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河北正定中学2021级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河北正定中学2021级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河北正定中学2021级历史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学习聚焦
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学习目标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时人描述: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批评,他说: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 北宋结束分裂 吸取历史教训
措施 控制地方 行政——削实权
财政——制钱谷
军事——收精兵
分散权力 中央——二府三司
地方——监司通判
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抬高文士
影响 积极:预防内乱,巩固统安,强化集权 消极:制度僵化,影响效率,保守风气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学习聚焦
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
学习目标
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后来,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另外,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宋辽关系 战争:北伐惨败
会盟:兄弟,岁币
宋夏关系 战争:屡战屡败
和议:称臣,岁赐
财政危机 原因 军队不断扩编,军费开支大半
政府机构重叠,官僚队伍膨胀
表现 养兵养官,承重负担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学习聚焦
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学习目标
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王安石变法
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政风保守,效率低下 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领域 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
基本原则 加强管控,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 富国 农业贷款、商业经营、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强兵 保甲制度、军事训练、兵农合一、取代募兵
影响 积极 富国,增收
消极 兵未强,重负担,内分裂,渐衰亡
王安石变法
学习聚焦
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学习目标
掌握南宋偏安的原因及影响。
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南宋的偏安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南宋的偏安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 1127,北宋灭亡;赵构应天,定都临安
绍兴和议 背景:岳飞抗金;高宗求和
过程:1141,订立和议
内容:淮关划界,南宋称臣,缴纳岁贡
宋金对峙 几次战争,地位上升,不再称臣,维持对峙
南宋的偏安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要点记忆]
1.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解决了唐末以来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2.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和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3.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4.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宋金战争
南宋建立
绍兴和议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南宋偏安
北宋改革
压力危机
加强集权
分散权力
控制地方
崇文抑武
宋夏和议
澶渊之盟
三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