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小题)
1.乐清市夏季多台风,台风将海洋上的水汽带到陆地,这一过程主要改变的环节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是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随纬度变化图,下列有关该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B.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少
C.北纬5°附近较少 D.北纬40°附近最少
3.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电解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a玻璃管中的电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a玻璃管尖嘴口,开启活塞,木条燃烧更旺
D.a、b两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之比是2:1
4.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试管中气体产生的速度慢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C.理论上若得到的氧气,可同时得到氢气
D.通电一段时间后,a管水位下降,b管水位几乎不变
5.将一金属块浸没在盛满酒精的杯中,溢出酒精8克;若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杯中,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酒精=0.8×103千克)( )
A.15g B.10g C.12.5g D.8g
6.现代生活中的饮品各式各样,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属于溶液的是( )
A.果汁 B.牛奶
C.矿泉水 D.豆浆
7.小明在装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蔗糖(“”表示蔗糖分子),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8.如图表达的意思是( )
A.科技水平越来越高 B.水污染越来越少
C.地下水越来越缺乏 D.降水越来越多
9.为了培养节水意识,“胜哥”带同学们参观了自来水厂,下图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水池中的清水是溶液 B.过滤池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C.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是物理变化 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纯净物
10.图甲可表示“与的并列关系”,图乙可表示“属于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丙所示关系是( )
A 结晶 蒸馏 沉淀
B 悬浊物 乳浊液 溶液
C 溶质 溶剂 溶液
D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A.A B.B C.C D.D
11.如图为过滤实验装置图,过滤时,对各项操作过程有明确的要求,若没有按要求操作,可能会导致得到的滤液比较浑浊。下列操作肯定不会导致滤液变浑浊的是( )
A.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B.玻璃棒紧靠一层滤纸处
C.烧杯没有紧靠玻璃棒 D.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12.通过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获取硫酸铜晶体
B.配制10%的食盐水
C.获取纯净水
D.获取氯化钠晶体
1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C.在③→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14.25℃时,探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加入固体质量/g 5 10 15 20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 剩余少量固体 剩余较多固体
A.实验③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B.实验②说明25℃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C.实验①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10%
D.实验④所得溶液中含溶质20g
15.实验室用氯化钠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6克
B.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
C.俯视量筒读数会使所配溶液偏稀
D.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托盘天平等
16.如图所示,a、b是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甲、乙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
A.1:1 B.2:1 C.3:1 D.1:3
17.水平桌面上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将两个不同材料制成的正方体A、B(VA<VB)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静止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密度较大 B.甲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较小
C.甲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较大 D.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
18.小明研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现有一正方体金属块,将金属块浸没在某种液体中,如图甲所示,再将金属块缓缓从液体中竖直提出来的过程中,画出了测力计拉力F随提起高度h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不考虑液面变化。根据该图像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物体的质量是25g
B.物体的密度为4.375×103kg/m3
C.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为0.25N
D.浮力的大小总是随着浸入深度的增加而变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7小题)
19.阅读下列“水循环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水循环环节名称:③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2)地球上的水体系统,进行循环需要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
(3)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下面是某同学对水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在有水的环境里才可能有生命 ②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
③水通常以固、液、气三态存在 ④人体重的约以上是水分
20.图中甲、乙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乙与装置甲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_
(2)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1.随着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下列图表分别是我国部分省市人均水量图和水资源紧缺指标表。
上述资料显示,浙江省属于___________缺水省份,河南省属于___________缺水省份。
22.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里,振荡,然后仔细观察,并指出哪个是溶液,哪个是悬浊液,哪个是乳浊液。①精盐______;②花生油______;③ 高锰酸钾______。
23.实验室欲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不溶性杂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过滤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搭建蒸发结晶的装置时,下列操作应先进行的是(______)
A.点燃酒精灯 B.放置酒精灯 C.固定铁圈
24.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8
