学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也有些失落〞错误。依据原诗“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可知,作者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应选D。
4 C【详解】本题考查同学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 错误。在诗歌的第八、九、十、十一小节,作者把云雀比作“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和“玫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类比,特别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庞大力量;“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运用的是设问修辞;“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边〞运用夸张修辞。诗文中没有运用“排比〞修辞。应选C。
5D【详解】本题考查同学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A.“慰籍〞的“籍〞应改为“藉〞。
B.“阴蔽〞的“阴〞应改为“荫〞。
C.“催残〞的“催〞应改为“摧〞。
应选D。
6 B【详解】本题考查同学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山峦〞的“峦〞应读luán。
C.“揳入〞的“揳〞应读xiē。
D.“霓虹〞的“霓〞应读ní。
应选B。
7 C【详解】本题考查同学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互相作用,描述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应选C。
8 C【详解】本题考查同学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纳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作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应选C。
9 D【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理解错误,“新诗〞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恪守格律,但也并不是不讲究格律与押韵而完全自由化。“新诗〞也同样要有音韵美,要有节奏感。
应选D。
10 B【解析】““试题分析: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无论〞等词语。
考点:选用、仿用、变幻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1 D【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魏峨——巍峨。
B项,淅淅历历——淅淅沥沥。
C项,薄——bó,陡俏——陡峭。
应选D。
12 B【详解】本题考查同学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A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寄托离别之情。
B项,作者以“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C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垂杨见“愁眼〞,红烛知“苦心〞,写离别之苦。
D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红烛流泪,随人惜别,寄托离别之情。
应选B。
13 B【详解】本题考查同学赏析诗歌的能力。
B项,“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激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应为显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应选B。
14A【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注意积存,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A项,“现实主义〞错,应该是“浪漫主义〞。
应选A。
15 D【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一般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认读音等。平常要善于积存,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A项, “蜂涌而至〞错,应为“蜂拥而至〞。
B项,“号叫(hào)〞错,应为“号(háo )叫〞。
C项,“宏福齐天〞错,应为“洪福齐天〞。
应选D。
16 A【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应选A。
17 D【详解】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答题时,要采纳比较排除法。
A项,“心惊胆颤〞的“颤〞读音改为“zhàn〞;B项,“溃脓〞的“溃〞读音改为“huì〞;C项,“脂肪〞的“脂〞读音改为“zhī〞;应选D。
【点睛】考查字音要结合平常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小差别。
18 C【详解】此题考查同学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纳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依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A项,“虽然感受更多的我们〞错误,语序不当,应改为“我们虽然感受更多的〞,并且删去第二个“我们〞;B项,“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错误,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改为“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而且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D项,“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错误,存歧义,句意不明。
应选C。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推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合计;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合计。
19 B 20 D 21 C【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辨析词语与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联系上下文语境“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与困境……的搏斗精神〞可知,此处应为“不能自拔〞。
第二空处,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语境强调的是与困境搏斗精神,应为“不屈不挠〞。
第三空处,奥秘:意思为深奥莫测的秘密。奥妙:深奥微妙。联系下文语境“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可知,“探究〞的对象应该是秘密,此处应为“奥秘〞。
第四空处,魄力:气势,气势,指临事的胆识和果断作风;更多的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及时果断作出决定,有担当,有责任心。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语境“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指他的诗歌吸引人,此处应为“魅力〞。
应选B。
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当年读昌耀的诗歌〞之前缺主语“我〞,排除A、C两项;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惊奇〞后“震撼〞,排除B项。
应选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下文“需要寻找〞的主语也是“人们〞,而不是“他〞,排除A项;上文提出问题,下文则要“说明〞这个问题,主语是“人们〞〔此处省略〕,而不是“这个问题〞,排除B项;上文问题中说“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只能是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排除D项。
应选C。
22 A 23.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随时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假设,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诗中描述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庞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关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庞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分析】22本题考查同学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应选A。
23本题考查同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诗歌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主要涉及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时代精神。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本题: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假设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庞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庞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述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而“五·四〞运动关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庞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将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诗中所描述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因为当时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关于力的赞歌,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