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2《登高》 (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2《登高》 (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9 19: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新课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新课导入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登高,人们为驱邪避祸而于九月初九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知人论世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诗风 沉郁顿挫 。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曾有“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诵读感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眼?
文本研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请你找出首联中的意象,并说明这些意象的特点。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鸟儿
首 联
全诗基调:
凄楚、忧伤、悲哀
秋气寒凉、内心凄楚
更显人之渺小
悲怆、凄凉
色调清冷
孤独无依
寓情于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 联
对比、衬托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
生命短暂
川流不息
沉郁悲壮
颈 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悲”在何处?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前出赛九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在这首诗中透视出来的情怀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让天下寒士能住上广厦,诗人自己“庐破”“受冻”“身死”,也觉得满足。当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由自己凄风苦雨之后的彻夜难眠,想到了全天下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命运。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尾 联
《登高》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诗人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
诗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声充满悲哀的情调。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叶、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洲,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氛围、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而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彩。
《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么样的?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问题探究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使得一个满头白发、一脸悲愁、体弱多病、颤颤巍巍地站立在深秋季节里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活的感慨,有对老弱多病的嗟叹,也有对生命的执着,更有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博大胸怀。
《登高》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
问题探究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御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派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
本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们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诗人面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秋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是自己白发长满双鬓,再加上因病戒酒,悲愁就更难排解。
主旨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