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雍正帝
顺治帝
康熙帝
1722—1735年
1735—1795年
1643—1661年
1661—1722年
乾隆帝
1、康乾盛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
(2)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康熙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4)雍正帝设军机处,参议军政大事,面奉谕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清朝决策机构的演变
知识要点
密折制度
1
2
3
概念: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
特点:密、速、祥
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目的
职能
影响
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为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军机处的设立
知识要点
密折制度
1
2
3
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
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保密性较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材料一: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材料二: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史料探究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军机处的性质、地位、职能及作用?
性质即地位:军机处是皇帝发布命令、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职能: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
作用: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制造文字狱,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避席畏闻文字狱,
著书都为稻粱谋”
4、文字狱
1、巩固疆域的斗争
1662年 南明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右)
1683年,清军进占澎湖,郑成功之孙郑克塽请降,台湾平。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左)
(1)台湾
二.疆域的奠定
1、巩固疆域的斗争
(2)中俄边界
1653—1689年,中俄雅克萨之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东部边界,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
1、巩固疆域的斗争
(3)平准噶尔叛乱
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驱准保藏”。
雍正初年,平罗卜藏丹津在青海的叛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彻底平定准噶尔。
1、巩固疆域的斗争
(4)平大小和卓叛乱
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也是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一
1759年
葱 岭
巴尔喀什湖
巴勒喀什池
西 伯 利 亚
外
兴
安
岭
库页岛
洋
平
太
台湾岛
钓鱼岛
赤尾屿
东沙
南 海
南
海
岭
万
里
长
沙
千
里
石
塘
将军辖区
办事大臣辖区
内蒙古盟旗
省辖区
西 藏
新 疆
乌里雅苏台
唐
努
乌
梁
海
科
布
多
黑 龙 江
吉
林
盛京
古
蒙
内
直
隶
东
山
江
苏
浙
江
福
建
广
东
广
西
云
南
四
川
贵
州
湖
南
湖
北
江
西
安
徽
河
南
山
西
陕
西
青
海
甘
肃
河
黄
黑
龙
江
长
江
中俄《尼布楚条约》
待议地区
清
京师
乌里雅苏台
伊犁
喇萨
清朝疆域
盟旗制度
伊犁将军
册封达赖、班禅
派驻藏大臣
改土归流
2、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总督—巡抚
01
1653 册封达赖
02
1683 设台湾府
03
1689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04
1713 册封班禅
05
1722 大规模改土归流
06
1727年 开始派驻藏大臣
07
1757 平准噶尔
08
1759年 平大小和卓 设伊犁将军
根据时间轴,归纳清朝经略边疆的主要方式。
武力平叛
设置机构
笼络上层
捍卫主权
根据地图,描绘清朝中期疆域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更的延续性。
一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奠定后世中国之版图
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利于中华文明之延续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1.内部危机: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 2010万 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3.5亿
乾隆六年 (1741年) 1.4亿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4.1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亿 咸丰元年 (1851年) 4.3亿
伴随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清朝人口数量统计表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
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农民起义频发
◎白莲教之乱(绢本)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2.外部危机:
在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前,双方就礼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乾隆帝得知对方不愿向自己行跪拜礼时,发怒的说:“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经过一番争论,双方作出了让步,即单膝跪拜。
◎乾隆接见小斯当东
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清廷官员劝说马戛◎尔尼使团行跪拜礼
马戛尔尼向乾隆帝赠送了西洋礼物,后来又提出了六条便于两国通商的条件,在即将离京之际,乾隆帝给予了答复:“……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干……况尔国王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锡予优加,倍于他国……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用太平之福。”
【历史趣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2.外部危机: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广州十三行(清)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3.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总结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经略边疆
疆域奠定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结果
课堂检测
1.清朝军机处与内阁设置在紫禁城内,军机处更靠近皇帝的居所。六部官署则在紫禁城城墙之外。这种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精简中央机构 B.加强君主专制
C.强化中央集权 D.权力制约平衡
B
【详解】
军机处比内阁更靠近皇帝的居所,六部官署则在紫禁城城墙之外。军机处作为最重要的辅政机构,这一布局更便于皇帝宣召和保密,更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发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B正确;精简中央机构不是主要目的,故A错误;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和权力制约平衡无关,故D错误。
2.清朝在统一新疆后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废除维吾尔族地区的传统官制——伯克世袭制度,令伯克署理维吾尔地区的民政事务,并就伯克的任免、品级、回避、养廉、入勤等作出规定。这些举措
A.出于征服维吾尔族巩固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清王朝改土归流的边疆政策
C.起到了稳定新疆各地区的积极作用 D.激化了满清政权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C
【详解】
清朝在新疆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废除伯克世袭制度,规定伯克的任免、品级、回避等,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稳定新疆地区,故选C;这些举措是在统一新疆后采取的,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改土归流的信息,排除B;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稳定新疆,巩固满清的统治,排除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1759年清政府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买卖货物,必须由行商经手方可交易。这一规定表明
A.中国天朝上国观念改变 B.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完整
C.中国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D.行商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2.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臣上疏写道:“今则盛京、直隶、山东之海船固听其行矣,海洲云台(连云港)之弃地亦许复业矣,香山、澳门之陆路再准贸贩矣。”由此可知,此时
A.清朝已经禁绝对外贸易 B.北方经济发展快于南方
C.部分地区已经解除海禁 D.东南沿海地区贸易繁荣
3.清朝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离不开雍正帝的励精图治,下列史实属于雍正帝时期的有
①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②粉彩瓷器工艺发明推进制瓷技术提高
