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3. 会读写除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
1.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 教学难点:
1.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
(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平均分,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几根?现在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摆看。
师:谁想把自己摆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生:很棒!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也说得很棒,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生:齐读“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之前我们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你能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这件事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谁想说一说?
生:12÷4=3
师:从哪几个字让你想到用除法?
生:平均分
师:你的意思是说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对吗?
生:是的。
师:对在数学上平均分可以用÷来解决。
师: 谁认识这个符号“÷”?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视频介绍来历。
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正式把“÷”作为除号。
师:既然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那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就可以用12÷4=3来表示。
师:12÷4=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
师:12÷4=3你知道这个算式的意思吗?(12、4、3各表示什么?)
生:说(略)
师: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这个问题,可以用12÷4=
师:发挥你的想像力还有哪些题目也可以用12÷4=表示的?
生1:“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
生2:“把12个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
师:看来12÷4=3能表示的内容很多,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些内容都能用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三)、练习
1、课本13页做一做1-2题(略)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