(1) 30℃时,把15.8g硝酸钾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所得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步骤(1)所得的溶液饱和吗?________;若不饱和,至少需要加入_______克硝酸钾才能饱和。
25.如图所示,乒乓球从水里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乒乓球在A、B位置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A、FB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A______FB(选填“>”“=”或“<”);已知乒乓球最终漂浮在水面时排开水的体积为3cm3,则乒乓球的质量是______g。
三、探究题(每空2分,共3小题)
26.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一组同学提出了4种猜想。
小华: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小红: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冬冬: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玲玲: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他们找来了体积相同的A、B两块实心金属块、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等仪器。按照图中所示规范地完成了实验,记录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次数 金属块 物体重力(牛) 液体密度 克/厘米3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厘米3) 测力计的 示数(牛)
1 A 5 1.0 20 4.8
2 A 5 1.0 60 4.4
3 A 5 1.0 100 4.0
4 A 5 1.2 100 △
5 B 3 1.2 100 3.8
(1) 根据表格中实验数据,可知A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60厘米3时,物体A所受浮力大小为___________牛;表格中标有“△”的位置的数据应该是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冬冬同学的猜想,他们选择了第___________次实验数据,他们发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___________(填“无关”或“有关”)。
(3) 要验证玲玲的猜想,同学们又找来了一块橡皮泥,他们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先后放入水中,发现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下沉。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请指出他们实验方法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
27.粗盐是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和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的氯化钠。为提纯粗盐,同学们经过了①蒸发结晶,②溶解,③过滤,④计算产率等步骤。
(1)实验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填序号)。
(2)经过上述操作得到的精盐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实验结束后,有4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计算的精盐产率:
[]
组别 1 2 3 4
精盐产率 91% 69% 73% 75%
老师对各组的评价是:第1组结果偏高,其他组结果都偏低。于是各组分别讨论本组的误差,所找原因合理的是第___________组。
第①组:过滤时不小心捅破了滤纸
第②组:过滤时或蒸发时有滤液溅出
第③组: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
第④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全就开始过滤
(4)为进一步探究氯化钠的溶解,向一定量的氯化钠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如下图所示。
下列图像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 B.
C. D.
28.同学们在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1)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配制的流程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称取氯化钠时,若托盘天平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是___________(选填字母)。
A、左边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B、右盘中添加砝码
C、向左移动游码 D、左盘中增加氯化钠
(4)量取水时,若仰视读数,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若不小心将配制好的溶液溅到外面一些,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溶解时讲氯化钠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要用玻璃板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
(6)小柯同学所贴标签有不妥之处,如图所示,请在空白标签上填写正确内容: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29.(8分)农业生产上通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1)现要配制12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多少kg?
(2)用60 kg 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可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多少kg?
30.(8分)如图甲所示的山东舰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标准排水量为千克,可同时停放36架舰载机,每架舰载机为千克。(海水的密度取千克/立方米,取10牛/千克)请列式计算:
(1)在标准排水量时,计算航母所受的浮力。
(2)当舰载机飞离航母时,航母排开海水的体积减少了100立方米,求飞离了几架飞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图中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台风将海洋上的水汽带到陆地,这一过程属于水汽输送环节,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D
【分析】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北纬40°附近最少,低纬度地区较多,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随着纬度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3.B
【分析】
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
【详解】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a玻璃管中的电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故选项说法正确;
C、a管收集的气体体积多,为氢气,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a、b两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质量之比是1: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B
【分析】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可知两极都有气体,一段时间后a中气体约为b中气体体积的2倍,则a为氢气,b中为氧气,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b中的气体,木条复燃,将a试管中的气体移近火焰可能发出爆鸣声。
【详解】
A、因a中的气体为氢气,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所以a试管中气体产生的速度快,故错误;
B、因为电解水时会生成氢气与氧气,所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C、一段时间后a中气体约为b中气体体积的2倍,所以理论上若得到的氧气,可同时得到氢气,故错误;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可知两极都有气体,一段时间后a中气体约为b中气体体积的2倍,所以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两管水位均有下降,b管水位下降较慢,故错误。