③“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④养心殿开始成为清朝皇帝的政治活动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材料表明军机处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5.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州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6.康熙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活动有
①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进行雅克萨之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8.清代雍正年间,皇帝处理政务所下达的文书除"明发谕旨”外还有“寄信谕旨”。"寄信谕旨"是机密文书,由皇帝亲自修改,不走正常程序发出且极为机密迅速。这一创新
A.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B.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C.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 D.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力
9.清时,皇帝的谕旨分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交内阁发布;而涉及皋帝诰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数事等机要文书,为防泄密,则由军机人臣加密后,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大臣,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映出军机处
A.有权参与议政决策 B.权力远大于内阁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0.康熙二十三年,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振兴了沿海经济 B.保护了民族工业
C.顺应了时代潮流 D.妨碍了中外交流
11.有学者统计:从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十六年(1700—1751年)的51年间,西欧各国输入中国的白银达到8000万两以上。这一状况
A.直接导致了白银的货币化 B.表明了闭关锁国政策失败
C.说明中西方的贸易额巨大 D.不利于我国工商业的发展
12.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在西藏设置理藩院管辖,设置驻藏大臣。这表明清朝
A.边疆治理措施多样 B.因俗而治民族平等
C.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
13.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其中,“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成果的取得直接依靠
A.外交谈判 B.外国调停
C.经济交往 D.民族交融
14.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据此可知,施琅的军事斗争
A.捍卫了国家主权 B.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开发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实现了清朝版图最大化
15.顺治颁即位诏书,强调:“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贪廉。”康熙治国,“惟以察吏安民为要务”。雍正宣布:“朕惟国家首重吏治”,发出了“吏治不清,民何由安”的呐喊声。这表明清初统治者
A.从扼制分权到完善监督 B.治国措施相同
C.由君主专制到君臣共治 D.重视整顿吏治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1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体现的是清政府通过行商严格管控对外贸易,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C
【详解】
由材料“盛京、直隶、山东之海船固听其行矣”等可知.康熙+五年(1676年)时北方部分沿海省份已经解除了海禁,故选C项。A项“完全禁绝”的表述错误;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粉彩瓷器工艺出现于康熙时期,②不符合题意;①③④都属于雍正帝时期,故选D,排除ABC。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因此D正确;材料与较高的行政效率无关,A排除;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无决策权,也并非是监察机构,BC排除。故选D。
5.C
【详解】
根据材料“明朝平息倭患以后,……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可得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根据所学,当时正值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所以明朝海洋政策的调整,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开辟,故C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终结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因列强经济侵略,使得小农经济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噶尔丹叛乱、设置台湾府、进行雅克萨之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成,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以①③④正确,故选B;
7.B
【详解】
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给皇帝上呈密折汇报相关政务、人事的第一手情况,这有利于皇帝对相关情况的了解,从而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B;该制度是为了加强皇帝对地方的和官员的控制,而非确保官员的权力,排除A;C项说法过于绝对夸张,排除C;呈递奏折的官员并不是皇帝的文秘,所以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8.B
【详解】
根据“"寄信谕旨"是机密文书,由皇帝亲自修改,不走正常程序发出且极为机密迅速”可得出这种密折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这种创新与减少失误无关,排除A;这一创新与行政效率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材料与官员自主权无关,排除D。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寄谕旨较明发上谕易于保密,且传递迅速,所以成为清代皇帝传旨施政的得力工具,因此D正确;军机处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0.D
【详解】
从“四口通商”到“一口通商”乾隆时期又执行了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实行妨碍了中外交流,故选D;海禁政策阻碍经济发展,不能振兴沿海经济,不顺应时代潮流,排除AC;乾隆时期尚未出现民族工业,排除B。
11.C
【详解】
西欧各国向中国输出白银自然是为了购买中国的商品,而输入白银的数量巨大,说明中西方的贸易额巨大,C项正确;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早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实现,A项错误;闭关锁国是乾隆时实行的,材料信息涉及乾隆以前的阶段,因而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失败,B项错误;西欧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有利于中国工商业的发展,D项错误。
12.A
【详解】
材料“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在西藏设置理藩院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体现的是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手段方式的多样化,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
13.A
【详解】
1689年9月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而条约签订时外交谈判的结果,A正确;《尼布楚条约》签订未涉及外国调停,排除B;经济交往、民族交融是长期性的,与题干中“法律上”的限定不符,排除C、D。
14.C
【详解】
材料描述的是清军收复台湾,这一军事行动维护了国家统一,C正确;清军收复台湾属于内政而非外交,因此不属于捍卫国家主权行为,排除A;军事斗争本身不能促进台湾发展,排除B;收复台湾之后清朝的版图依然在不断扩大,排除D。
15.D
【详解】
据题意可知,从顺治到雍正都重视官僚队伍建设,说明清初统治者重视整顿吏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顺康雍三朝对吏治的整顿,并非是完善监察体制,排除A;三朝的治国措施是存在差异的,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不可能是君臣共治,排除C。
16.评析:广州十三行是海禁政策的产物。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但随着五口通商,海禁政策被打破,十三行失去了其政府控制下的优势,逐步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详解】
据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可知,广州十三行是海禁政策的产物。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根据“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可知,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根据“《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随着五口通商,海禁政策被打破,十三行失去了其政府控制下的优势,逐步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17.(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
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观点:修德安民。
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详解】
(1)原因:根据“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因为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其意义在于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观点:根据“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可知核心观点在于修德安民。贡献:根据“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可知康雍乾时期的贡献主要是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