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 学 目 标
1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 明朝海疆治理
3 明朝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4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思考问题:明朝是怎样建立又是如何巩固政权的呢?
明皇陵是明太祖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
神道列车马,尊威溢海天。皇亲身富贵,龙脉冢高圆。
可叹无宁日,堪怜少空闲。
倘知遭此苦,何必累当年?
——《五律·明皇陵》
问题引入
1.背景: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表现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朱元璋:《皇明祖训》
①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理由不充分。秦亡的原因是暴政,宰相在朝政中发挥着诸多积极作用,而皇帝一人独揽大权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中央官制图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地位:
未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明成祖朱棣
2.表现
★内阁
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职能: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上书
转发
票拟
批红
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3.结果
内阁权力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票拟权
大权尽归内阁
权力扩大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一方面,皇帝防范阁臣权重,
另一方面,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3.结果
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②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其他表现:
①废除行省,设三司,使地方的权力分散。
②改革科举制: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③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
1、郑和下西洋
时间:15世纪前期
人物:郑和
皇帝:明成祖朱棣
过程:先后七次,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 地区。
目的:宣扬明朝国威
局限:带来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郑 和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2、抗倭斗争
原因:日本海盗勾结中国东南民间走私者, 骚扰中国东南沿海,造成巨大破坏。
人物:戚继光、戚家军,
俞大猷;俞家军,
地点:浙江、福建、广州东南沿海地区,
结果:平息沿海倭寇,取得斗争胜利。
相关图片
3、欧洲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活动
(1)葡萄牙取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2)①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②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葡萄牙
荷兰
①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②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③俘虏明英宗
①重新修筑长城;
②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签订合议,接受册封;
③恢复扩大贸易关系,维持基本和平。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内陆边疆
互市:
蒙古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和议后,不但恢复了定期朝贡关系,还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这项和议大大推动了蒙古、汉两族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
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朝贡贸易,即少数民族进贡土产,朝廷回赐对方需要的礼物。
藏族
①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东北女真
①派人到东北招抚;
②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③对东北女真族各部首领封授官号。
1、原因
政治:统治黑暗;
阶级: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其他:天灾不断
材料:17世纪的中国气候处于小冰河时期,此时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恶化,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二)明朝灭亡
2、事件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口号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军纪 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发展 广大农民热烈拥护,起义军势力扩展到10余省,队伍发展到100多万人
建权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三)清朝建立
时间 事件
16、17世纪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
1635 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
1636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 顺治帝时期,清军入关
课堂检测
1.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荷兰称为“红毛夷”,并且记载:“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根据材料可知
A.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起源于中国 B.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C.荷兰凭借其火器打败了葡萄牙 D.荷兰凭借其火器打败了西班牙
B
【详解】
根据材料“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可知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明显领先于中国,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未提及葡萄牙和西班牙,排除C、D。
2.明朝皇帝崇祯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哀叹女儿“汝何故生于帝王家!”并亲手将其砍杀,然后逃亡煤山,自缢而死。出现这一幕的背景是
A.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政权 B.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
C.清军歼灭南明残余势力 D.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
D
【详解】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故D项正确;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建立大金政权,排除A项;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排除B项;清军入关后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逐步歼灭南明残余势力,排除C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据《明史》记载: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明太祖实录》中却无洪武十七年铸造铁牌的记录。万历十二年,御史谭希思上奏疏,奏请万历皇帝杜绝宦官干政,仿照祖宗故事恢复铁牌。万历皇帝认为在本朝的典章制度内没有记载该制度,谭希思的奏疏不足信。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明史》是正史,记载的内容应该最为可信
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比《明史》 更为可信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明永乐帝即位后,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可奏章并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洪熙以后,阁权渐重,六部渐秉内阁之意行事,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这表明明代内阁
A.已成为法定中枢机构 B.执掌机密事务的决策
