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 第三部分 考点攻略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叙事抒情群文阅读 课件(共9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 第三部分 考点攻略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叙事抒情群文阅读 课件(共9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09: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现代文阅读解题攻略
第三部分 考点攻略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叙事抒情群文阅读
目录
01
02
群文阅读训练
单元写法归纳
03
以读导写提升
单元写法归纳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猫》 记叙文,作者记叙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重在描写“我”与家人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悲痛、遗憾和歉疚之情,体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
《动物笑谈》 科普文章,作者记叙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表现动物们的调皮可爱,蕴含着对动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群文阅读训练
篇 名 能力训练重点——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借用标题和文章核心词句,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叙述了小孩帮助、关爱一只蝴蝶一事——赞美关爱生命、关爱弱小的善良纯真的人性。
《一声“喵喵”》 叙述了作者关爱流浪猫,而流浪猫却被毒死一事——表达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法则的思考。
篇 名 能力训练重点——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黄蜂》 品读文章的描写,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描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动作——表达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燕子》 叙述了作者在城市看到燕子的惊喜和思考——表达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篇 名 能力训练重点——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丑猫》 借助议论段,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叙述了一只被人们嫌弃的丑猫的悲剧命运——表现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家有斑鸠》 叙述了作者与斑鸠的关系——批判伤害鸟兽的行为,呼吁人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1.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1)在阅读文章之前认真看题目,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表现出文章的主旨。
(2)仔细阅读文章的每一句话,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思想的句子,做上记号。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抓住文章的开头、结
借助标题和文章核心词句,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思想的点题句、关键句,这些句子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4)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再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串联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2.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常用的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题目的主旨暗示+文章的关键语句(关注变色语句)。
(一)对一只蝴蝶的关怀(17分)
李汉荣
①初春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在河湾的岸边,看见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得它的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到那只蝴蝶了,然而它却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
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蝴蝶附近的水面,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计划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妥当,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
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的善心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了,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
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
.
.
.
.
.
.
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有删改)
1. 文章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试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搭建“遇难所”保护蝴蝶。
2.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蝴蝶附近的水面,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2)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社会现象。作者运用两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词语,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
.
.
.
.
.
.
3.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 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们要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二)一声“喵喵”叫(17分)
黄咏梅
①小黑弟弟目测不到一岁。遇到它的时候,肚皮瘦得像刀片,通体黑毛都遮盖不住一身骨架,如果不是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它看起来有点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它在我们单元楼下徘徊,而且不怕人,懂得朝人“喵喵”叫,释放出与人社交的信号。
②小黑占据了我们楼下的地盘,朝每个进出的人“喵喵”叫,以此获得善良的人们的喂食。每天吃过晚饭,我用一次性纸碟装上猫粮,如果下楼没看到它,只要稍站片刻,朝着远处喊几声“小黑”,必能
看到一条黑影,屁颠颠一路小跑过来,边跑边“喵喵”叫,发出因为跑动而发颤的欢叫。我不确定它是否知道“小黑”就是它,它应声而来,跑到我跟前,先是用脑袋蹭我的腿,接着在地上打滚,朝我亮出它隐秘的肚皮,如果我故意逗它,不把食物放下,它就会双腿直立,尽量站得高高的,用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盯着我,萌态可掬,叫人不忍再捉弄它,乖乖将食物送上。放下小黑的食物,我会在小区散步消食,留它独自享受美食,走出好几步远,还能听到它咀嚼时发出“嗷嗷”的满足的声音,我的心情也随着生起岁月静好的满足。
③如此喂养有一个多月,眼见小黑的肚子慢慢圆润起来。有一天,我把食盆放下,照常去散步,走出不到一百米,想起忘带耳机,又折返回家。走到楼下,竟然目睹到一场“战争”。在小黑的食盆边,一只花脸猫,一只大黑猫,在距离小黑不到一米的地方,发出此起彼伏的“呜呜”叫,叫声震天响。三猫对峙,小黑从小小的胸腔发出压抑的“呜呜”叫,只坚持了一会儿,寡不敌众,仓皇逃窜。我赶过去,那两只猫见人即闪。食盆里还没吃到一半,我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在我转身看不见的地方,原来是一次次争食之战。我朝远处喊“小黑”,这次,等得久了一点,那条小黑影还是欢呼着回来了。