故选B。
5.B
【详解】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
F浮=G排
即
ρ酒gv=m酒g
又
ρ水gv=m水g
所以
m水=0.01kg=10g
故选B。
6.C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
A、果汁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A错误。
B、牛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B错。
C、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豆浆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D错。
故选C。
7.C
【详解】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将会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选C。
8.C
【详解】
读漫画可知,由祖辈到父亲再到儿孙,打的井越来越深,说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之所以不断下降,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也说明了地下水在不断地枯竭,越来越缺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详解】
A、清水池中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溶液,故正确。
B、过滤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消毒过程中加入消毒液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化合物,是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A。
10.C
【分析】
图丙中可表示“XY并列关系,XY与Z从属关系”。
【详解】
A、结晶、蒸馏和沉淀都是分离化合物的方法,属于并列关系,故A错误。
B、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不溶性液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之间是并列关系,故B错误。
C、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则溶质与溶剂是并列关系,溶质和溶剂都从属于溶液,故C正确。
D、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浓溶液是指溶质质量分数大的溶液,浓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则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并列关系,与浓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
A、漏斗下端尖嘴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可能会造成滤液溅出,不会造成滤液仍然浑浊,故正确;
B、玻璃棒放在了一层滤纸上,会造成滤纸破损,从而是液体浑浊,故错误;
C、烧杯没有紧靠玻璃棒,倾倒速度过快,可能造成滤液浑浊,故错误;
D、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会造成滤液浑浊,故错误。
故选A。
12.C
【详解】
A、冷却硫酸铜的热饱和溶液后会析出硫酸铜晶体,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B、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且水的密度为1g/mL,所以50mL水的质量是50g,则50mL水倒入50g 20%的食盐水中所得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所以这样操作可得10%的氯化钠溶液,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C、过滤操作能除掉的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泥浆水过滤后能除掉不溶于水的泥浆,但溶于水的大量杂质不能被除掉,所以不能获取纯净水,故实验方案不能实现目的;
D、经过蒸发操作后食盐水中的水会被蒸发掉,剩余的溶质氯化钠会存在于蒸发皿中,所以可获取氯化钠晶体,故实验方案能实现目的。
故选C。
13.C
【详解】
A、①→②,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不变,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在②→③过程中,为恒温蒸发过程,温度不变,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③→④过程,为升温蒸发过程,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是恰好饱和的溶液,在②→③,恒温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4.A
【详解】
A.实验③④中,都出现了未溶的固体,那么它们都是饱和溶液。因为温度相同,所以它们的溶解度相同,即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A正确;
B.实验②中没有未溶的固体存在,那么此时溶液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无法计算溶解度,故B错误;
C.实验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实验④中,加入20g物质,并没有完全溶解,则溶质质量小于20g,故D错误。
故选A。
15.B
【详解】
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6%=3g,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解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托盘天平不是玻璃仪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6.B
【详解】
由图像知
ρa===1.5g/cm3
a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用a物质制成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沉底,
甲物体沉底,则
V排甲=V甲
所以甲受到的浮力
F甲=ρ水V排甲g=ρ水V甲g
由图像知
ρb==0.5g/cm3
b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用b物质制成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漂浮在水面上;
所以乙受到的浮力
F乙=G乙=ρ乙V乙g
两物体体积相等,即
V甲=V乙
所以
故选B。
17.B
【详解】
AC.由图可知,正方体A、B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均为漂浮,根据漂浮条件知F浮=GA+GB,它们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已知VABD.已知两杯中液面相平,根据公式得,,又因为,因为烧杯一样,故S相等,所以,,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18.B
【详解】
A.由图可知,将金属块缓缓从液体中竖直提出来的过程中,拉力的示数先不变再增加,然后不变,则4cm之后,金属块已经离开水面,测力计示数为金属块的重力,为0.35N,
金属块的质量
故A错误。
B.由图乙知,测力计拉力F从2-4厘米过程中逐渐变小,故可知正方体的边长为
L=4cm-2cm=2cm
正方体的体积
V物=23cm3=8cm3
物体的密度
故B正确。
C.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时,
F拉′=0.25N,
根据称重法可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0.35N-0.25N=0.1N
故C错误。
D.由图乙知,当提起高度为0-2cm时,测力计示数不变,由称重法,受到的浮力不变,说明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9.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太阳辐射 ①②③④
【详解】
(1)根据图片可知,③表示水汽输送,⑤表示地表径流。
(2)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①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在有水的环境里才可能有生命,正确;
②水是生物体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正确;
③水通常以固、液、气三态存在,正确;
④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于小于65%,人体重的约以上是水分,正确。
故选①②③④。
20.便于检验生成的气体 增强水的导电性
【详解】
(1)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便于检验生成的气体,直接打开装置上方的阀门即可检验。
