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选择题
1.古代理学家有言曰:“知痛必己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知己自寒了,知饥必知己自饥了,……。”这位理学家的实际主张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心外无物 D. 知行合一
2.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唐宋时期,众多诗词作品得以刊印成集,主要得益于
A.造纸术的改进
B.印刷术的进步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对外交流的发展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的著作有
①《农政全书》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唐本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5.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6.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了( )
A.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理学观念普及到民众生活
C.理学思想有世俗化的倾向 D.商品经济推动理学的繁荣
7.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下列能体现“自然”之意的有
①直抒胸臆②对仗押韵③格律工整④雅俗共赏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朱熹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据此可知,朱熹
A.强调求理方式的主观性 B.主张“格物致知”
C.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D.强调“知行合一”
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
①词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明清新儒学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10.据史书记载,唐人的服饰绚丽多彩,而宋人的服饰修长简洁、朴素无华,多以淡蓝、浅黄、青、墨绿和白色为主。据此可推知宋朝
A.服饰风格与国力的衰弱相关 B.官方正统思想影响民众意趣
C.商业经济迎来良机空前繁荣 D.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服饰变革
11.“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 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
12.宋朝文人认为“唐诗无避讳”,论及本朝时则说“今之诗人,不敢尔也。”由此可见
A.唐代诗人不受礼仪纲常约束 B.文学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很大
C.唐诗文学水平明显高于宋代 D.文学的使命就是反讽现实政治
13.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等。其中信息革命主要指的是
A.纸的发明
B.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C.宋词的繁荣
D.珠算运算法的成熟
14.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下列有关苏轼叙述正确的是
①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说理②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③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以行书名世④概括山水画“诗画本一律”的特点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陕西蓝田吕氏兄弟首创乡约制度, 要求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吕氏乡约
A.是儒学理念的实践 B.体现了心学对民众的影响
C.推动了乡村的自治 D.反映了人们对稳定的期盼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17.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
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知痛必己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知己自寒了,知饥必知己自饥了”可知,该理学家认为要得知某个道理,应当由切身的经历和体悟,D正确;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深究万物,与材料反映的通过切身的经历和体悟求得道理不符,排除A项;“心即理也”属于心学的思想,与材料反映的通过切身的经历和体悟求得道理不符,排除B项;“心外无物”属于心学的思想,与材料反映的通过切身的经历和体悟求得道理不符,排除C项。
2.A
【详解】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宋元,科举制度的实行、城市商业的繁荣、印刷技术的应用,都有利于文化的下移,故①、②、③都正确;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范围大于宋元,故④排除。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正确。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市民文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众多诗词作品得以刊印成集,故B项正确;造纸术的改进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国家政策的支持不是印刷书籍繁荣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印刷书籍的繁荣和对外交流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4.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农书是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农政全书》是明代的农书、《齐民要术》是北魏的农书,故①③正确;《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唐本草》是医学著作,故②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5.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王阳明心学理论,依据所学可知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是心学的主张,故A项正确;B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现,属于宋代理学的观点。C项的含义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是无关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阳明心学
6.C
【详解】
由题干中“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通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悟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说明理学思想有世俗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宁本分等生活理念“描述的是南宋时期,理学思想逐渐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但没有涉及“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的信息,故A排除;题干中强调的是理学思想向世俗化发展,没有说普及到民众生活,故B排除;题干没有叙述商品经济发展与理学的关系,故D排除。
7.B
【详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直抒胸臆④雅俗共赏是元曲的特点;②对仗押韵③格律工整属于唐代诗歌的特点,故此题应选B项
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通过对世间万物的探究来明理,主要是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即格物致知的主张,B正确;朱熹求理的方法具有客观性,A排除;朱熹的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C排除;D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故选B。
9.D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④全都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文化产品,服务于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②⑤则是服务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而传统社会是重农抑商的,所以排除。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因此反映在服饰上是多以朴素为主,反映的是官方正统思想影响民众意趣,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
11.C
【详解】
根据“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可以看出,理学所强调的基本准则,如贞节观,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排除A;男女平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12.B
【详解】
材料“今之诗人,不敢尔也。”反映出宋代的文人在创作时有所顾忌,这这要是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故B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唐宋的文学水平,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
13.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信息革命指的是传播信息方面的大变革,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出现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信息的传播和流传,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纸在汉朝时期发明,而不是宋朝发明,故A选项错误;宋朝时期的文学是词,宋朝时期词繁荣发展,但这与宋朝的信息革命无关,故C选项错误;珠算运算法的成熟与信息的大变革无关,故D选项错误。
14.A
【详解】
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①正确;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的是唐朝王维,故②错误;苏轼以行书名世,其作品为《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十大行书》的第三名,故③正确;“诗画本一律”的是文人画,不是山水画,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
15.A
【详解】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儒学所倡导的“德”“礼”“仁爱”的主张,因此乡约制度是儒学理念的实践,A正确;此时还没有心学,排除B;材料与乡村自治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期盼是什么,排除D。
16.(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
(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
17.(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
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认识辽宋夏金元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
课程标准:
1.认识宋明儒学复兴背景,掌握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认识宋词元曲及其发展原因。
3.了解三大发明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
4.了解少数民族文字,认识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儒学复兴
理学创立
儒学僵化
理学成熟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从三国到五代,儒学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1、概况
一、儒学的复兴
伦理观
宇宙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理的核心是仁。
人生观
“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2、理学的思想体系
“四书” 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3、理学的影响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史料二: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史料三: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思考: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史料探究
理学:宋明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成为官方哲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宋儒则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因有此称。
基本概念
三国五代,儒学僵化,佛道挑战,理学兴起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二程朱熹,万物本源
父子君臣,天理为仁,圣人境界,格物致知
四书五经,元代科举,南宋后期,官方尊崇
理学记忆口诀
深化理解
宋明理学的特点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
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还是“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带有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的禁欲主义,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二、文学艺术
特点: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宋词两流派:
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1.宋词
宋词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2.阶级上:市民阶层扩大,精神需求较大。
3.政治上:两宋时期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特点:
①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②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了杂剧。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3.书法:行书--“宋四家”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两宋时期,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名家辈出,其中,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绘画
山水画: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宋代重文轻武的
国策,理学的兴
起使人们更注重
内心的修养。画
家从追求写实变
为更加注重意境。
山水画成为画寄
托思绪情怀的方
式。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三.科技
三大发明
(1)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2)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4)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科技对东西方的影响
角度 内容
对中国的影响 (1)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3)它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对世界的影响 (1)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了世界面貌。
科技成就
(1)沈括:代表作是 ,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____________》,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元朝农学家______编撰《农书》,其中关于__________的记载尤为丰富。
《 》
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
授时历
王祯
农业工具
四、少数民族文字
1.契丹族:契丹大字、小字,刻石碑,文学创作。
2.女真族:女真文字,设女真进士科。
3.党项族:西夏文,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蒙古族:
(1)成吉思汗时期的畏兀体蒙古文,如《蒙古秘史》;
(2)忽必烈时期八思巴字,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课堂检测
1.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2.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B
3.《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03年为起点,这一时间可表述为
A.公元前4世纪前期 B.公元前4世纪后期
C.公元前5世纪前期 D.公元前5世纪后期
D
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B
5.有文献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椀(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这种人工磁化方法见载于
A.《武经总要》 B.《梦溪笔谈》 C.《萍洲可谈》 D.《梦粱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