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单选题
1.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3.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6.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D.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
7.宋代东京的富人们“衣不肯著布缕细绢、钠絮组敝、洗灌补绽之服,必要绮罗绩毅、绞消靡刚、新鲜华架、缔增绘画”,即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到了节庆日亦“新洁衣服,把酒相酬”。这反映了宋代
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 B.城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
C.理学观念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D.积贫积弱局面得以改观
8.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商人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9.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10.宋代城市中以女子命名的食品和食店不计其数,如李婆婆杂菜愛、王小姑酒店、王妈奶家茶肆、宋五嫂鱼、汴河岸卖粥妪等等。这反映了当时
A.城市规划有序 B.商家重视品牌经营
C.坊市制度规范 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1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B.农副产品的商品化
C.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D.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12.宋以前,蹴鞠、相扑等运动主要是在宫廷中开展。两宋时期,民间才开始出现威鞠项目.相扑运动也正是此时在瓦肆表演中深受市民喜爱。以上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进- 步加强 B.政府提高了军事战斗力
C.商业发展冲击社会等级秩序 D.贵族政治开始走向瓦解
13.早期契丹贵族的墓葬中,葬具多用石棺,陪葬品中模仿皮囊的鸡冠壶数量众多,还常伴有成套的武器及完备的马具。中晚期契丹贵族墓中,葬具多用木椁,鸡冠壶被黄釉瓷器和景德镇影青瓷等取代,马具简化,武器消失,仿木建筑和斗拱壁画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B.游牧生活的消亡
C.契丹贵族生活奢靡 D.南北文化的交融
14.宋代时大量南方水果北运,且用途广泛.除直接食用外,还大量投放市场,用来做菜肴.饮料、药品等。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的繁荣 B.重商观念的兴盛
C.百姓生活的富足 D.农耕经济的发达
15.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曾出使辽国的苏辙说过:“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宋朝纸币的使用
A.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B.主要因向辽国输出铜钱导致供应紧张所致
C.促使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流通币种
D.解决了北宋中期“三冗”导致的财政困难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茶馆是专门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体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茶馆的錐形。唐代,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这为当时造就一个群体一一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較广,重人间友情,茶馆为其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宋代,商品贸易地点不再受划定市场局限。在热闹街市,交易通宵不断,为茶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明代,茶馆进一步发展,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已走向衰败,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茶馆这一社会窗口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
——摘编自黄建宏《中国茶馆发展研究》
材料二 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所产生的作品也成为如今我们了解古时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茶与文学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彼此的骨血之中。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茶也早已变成他们的习惯了。因此,茶文化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赵雅《茶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馆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茶文化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内藤湖南(1866~1934年)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夜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答案
B
B
C
A
D
B
B
D
A
B
B
C
D
A
A
16.(1)条件:国家富足、政治安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产生与发展;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2)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向世界各地传播了中华文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详解】
(1)中国古代茶馆发展的条件,根据“唐代,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这为当时造就一个群体一一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較广,重人间友情,茶馆为其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国家富足、政治安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产生与发展,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2)中国古代茶文化产生的影响,根据“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可以分析得出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根据“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茶也早已变成他们的习惯了”,可以看出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推动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明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7.(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夜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积极支持夜市的发展。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同:都认为宋代中国发生商业革命。
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夜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可知,政府积极支持夜市的发展。
(2)影响:根据材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可知,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根据材料“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可知,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同:根据材料“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可知,两者都认为宋代中国发生商业革命。区别:根据材料“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可知,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根据材料“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
教 学 目 标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3.经济重心的南移
4.社会变化的表现
思考问题:让我们穿越到宋朝,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
宋朝丰富的娱乐生活
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
问题引入
1.原因
2.结果
(1)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2)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
(3)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1)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西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3.具体表现
(1)粮食作物
特点:稻麦复种制普遍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谚语称:苏湖(常)熟,天下足
水稻:
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②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③南方水稻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被推广到北方
占城稻
(2)经济作物
特点:在南方有很大发展
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棉花: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南宋后期推进到江淮、川蜀一带
辽代统治者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
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善的的灌溉系统,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金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将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汉人迁至东北各地,充实人口,开垦荒地。
元世祖对农业十分重视。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泥机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布《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
(西夏)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 岁无旱涝之虞。
——《宋史》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特点: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泉州湾宋代
海船模型
“号为冠天下”的
蜀地丝织品
缠枝牡丹纹梅瓶
(1)纺织业
2.表现
纺 织 业
丝织业
棉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
发达地区有四川、江浙
南宋后期兴起
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相关链接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南宋棉毯
(2)制瓷业
制 瓷 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瓷器,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 ,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3)造船业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造 船 业
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很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先进指南针
①到北宋时代,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已大量开采煤炭,作为冶铁原料和家用燃料。
②元朝初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人烧煤炼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煤做燃料。
(4)冶炼业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原因
(1)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自北宋开始,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3)南宋政府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则得动以百万计。”
2.表现:
(1)市场规模扩大:
①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②各民族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繁荣。
宋代互市图(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图
(2) 货币需求量剧增:
原因:
①商贸的繁荣
②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表现:
①钱币铸造量扩大;
②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元代纸币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李攸《宋朝事实》
(3)海外贸易繁荣:
①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
②出口至亚非等国家地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进口香料、珠宝;
③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4)大城市空前繁荣:
①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
②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北宋东京城
(1)开始:唐朝中期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结束:南宋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4)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清明上河图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3)扩大: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四、社会的变化
1、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发生了变化,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蔡襄(北宋)
2、租佃关系发展
宋朝,贱民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的奴婢更多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
(1)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宋代“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逆转,大趋势没变。
课堂检测
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古代中国的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南宋
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故选A;BCD项的朝代都在北宋之后,此时交子已经出现,排除。故选A。
2.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述:“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材料反映了
A.唐代诗人见识有限 B.宋代文人生活简朴
C.唐代崇尚豪奢之风 D.宋代经济水平提高
D
【详解】
材料“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D正确;沈括并不是批评唐代诗人的见识,排除A;沈括认为唐代所谓奉养器服之盛不值得一提,恰恰说明时人的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排除B;唐代人作富贵诗并不能证明社会风气崇尚豪奢之风,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