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主动适应中华习俗,取汉姓,号西泰,着汉服,自称“海外酃儒”。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传教士的上述行为旨在
A.借儒家思想开展宗教改革 B.减少在华传教阻力
C.力求实现天主教的中国化 D.深入学习儒家思想
2.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中叙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商人刘有才最初选择宋金为女婿只是贪他是个好劳力;后来宋金一病不起,被刘有才抛弃;但宋金后来成为家资万贯的富商,化名钱员外再向刘家求婚,刘有才“求之不得”,宋金终与妻子团圆。这体现了
A.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 B.传统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
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D.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取向
3.明代士大夫在家规中强调“男子以治生为急”,习惯不言“利”的儒士也逐渐涉足商业营生。与此同时,商人也逐渐相信儒家的思想有助于商业的发达,明末兴起了商人刻书售书的热潮。这表明
A.传统贱商观念消除
B.经世致用思想开始兴起
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D.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
4.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
A.文艺复兴时的自然科学成就 B.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
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D.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
5.明初苏州城“邑里萧然,生计鲜薄”,到明中期已“迥若异境”“愈益繁盛”,生活变得奢华铺张起来,时人指出“吴俗尚侈,古则然也,而今为尤甚”。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加强 B.明朝官方对社会治理不重视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变迁
6.清朝中期,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帮派性质的劳动力群体,如典当司柜(保管当品)大多是徽州人,镊工多为句容人,绍兴人大多是银匠或师爷(官府幕僚),江西人多是漆匠,后高人善于养蚕,南浔人则更加擅长缫丝。这一现象的出现
A. 表明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显著 B. 限制了市场的竞争理念的发展
C. 有利于区域间技术的交流融合 D. 促进了地域性商帮的迅速崛起
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镇附近的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 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 私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 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8.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以推广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 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D. 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9.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B. 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D.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10.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向中国人普及欧洲的科学理念、科学文化。晚明时期的“西学东渐”()
A. 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 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 利于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 D. 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1.明末,欧洲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宗教文化,也带来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下列著作与此相关的是()
①《四库全书》 ②《几何原本》 ③《泰西水法》 ④《本草纲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2.中国古代一部农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推断该农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
A. 西汉 B. 唐朝 C. 南宋 D. 明朝
13.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清革命。这说明《明夷待访录》( )。
A. 代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
C. 实质是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
D. 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王守仁心学理论的核心是()
A. “三教合归儒”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1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批判“私天下”;王夫之的唯物思想等等,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导致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D.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二、材料题
16.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放宽历史的视野,回过头去看一看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曾经发生的巨变,不仅对于重新评估晚明史,而且对于看清近代晚清大变局及当代历史,都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明大变局》一书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章“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第二章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一新航路发现与葡萄牙人东来……四“马尼拉大帆船”与太平洋丝绸之路五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第三章江南市镇: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二晚明:江南市镇的迅猛发展时代三丝绸业市镇的分布及其特色 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二王守仁三“掀翻天地”的王门弟子四李贽第五章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三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四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第六章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以“晚明大变局”为主题,从上述材料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清晰,逻辑严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形势图
观察图中信息,提出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B
【详解】
根据“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教士活动仅仅是利用儒家思想来减少在华传教阻力,而非深入学习,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没有宗教改革,A项错误;C项“天主教中国化”与史实不符。
2.D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世人对金钱的追求,是市民阶层社会价值的取向反映,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D正确;材料与理学世俗化无关,A排除;材料与传统伦理观念无关,B排除;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C排除。故选D。
3.D
【详解】
根据“习惯不言“利”的儒士也逐渐涉足商业营生。与此同时,商人也逐渐相信儒家的思想有助于商业的发达”可得出随着明代商业的发展,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开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B;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4.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清初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学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此时还没有颁布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文献,启蒙运动也还没有兴起,蒸汽机尚未出现,故选A,排除BCD。
5.D
【详解】
明朝时期,随着苏州经济由萧条走向繁荣,市民们追求奢华铺张的风气日益盛行,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变迁,D项正确;君主专制加强属于明代政治的特点,与苏州城的经济繁荣和民生奢华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朝官方对社会治理不重视,B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能解释苏州经济和生活变迁,C项错误。
6.B
【解析】由材料“帮派性质的劳动力群体”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劳动力垄断现象,而垄断性的组织不利于竞争观念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垄断性的劳动力,而且典当司柜和师爷并不是手工业生产领域的,.故A项错误;材料仅强调劳动力的垄断并没有强调这些劳动力怎样进行技术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言及地域性的商帮,故D项错误。
7. B
【解析】题干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不选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题干“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反映江南农户不再以农耕为主,而以家庭手工业为主,逐利市场,体现的是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故B正确。明清之前的私营手工业就已经有所发展,故不选C。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不选D。故选B。
8.B
9. C
【解析】C项中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反映明清时期苏州的手工业领域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新现象,符合当时世界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发展趋势,故C正确。A项反映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不能体现世界发展的趋势,故排除。B项体现了明清货币经济的主导地位,故排除。D项反映了江南丝织业的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10. C
【解析】“普遍接受”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西学东渐”没有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故排除B。根据题干可知,晚明时期的科学家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国,这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文化,故C正确。近代才开启思想解放潮流,故排除D。故选C。
11. C
【解析】据“明末,欧洲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宗教文化,也带来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可知是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结合所学可知,《几何原本》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明清时期传入中国;《泰西水法》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介绍西方农田水利技术的著作,集欧洲古典水利工程学之精华。故②③正确。《四库全书》和《本草纲目》都属国内科技著作,故排除①④。故选C。
12. 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受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原产于美洲的玉米最早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所以该农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明朝,故D项正确。西汉、唐朝和南宋时期,玉米还未传入,故ABC错误。故选D。
13. 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代表作,黄宗羲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故A错误。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提出限制君权、设立学校等主张,没有提出推翻清朝统治主张,故B错误。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C错误。根据题干“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清革命。”,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有利于激发国人反封建专制,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故选D。
14. D
15. B
【解析】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始终处于主导,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强化,故A错误。题干中明清之际李贽反传统的“异端”思想及黄宗羲等三大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民主的进步思想的成果。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导致上述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故B正确。此时尽管出现了“西学东渐”,但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有限,故C错误。D项为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D错误。故选B。
