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杜
甫
诗
三
首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mp3
《秋兴八首》解析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个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这两句是清人仇(qiú)兆鳌的评说。应
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
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
仅仅是为了“秋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
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
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
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心怀。
青冢
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昭君墓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咏怀古迹(其三)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一去/紫台/连/朔漠,
zhǒng
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诵读提示: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
“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诵读提示: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三字,有余音缭绕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昭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
颈联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虽为附会之词,却是至情之论。
后代有咏怀明妃的诗: “一身归溯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问题探讨:
1、昭君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
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
的又是什么 ?
3、这首诗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你认为好在
哪里?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怨恨
统治者的昏庸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的奇伟形象。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清 吴瞻泰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谈谈你的理解。
借史咏怀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1、抒怀才不遇之情
2、抒思乡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王昭君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也暗含了对
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伸展的怅惘。中间两
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
悲剧,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
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归纳咏史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3、思想情感:(1)感慨身世(2)感伤兴衰
这类诗歌,从题材上划分,属于:怀古咏史诗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步骤一、 弄清史实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步骤二、 体悟感情
为什么要写古人的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步骤三、 分析技巧
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对于这样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你有哪些感慨或感想呢?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打算怎么写呢?
练习:
登 高
杜 甫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结合背景,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顿挫”。
悲哀 痛苦 悲愤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内容。
(1)诗中哪里是写景?哪里是抒
情?
前两联写景
后两联抒情
赏析
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赏析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句中的“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赏析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写到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秋之情。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更见出构思的精巧。
赏析
尾联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诗人的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尽展无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2)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静听:高猿啸哀 悲凉
远望:落木萧萧
怆然
俯视:长江滚滚
凄
凉
秋
景
图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3)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
时间(百年) 晚景凄凉 自身
空间(万里) 羁旅愁苦
第四联:
国恨添霜鬓 (因)
身病停浊饮 (果) 民族
(4)概括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登高所见的凄凉
秋景,抒发了诗人羁旅愁苦、晚景
凄惨的复杂感情。
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见诗人的哪几种感情呢?
孤独(这些他的好友李白高适已经去世);
羁旅他乡(此时作者在白帝城),思乡;
体弱多病,身体不好;
时光流逝,年事已高,功业未成之叹;
穷困潦倒,生活艰辛;
忧国忧民之心也略有体现。
探究
怎样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表现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情怀。
探究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
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
原文: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远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