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答案
1. B 2. B 3. C 4. C 5. C 6. B 7. D
8. B 9. C 10. C 11. D 12. A 13. C 14. B
15. D 16. A 17. A 18. B 19. B 20. D 21. B
22. C 23. B 24. B 25. D 26. C 27. D 28. A
29. C 30. D
31.(1)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事件:五四运动。(8分)
(2)走俄国人的路: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走自己的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工农武装割据)。(4分)
32.(1)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包围(或美国对中国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美国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阻止解放台湾(或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中美关系正常化或由对抗走向缓和(2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建交(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3. (1)特点:渐进性、持续性、创新性;以代议制为基础;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统而不治,首相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利中心(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经济: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推动英国的民主化进程;英国从人治走向法治;文化: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6分,应涉及政治积极文化三方面,政治上答出三点之一即可)。
(2)三权分立、分权制衡;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 大州与小州的均衡。(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陈仓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命题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0分)
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 行政制度比较完备
C.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下面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在这一演化过程中
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为两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元朝 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
A. 政治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强化
C. 地方区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D.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假设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簒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 都符合史实 B. 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 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 都与史实不符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设三省六部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宰相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对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并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列关于“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B.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
C.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肯定了前六年局部抗战并否定了“八年抗战”
D. “十四年抗战”是包含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在近代中国,列强获得下列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四个不同时期历史阶段征的主题词,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口口口口,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13: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1921-1935年应该是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星星之火,力挽狂测
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这一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B. 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 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 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象征汉族十八省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临时参议院会议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
A. 践行了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
B.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D. 实现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型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工农武装割据”
B. 红军长征→“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D. 遵义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 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新中国成立后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签订了一系列外交文件。下列文件内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苏双方认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两个最重大的问题”
②“中国西藏某些地方和印度某些地方为贸易市场”
③“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②④③①
1972年7月,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在首次内阁会议上说:“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推动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关键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关系解冻
C. 中日矛盾消弭 D. 中苏关系正常化
梭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罗马法规定: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这些规定
A. 蕴含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B. 使自然法观念深入人心
C. 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矛盾 D.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据记载,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颇有建树的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等政治家,都是出身于工商业阶层。这一现象
A.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B. 表明民主仅限于工商业者
C. 使氏族贵族丧失参政权 D. 加剧了财富对政治的影响
如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三权分立的确立”“一票共和”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A. 新体制的创立 B.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C. 工业革命的浪潮 D. 民族独立新探索
某同学在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是
①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权力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 ②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③美国联邦宪法1788年生效,规定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 ④美国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这一系列史实反映出
A.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B.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
C.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与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的政治体制
A. 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B. 加强了各州自主权
C. 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 体现了联邦制原则
有西方学者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 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 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 德意志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第一步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步从理论到实践;第三步从理想到现实……其中“第三步”是指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十月革命的胜利 D.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部历史变化的产物,一部新世界观历程的产物,一部工人实践呼唤的产物,是创始人在遭遇社会物质利益难题后,在借鉴与批判资本主义理论家论证时代课题的理论素材基础上,为解决自身理论困惑……应委托而起草的纲领性文件。”该“纲领性文件”
A. 率先提出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B.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马克思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据此,对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巴黎公社的胜利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范例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C. 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D. 巴黎公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月革命时期成立的苏维埃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十月革命后,俄国各地成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1934年改称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名称的演变体现了
A.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社会性质的变化
C. 国家版图的扩大 D. 民主主体的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下列关于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战后初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取代
B.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趋势
C. 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中国振兴,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得到了加强,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
A.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展 B. 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
C. 直接导致万民法形成 D. 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最有可能是
A. 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B. 建国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C. 建国以来宪法发展历程 D.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 巴黎公社 B. 辛亥革命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和32题各12分,33题16分,共40.0分)
3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 材料一中“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的含义。(4分)
32.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 8 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72 年 2 月 21 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哪些敌对行动? (6分)
(2)请用史实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后的 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均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4分)。分析其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6分)
第8页,共8页
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