16.明代社会的变革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前夜。
阐述: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所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有所增加,白银大量流入到中国,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西学东渐,国人视野逐步开阔,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些都是中国进入到近代社会的前奏。
【详解】
根据题干中所列的“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江南市镇: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思想解放的潮流”等信息可以得出观点:明代社会的变革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前夜。学生可围绕观点,根据目录反映的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等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所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有所增加,白银大量流入到中国,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西学东渐,国人视野逐步开阔,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些都是中国进入到近代社会的前奏。
17.示例: 论题: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工商业市镇)较多,出现了茶市和盐市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
说明:明朝中后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白银广泛流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制瓷业、冶铁业等专门的行业中心出现;交通便利,茶市、盐市、木材市场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等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出现,传统的轻商观念受到到冲击。
其他论题如明清时期手工业区域性生产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得发展突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工人的斗争开始;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或江南地区或)等。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从工商业市镇的数量和市场的交易物品等角度分析,可拟定论题: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工商业市镇)较多,出现了茶市和盐市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 (商业市场) 。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局、经济发展程度、货币、高产作物、手工业、交通等角度分析说明。具体而言。明朝中后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白银广泛流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制瓷业、冶铁业等专门的行业中心出现;交通便利,茶市、盐市、木材市场等专门的商品集散地(商业市场)等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出现,传统的轻商观念受到到冲击。也可以以明清时期手工业区域性生产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得发展突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工人的斗争开始;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或江南地区或)等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教 学 目 标
1 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因素
2 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局面
3 明清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
4 明清传统科技的大总结
思考问题:明清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每当旰食念民依,南亩三时愿不违。
已见深耕还易耨,绿蓑青笠雨霏霏。
——清代·玄烨《题耕图》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问题引入
1. 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领域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概括材料明清农业发展表现
玉米
甘薯
①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量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手工业领域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又称资本主义萌芽
概括材料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表现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①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表现
(3)商业领域:进入新的繁荣期
2. 社会经济的局限
(1) 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 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材料一 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材料二 国家太平日久,人口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为商为贾,奔走四方;又百工技术,吴人为众,而常若不足。 ——乾隆《吴县志》
材料三 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后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记》
概括材料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背景:
(1)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
(2)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3)思想:文化专制加强和西学东渐之风;
(4)社会: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化。
2、表现
代表人物 观点
王守仁(陆王心学) 核心是“致良知”;
强调主观能动性;
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
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王夫之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
(1)明朝中期:陆王心学
材料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材料二:“知行合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内容:核心是“致良知”;强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
③心学集大成者,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学派名称 代表
人物 对世界本原看法 求知方法 产生的影响
程朱理学 二程
朱熹 理是天地万物根本 格物致知 元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
影响海内外
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发明
本心 致良知 古代重要思想,影响海内外
(2)明朝后期:李贽
材料一: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③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
评价:
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黄宗羲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四: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五:“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工商皆本
明末清初:顾炎武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材料三: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提倡”经世致用”
明末清初:王夫之
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气。
材料三: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①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②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自然规律;(朴素的唯物主义)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特点
政治上:反对专制权威,提倡自由民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治学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提倡经世致用。
时代特征: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性、摧残思想。
思想主张:
反传统反教条;
反封建专制,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主张工商皆本;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讲求经世致用。
4、评价
进步性:
(1)批判了传统理学,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
(3)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
(4)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
局限性:
(1)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2)没有动摇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有限
1.小说
(1)元末明初
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武松打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三、小说与戏曲
(2)明清中期
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3)清朝中期
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明清时期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
(3)文化下移,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2. 戏曲
(1)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舞台演出:昆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清朝乾隆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袁绍 吕蒙 程咬金
《磐河战》 《贾家楼》 《走麦城》
1、总结性科技著作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
②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③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石灰岩溶蚀地面的记录早欧洲两个世纪。
四、科技
2、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经济:经济的繁荣。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③思想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④外部因素:继承传统科技;西学东渐;吸收西方科技。
(2)特点
①注意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②缺乏创新活力,仅仅是经验总结
3、西方科技传播(西学东渐)
主观目的:
传播基督教
客观目的:
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代表人物及成就: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课堂检测
1.有学者在评价我国古代一部古典名著时,称其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书”,具有“神话情缘”,“心存悲悯”,揭示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这部名著最有可能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青年富家公子贾宝玉为视角,用神话开篇,描绘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一群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是一部具有人性美与悲剧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著作,由此可见《红楼梦》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选D;《三国演义》描绘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故排除A;《水浒传》描绘的是北宋末年农民起义,故排除B;《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故排除C。
2.清朝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今有成。"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中西文化的全面会通 B.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C.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D.传教士受民众拥戴
C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顺治帝对汤若望大力夸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科技具有先进性,C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排除B项;皇帝的赞美不等于民众的拥戴,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