(2)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21.轻度 极度
【详解】
由图可知,浙江省人均水量为2000米3/年,属于轻度缺水;河南省人均水量小于500米3/年,属于极度缺水。
22.溶液 乳浊液 溶液
【分析】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分散质不同:溶液的分散质是可溶性的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是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是不溶性的小液滴。
【详解】
精盐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因此形成溶液;
花生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形成乳浊液;
高锰酸钾可溶于水,因此形成溶液。
23.滤纸破损或滤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B
【详解】
(1)过滤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滤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搭建蒸发装置时,应首先进行的是放置酒精灯,再根据酒精灯固定铁圈位置。故选:B。
24.24.0% 不饱和 7.1
【详解】
(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把15.8g硝酸钾在50g水中,能全部溶解,所得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50g的水达到饱和能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是22.9g,步骤(1)所得的溶液中要达到饱和至少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是:22.9g-15.8g=7.1g。
25.> 3
【详解】
[1]乒乓球在A点时处于浸没状态,这时排开水的体积VA排=V,在B点时乒乓球处于漂浮状态,这时排开水的体积VB排<V,那么VA排>VB排;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在A点时的浮力FA>FB;
[2]当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时,受到的
F浮=G=G排
所以
m=m排=ρ水V排=1g/cm3×3cm3=3g
26.0.6 3.8 4、5 无关 没有控制橡皮泥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
【详解】
(1)[1]A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60cm3时,测力计示数为4.4N,则物体A所受浮力大小为
F浮=5N-4.4N=0.6N
[2]B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100 cm3时,测力计示数为3.8N,因为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只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当浸没在水中体积相同时,浮力相同。所以A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100 cm3时,测力计示数也为3.8N。
(2)[3][4]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时,应控制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的重力不同,故应分析4、5数据;由实验数据可知,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同,浮力相同,故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
(3)[5]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应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密度相同而形状不同,将同一个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先后放入水中,发现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下沉,他在实验中没有控制橡皮泥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因此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27.②③①④ 混合物 ①②④ BD
【详解】
(1)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合理的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2)经过上述操作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故属于混合物;
(3)造成产率偏低是因为精盐质量偏小,结果偏高是精盐质量偏大;
第①组:过滤时不小心捅破了滤纸,造成过滤不彻底,精盐质量偏大,结果偏高,分析合理;
第②组:过滤时或蒸发时有滤液溅出,造成食盐损失,精盐质量减小,结果偏低,分析合理;
第③组:没有蒸发干,精盐中仍然有水分,造成食盐质量增加,结果偏高,分析错误;
第④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致使所称取的精盐的实际质量偏小,所以产率偏低,分析正确;
(4)由图像可知,第一只烧杯和第二只烧杯的底部均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所以二者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第三只烧杯中没有晶体存在,可能恰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前二者相等,也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第四只烧杯中又加入了25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第三只烧杯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又减小了,故BD正确。
28.5 CBDEA D 偏小 无影响 加速溶解
NaCl溶液
5%
【解析】
【分析】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详解】
(1)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2)配制的流程图如图,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C(取药品)、B(称量)、D(把氯化钠倒入烧杯中)、E(把水倒入烧杯中)、A(溶解),故填:CBDEA。
(3)A、称取氯化钠时,若托盘天平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说明氯化钠不足,接下来的操作应是左盘中添加氯化钠,不可以调节平衡螺母,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A解析得B错误,不可以向右盘中添加砝码,不符合题意;
C、由A解析得C错误,不可以向左移动游码,不符合题意;
D、由A解析得D正确,向左盘中添加氯化钠,符合题意;
故选D。
(4)量取水时,若仰视读数,导致水的体积偏大,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若不小心将配制好的溶液溅到外面一些,溶液的质量分数无影响,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5)溶解时将氯化钠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要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
(6)正确内容如下所示:
。
29.(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2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的质量为120kg×20%=24kg。
(2)设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60kg×20%=x×12%
x=100kg
则可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100kg。
【详解】
见答案。
30.(1)5×108N;(2)4架
【详解】
解:(1)航母处于漂浮状态,在标准排水量时,航母所受的浮力
F浮=G总=m排g=5×107kg×10N/kg=5×108N
(2)当舰载机飞离航母时,航母排开海水的质量变化量
Δm排=ρ海水ΔV=1×103kg/m3×100m3=1×105kg
航母受到浮力的变化量
ΔF浮=ΔG排=Δm排g=1×105kg×10N/kg=1×106N
航母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重力的变化量
ΔG=ΔF浮=1×106N
每架舰载机的重力
G机=m机g=2.5×104kg×10N/kg=2.5×105N
飞离飞机的架数
=4架
答:(1)在标准排水量时,计算航母所受的浮力是5×108N;
(2)当舰载机飞离航母时,航母排开海水的体积减少了100立方米,飞离了4架飞机。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