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吸收作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聚焦在: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论辩的准绳。学校是培养探究合作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多种智能培养的主要阵地。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经验,畅所欲言。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相互交流,充分表达。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3节。本节内容涉及的重要概念是: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
◎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
◎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的溶液可用于栽培植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阐述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理解并掌握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
(4)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2) 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学会分享实验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2)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平时要注意观察,收集资料,学习过程中积极吸取知识的养分,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3)领悟科学实验中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
(4)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认为本节的重点及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2.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教学难点: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实验;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学情分析】
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交流与合作习惯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具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但亲历探究实验的经验较少,对科学探究缺乏必要的知识,但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在家庭生活中对腌制萝卜具有一定的经验,对萝卜细胞吸水和失水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理解植物细胞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为了满足我校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对教材中的资源恰当地进行调整、充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提供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式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本节课由生活中的无土栽培的事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为重心,通过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探究实验的训练形成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
学生:动手制作萝卜杯,课前完成观察萝卜吸水和失水现象的实验;
教师:1.准备相关的课件;2.课前准备探究萝卜吸水和失水条件的实验。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展示海尔蒙特实验图片提出问题: ①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哪位科学家的实验过程?②他的实验结论是什么?③虽然海尔蒙特因为没有考虑到空气中的物质对柳苗生长的影响导致了实验的结论并不科学,但他的实验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没有土壤,植物体能生存吗?展示无土栽培的实物播放视频:无土栽培馆 思考: 工作人员给植物提供的营养液中包含了哪些成分?进一步思考: 问题1:植物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吗?问题2:植物还会从土壤中吸收什么物质?(是无机盐吗?) 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领会意图,愉快参与1. 观察图片回忆旧知识,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引出无土栽培。2.认真观看,对无土栽培作物产生兴趣及探究欲望。3.带着探究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通过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并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
一、水分的吸收 【激发思维,梳理知识】展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疑惑的知识点。探究问题1:水对植物体有什么重要意义?肯定学生的回答。探究问题2:植物细胞如何吸收水分?1.植物体能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感受萝卜杯的变化。提出问题:(1)溶液中多出的水分来自萝卜细胞的哪个结构?失去的水分进入萝卜细胞的哪个结构?(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途径是什么?(3)滴加不同数量的碘液:引导认识盐水浓度、细胞液浓度、清水浓度的区别。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引导学生依据实验法基本步骤完成探究的实验。(1)实验准备课前完成。(2)课堂完成实验结果的检查:请学生代表体验萝卜条形态的变化,萝卜条重量的检测,溶液容积的变化。(3)分析、小结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问题3:植物体通过哪个器官吸收水分?1. 提出问题:( )是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2.展示根毛照片 提出问题:根毛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根毛吸水的条件? 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教材,学会利用现有的材料获取新知识。1.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教材思考后回答。“捏一捏”“瞧一瞧”观察、体验萝卜细胞的的吸水和失水。结合展出的植物细胞结构简图,找出液泡。结合图回答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途径。观察滴加不同数量碘液后的试管内液体颜色变化,认识:盐水浓度>细胞液浓度>清水浓度。依据已有知识完成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实验设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轻松回答出:根是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认识成熟区(根毛区)是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回答: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1.培养根据教材分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初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注意评价学生分析资料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2.学生在对一系列问题串的回答和学生间的补充中能逐步地深化对液体浓度的认识,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学有所得】提出问题:1.水对植物体如此重要,是不是给植物体浇越多水越好?展示不同植物,相同植物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曲线图。引导分析。2.某天,明明在给一盆花施肥时不小心施多了,过了几天发现这盆花有些部分已经干枯死亡,明明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你能帮他解释吗? 1.阅读,讨论。
2.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明确学有所用,明确学习生物的重要意义,并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本环节的设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无机盐的吸收 【思维迁移,知识拓展】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1.农民施肥图:植物体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什么物质?2.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1)两株幼苗的色泽根系和茎叶长势有什么不同 (2)肥沃的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通过比较,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正常玉米叶与缺乏无机盐的玉米叶的比较:植物体需求量最多的无机盐是什么?它们对植物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肥料是不是越多越好?不同的作物施加的肥料一样吗? 学生分析图片资料,结合本节内容得出结论。应用所需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分析材料、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无土栽培 【活学活用,即时巩固】提出问题: 根据今天所需的知识,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应该包含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作物的营养液都是一样的吗? 积极参与,认真学习 作为本节的第三部分的学习也是对前两个知识点的应用,与课堂导入前后呼应。
小结 概念图展示本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认真看课件,并积极构建知识框架。 利用概念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自我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5-3 吸收作用
一、水分的吸收
1.水对植物体的重要意义
2.植物体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水往浓度高的一侧流
3.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主要部位是根毛区
二、无机盐的吸收:需求量最多的是氮磷钾
三、无土栽培
【作业布置】
《课堂精练》第5章第三节“精练”
【课后反思】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情绪,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以生物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生物课堂进行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基本达成下列目标:
1.通过“无土栽培馆”视频的播放,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2.通过设计并实施“萝卜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在解决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个问题中,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形成科学思维。
3.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萝卜,动手制作“萝卜杯”,进行“萝卜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探究,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基本的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从丰富图文呈现中获取信息、图文转换、逻辑推理、观点表达、跨学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概括归纳、逻辑推论、科学探究、分析评价等能力也在慢慢培养形成。
这样的一堂探究实验课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使教师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由于课时的问题,将本节的教学内容浓缩为一节课,内容较多,想要在一节课的时间中完成教学内容,势必要缩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原本的分组实验,只能改成了部分学生课前准备,而学生在课堂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的解答,只能引导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探讨。
2.在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没法完全放开自己,大胆地畅谈自己的观点。面对大班额的教学,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如何提高弱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我一直要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