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风筝飞上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更了解我国风筝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进对祖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感受美与科学融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通过多媒体欣赏,小组探究讨论绘制一件沙燕风筝作品,进一步理解掌握民间艺术的纹样美、造型美及色彩美的特点。
3、运用传统纹样绘制沙燕风筝,感受中国古典传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风筝文化和来历,学会运用传统纹样绘制北京沙燕风筝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新颖、精美的沙燕风筝作品,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设疑自探
1.玩纸飞机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从古至今,飞翔一直是我们人类追寻的梦想,并不断地实践着。
师:你知道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什么吗?(教师出示风筝)
师: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就陈列着一只风筝,有这样一条非常醒目的标语:“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风筝是飞机及现代所有飞行器械的鼻祖。
2、揭示课题(板贴风筝风筝飞上天)
二、了解风筝文化
师:说到风筝,你知道它有多少年的历史吗,最早的风筝又是谁发明制作的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下风筝的文化。
1. 了解风筝的来历。播放视频,了解风筝文化
师:看来我们的风筝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通过观看视频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
师:没看出来吧,小小的风筝居然隐藏着这么深厚的大智慧。风筝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世代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筝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风筝艺术,领略它的魅力。
三、欣赏感受
1、欣赏各种风筝
课件出示典型风筝(配乐欣赏)
这里这里所呈现的是来自我国著名的四大风筝产地的风筝,有山东的潍坊的恐龙风筝有北京的硬翅沙燕风筝,还有这是江苏南通的板鹞风筝,天津的软翅蝴蝶风筝
2、欣赏风筝实物。老师也带来一些传统风筝。师:同学们看到这些风筝有什么感受?(品类繁多,各具特色……)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四、风筝的诗歌文化
师:所以。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欢用诗歌来赞美风筝,你知道有哪些与风筝有关的诗词吗?
五、探究沙燕风筝纹样
1、引导分析沙燕风筝的艺术特点
师:在众多的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你猜猜是什么风筝?北京沙燕风筝。教师手拿沙燕风筝
同学们观察下,沙燕风筝外形有什么特征,像什么,板书:造型
师:对比其他风筝你还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板书:纹样
师:在清朝那会儿,在风筝界有一种说法,风筝是达官显贵之间送礼的首选,你知道风筝礼物的价值藏在哪吗?就藏在图案里,可这里图案可不是一般的图案,是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着如今的沙燕风筝就都保留着当年的卖点。这图案又有什么寓意呢?板书:寓意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挖一挖这些价值,来一个大比拼,六个小组看那组挖掘的价值越多,你们的风筝就是越值钱的。
师:下面让我们零距离接触它,我们还要请组长上来领取一个沙燕风筝,拿出资料袋里的自学材料,和同组同学一起探究合作完成。
2、学生活动:结合风筝实物,小组合作欣赏并小组讨论,探究风筝的纹样特点。打开资料袋拿出风筝实物和小资料,两人一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小练习。
3、小组汇报,
(1)仔细观察发现,你们组的风筝有哪些纹样?
(2)你知道这些纹样代表了什么寓意?
(3)沙燕风筝的用色上有什么讲究?(颜色鲜艳,对比强烈)
师小结:北京沙燕无论纹样上还是颜色上的考究其实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六、示范画沙燕风筝
1、了解风筝的制作工艺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来体验一下这古老的民间艺术,制作一个沙燕风筝?它的工艺是怎样的呢?它包括哪几部分呢?
师:如此精美的沙燕风筝,老师也好想来画一画。我有个问题,用什么纸来画,绘制风筝的面料有什么讲究?
2、(示范画风筝作品)
七、动手操作,完成作品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学生单独制作。(播放轻音乐。)
2、教师巡视,及时指点、鼓励。
八、展示评价,改进创新——质疑再探
交流心得,评议作品。请代表上来介绍一下他们的风筝.
你们用巧手绘制了美丽的沙燕风筝,体验传统的艺术的魅力。老师为你们点赞。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风筝艺术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是传承和发扬,
九、拓展延伸,创造想象
师:时间是短暂的,同学们是精彩的,风筝的魅力是无穷的,今天我们已经完成好了风筝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实要想风筝飞上天,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就是用什么材料制作骨架,怎么制作骨架,出示骨架,好,风筝的这个奥秘呢,我们留着下节课来揭示。同学们,再见!
附:知识拓展: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 ,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 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