④此后,我喂小黑,都站在它身边,为它赶走觊觎的同族,以家长的身份撑腰,直到它咽光最后一口粮。但我万万没想到,这种做法给小黑带来的却是灾难。
⑤我们这个单元楼因为小黑的食盆成了猫族的战场,它们抢地盘,先是低声商量,互不妥协;然后高亢地威胁,继而大打出手。有人投诉我喂流浪猫,弄得“猫犬不宁”。我自知理亏,于是想了个新办法,将小黑引到远离单元楼的一个河涌边,那里没有住宅区,估计它的同族也不会在那里出没。
⑥没想到我在河涌边喂过几次,又被那只每日盯梢的花脸猫跟过来了。它总是站在离我们不到五米远的地方,眼巴巴地看着,尝
试慢慢地接近。出于一种护亲扶弱的人类本能,我竟然狠心地捍卫着小黑的食盆,从不容许花脸猫挨近半步。直到有一次,花脸猫看着大快朵颐的小黑,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叫,它叫得很陌生,似乎是在模拟小黑的叫声,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服膺的光。我不止一次看到过它朝小黑叫嚣的样子,毛发耸起,目露凶光,眼前的它跟那只母夜叉“判若两猫”。这叫声使我对它产生了
歉疚。在它的字典里,本来就没有“喵喵”二字,它没能在后天里驯化出与人相识、交流的能力,更遑论信任、依赖的能力,但这难
道不是一只猫的先天本能?人总是容易被那些向自己低头甚至谄媚的姿态俘虏。动物从来没有这个法则,它们按照自己的天性争夺、攻击、死守,直到头破血流也不明白这个法则。
⑦那次之后,我打定主意,带上两个食盆,一只给小黑,一只给花脸猫。但是,我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实现。我再也没看到过这两只猫。几天之后,我在楼下一块隐秘的石头上,找到了小黑弟弟。
它死于一盘掺入了毒药的甜蜜诱惑,死于对人的信任和依赖,而不是同族的威胁。
⑧我自责过很多次,如果不是因为我为小黑弟弟养成了这种“习”与“惯”,而是让它接受自己的宿命,像成千上万的流浪猫一样,觅食,争地盘,苟延残喘两三年,最终死于饥寒交迫,它会不会更快乐?它会不会也能基本地、自然地完成它的流浪“猫生”?如果是的话,那它那些朝我毫无保留地打滚、翻肚皮的时刻,是不是就不能称之为快乐?对于它来说,我是多么危险的存在。
⑨事实上,现在我走在路上,遇到一只惊慌避闪的流浪猫,我只敢用余光去追随它,假如它朝我“喵喵”叫,我就会狠着心转身,逃得比它还快。我怕自己那些垂手给出的善与爱,施予的不是简单的一饭一水,而是更多的伤害。我暗自发誓,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下辈子当一块石头好了。然而,石头也有可能会遇见猫儿们的一次次弥留之际。那么,如果这真是一种宿命的话,我想,我转世的那块石头,一定会释放出自己最大的热量,温暖地拥抱它们。
(有删改)
1. 阅读全文,完成表格。(4分)
小黑的境遇 作者的态度
瘦弱可怜,楼下徘徊 主动将食物送上
以家长身份撑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抢地盘,大打出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责,躲避流浪猫
三猫对峙,小黑逃窜
引小黑远离住宅区
源于信任,死于毒药
2.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它应声而来,跑到我跟前,先是用脑袋蹭我的腿,接着在地上打滚,朝我亮出它隐秘的肚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描写“蹭”“打滚”等动作,生动地写出小黑对“我”的信任和活泼可爱、招人喜爱的特点。
(2)花脸猫看着大快朵颐的小黑,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叫,它叫得很陌生,似乎是在模拟小黑的叫声,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服膺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脸猫为了获得食物不得不放下自尊,朝“我”献媚的人性化特点。
3. 文章没有交代花脸猫的下场和去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留下悬念,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②暗示花脸猫比小黑的命运要好,在对比中衬托出“我”更加自责的心理。③揭示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深化文章的主旨。
4. 本文标题有什么妙处 结合文章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②更能展现猫的性格特点。③暗含着作者对猫的同情、喜爱。④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文章叙事清晰,结构严谨。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概括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文章细致描写的内容(黄蜂的动作)+关键性语句(关注变色语句)。
品读文章的描写,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黄蜂(17分)
周 涛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往来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常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与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它开始整顿自己,用两只毛茸茸的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们,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
⑨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⑩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嘛,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我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黄蜂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我们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想要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
“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绝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有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感觉到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作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
而出的生命,连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有删改)
1. 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了黄蜂走向死亡时的动作,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全文,完成表格。(4分)
次 数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1)__________________ 怜惜(不忍、同情)
第二次 整理触须 (1)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住扫帚尖
怜爱(赞叹、赞赏)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常鲜明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平静,表达了作者对黄蜂的喜爱和赞美。
3. “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其作用是什么?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突出黄蜂对生的眷恋。②表现黄蜂面对死亡时的平静与从容,表现作者的深情赞美。③首尾呼应,体现作者的感情逐渐加深,引发读者的共鸣。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赞美黄蜂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坦然,表达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③表达了作者希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四)燕子(17分)
贾平凹
①不见了燕子,已有七八年的光景;我常常在城里觅寻,但每每却都失望了。商场的大厅里它自然不肯去的;那高达十几层的楼顶上,我爬上去了,也不曾见它的巢儿筑着,我也专意到公园找过了一次,那水光山色里,也没它的足迹。啊,可亲的燕子,难道你是在地球上灭绝了吗,还是不肯到这大城市里来?这么苦着我,使我夜夜梦着你的倩影和呢喃的低吟,而哀愁得不能自已!