C.行政职权已有所变化 D.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3.“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忠诚的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这个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是
A.为皇帝顾问
B.替皇帝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5.明太祖朱元璋曾祷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宮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A.政治腐败
B.皇帝无权
C.君主专制
D.太监成为皇帝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 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7. 徐光启说,“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进而认为,“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据此可知,他主张( )
A.开放贸易制倭B.鼓励商业发展
C.实行海禁政策D.打击海上走私
8.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 )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
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9. 明成祖永乐年间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10. 明朝皇帝崇祯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哀叹女儿“汝何故生于帝王家!”并亲手将其砍杀,然后逃亡煤山,自缢而死。出现这一幕的背景是( )
A.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政权
B.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
C.清军歼灭南明残余势力
D.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
11.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明朝中后期,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其中多数内阁首辅随俗浮沉以求免祸,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朝( )
A.官僚运行机制成熟B.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皇权架空依赖内阁
12. 永乐年间,五军都督府设立内监监督府事。巡视边塞、大军出征四方都由太监负责监军,其他如皇庄、矿税、上供、采造等事,也大都由太监负责。这种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宦官军事才能卓著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反映出官僚机构的膨胀
D.推动了军权的规范运作
13. 《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14. 朝贡贸易使明清海洋经略方式具有政治不平等性、经济内耗性和发展不可持续性,也注定其存在的短暂性,以致郑和之后,中国远洋船队再未越过马六甲海峡,甚至南海一带也较少见到中国的舟迹帆影。据此可知,朝贡体制产生的后果是( )
A.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B.致使中国逐渐丧失远航动力
C.直接导致闭关锁国政策出台
D.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5.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
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
——《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
《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舟“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郑和船队不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数目也非常巨大,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各有专职,分工细致而明确。船队人员的所有开支无一例外全由大明王朝官方独家承担,而郑和船队在海上的航行动辄数月,物资消耗一项的数目就可想而知。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帝国整合全部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创造的最后奇迹,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试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这是古代中国大航海时代一个绚丽的高潮,之后便戛然而止,开始了近500年的闭关自守。
——摘编自陈杰《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C
C
A
A
C
C
A
D
B
D
C
B
B
B
C
16.作为汉族降官,宁完我认为,当时后金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盲目照搬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倾向。他指出,《大明会典》固然值得学习,但书中内容在明朝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多次修改,况且明朝的国情与后金又有差别,所以将其奉为金科玉律盲目照搬是不对的。
【详解】
根据材料“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宁完我后金在制度建设上有盲目照搬倾向,他反对盲目照搬《大明会典》,认为后金与明朝国情不同,应改有所变通和改动。
17.示例一 郑和下西洋表明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郑和下西洋宝船在8000吨以上,且船队规模庞大,大船60多艘,总规模达到200多艘,相较于半个世纪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中国的船只吨位和船队总体规模,都要庞大的多。表明中国明朝时期造船业技术的先进。汉代中国人就开躬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宋朝,中国人就将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远达印度洋和丰洲东海岸,是名副其实的远洋航行,而直到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才开辟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
以上史实表明,直到郑和下西洋,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依然领先世界。
示例二 明成祖朱棣下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明史●郑和传》里记述明成祖朱棣下令郑和率船队出海,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还有就是要向海外炫耀武力,展示中国的富强。以武力相威慑,以使海外诸国臣服于中华、郑和下西洋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基本达到明成祖的目标。郑和所到之处,外邦无不慑于中国强大的实力,接受赏赐,并派使臣来华。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和印度洋及非洲东海岸诸国的联系。即宣扬了国威,又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总之,郑和下西洋虽耗费一定国力, 却树立了中国在海外的权威,维系了明胡的统治。
示例三 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力,最后不得不戛然而止
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还有满足统治者的虚荣心和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郑和船队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试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由于得不偿失,因此在七下西洋之后,便戛然而止、这与西方在开辟新航路之后,走上殖民扩张与掠夺,殖民者在海外攫取大量海外财富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是对国力的消耗,难以为继,
【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讲述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根据所学,可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条件、目的、影响等方面提取相关的主题,并展开论述。如从其影响的角度提取主题,可得出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力,却没能继续论述时,要从目的入手,得出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不是以贸易为目的。因此耗费巨大,长此以往财力上不能支撑,并结合所学概括其最终的结果。同时也可再进一步与西方新航路进行比较。最后再做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