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粉笔、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磁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老师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吗?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较合适呢?
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
课件演示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⑤组织学生找不同的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从而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吗?
②借助1分硬币、磁卡等实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时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4)用毫米作单位,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给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