②记得在乡里的时候,天一暖和,它就来了,住在我家低低的草屋的梁上,一直到天气变冷的深秋,才要离去。它是穿着一件黑外衣的,总是把头裹得严严的,似乎是一个寡妇,整日呢呢喃喃,一副懦弱而固执的模样。我刚刚会爬,光着屁股在土窝里滚,尿下了,又用手去和泥玩;后来,稍稍大点,就去放牛。我摘过草莓吃,也趴在河里喝水,也坐在阳坡上捉虱,甚至跟着奶奶,一块去山坡上的庙中烧香磕头呢。可走到哪里,燕子总陪伴着我,它是懂得我们的,常常只要学着一声呢喃的叫声,它就会飞到我们手掌上来呢。
③在我的童年、幼年里,饲养过猫儿狗儿,但猫儿容易背叛,狗
儿又多恶事,唯有燕子是最好的了。在这四山之间的地方,它给了我乐趣,也给了我得意。我年年盼着它来,它果然也就来了。一直过了好多年,它还是它的老样儿,年年还记着这么个草屋呢。
④我长成大人了,从乡里到大城市里求学,我却深深地羞愧起儿时的愚昧,时常想起来,就感到脸红。那时,我觉得故乡贫困落后,一心想逃离,离得越远越好。想想我家的燕子,这么多年来始终不离不弃,一到春天就如约而至。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到老家了,燕子,它还住在我家的木梁上吗,它还在说着那些永不改音的古老的话吗?我想把这一切的变化、这一切的见识,诉说给它,却再也寻不着它了。
⑤终有一日,市里开会,会址是一座七层楼的大会议室,摆设十分讲究。我靠近那面一人多高的玻璃窗,正听着报告,突然有了一片呢呢喃喃的叫声,我的神经立即触动了!举头看时,那窗外的半空,灰白色里,翻动着无数的黑点。啊,燕子,是我可亲的燕子!它竟到城市里来了,来的又是那么的多!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无处不去的;往日我怨恨它不来,原来是我少见多怪了!
⑥燕子越来越多了,组成了一个燕子阵,使夕阳晚照的天,也不明朗起来。但是,却没有一只是冲着这座七层楼来的。我探出头去看,四面都是高楼大厦,燕子盘旋成一团,全是绕着右侧的一座并不高
.
大的鼓楼飞的,在那鼓楼的顶上、檐下、栏里、阶内,出出进进,鸣叫不已。
⑦这竟使我疑惑不解了。会议刚一休息,我就走到凉台上,想:鼓楼并不高大,也不艳丽,因年久失修,梁上已没了雕,栋上也没了画,连那临风叮当的挂铃也没有了,那有什么可吸引的呢?
⑧“它为什么不到四周的高楼大厦上来?”我纳闷地自言自语。
⑨“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旁边有人说。
⑩“现代化的为什么它就不来?”我依旧疑惑不解。
“它是留恋古老的。”她好像懂得挺多,我能理解,但是总是觉得
不可思议。
我不大理会她,便撮起嘴来,作弄出儿时学会的燕鸣声,但它们纷纷从我身边飞过,却没有一只落下来,尽趋着鼓楼而去了。
“唉,”我长叹了一口气,“它们把我也忘了。”
“是你忘了你。”
是的,是我忘了我了,我不再是那个流着黄鼻涕的孩子了,我长成大人,我有了知识,它认得的只是过去的我!但我自豪,我得意,我终究不是往日的我了。可它,我的燕子,面对这现代化的建筑,无动于衷,疯狂地恋着鼓楼,是因为只有这一处鼓楼,才是它们的有情物,
它们呢呢喃喃,只有将这永世不变的语言说给鼓楼听,控诉、抗议这么大个城市里,再没有了它们的去处。
啊,燕子,我不禁悲伤起来了:时至今日,还这么固执,这么有偏见,不肯落脚在新的建筑,硬要向腐朽欲倾的鼓楼飞去,那么,城市将永远不会是你的天地了,现代建筑愈来愈多,你不是便要真的消亡了吗?唉,我该怎么说呢,我可怜的燕子,我可悲的燕子!
在我的童年里,依然有着每年都来梁上筑巢的燕子,如今它们依然还会去吗?我不得而知,我已有多年没有见过故乡的春天,我的燕子们,也是多年不见了。我也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在某个角落遇到它们吗?我也不得而知,却又盼望着再一次偶遇。
(选自《万物有灵》,有删改)
燕子的行迹 “我”对燕子的情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激
(2)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城里后很久没看到燕子。 在城里看见很多燕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惑不解(纳闷)
燕子陪伴着“我”长大。
怨恨、牵挂
惊喜(惊异)
1. 文章围绕燕子的行迹与“我”对燕子的情感叙事行文,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4分)
燕子飞进破旧的鼓楼,而不来高楼大厦。
2.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啊,燕子,是我可亲的燕子!它竟到城市里来了,来的又是那么的多!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无处不去的。(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竟”字表达了“我”看到燕子时激动惊喜的心情,突出了“我”对燕子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
(2)时至今日,还这么固执,这么有偏见,不肯落脚在新的建筑,硬要向腐朽欲倾的鼓楼飞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燕子在新时期下的生活方式,暗含“我”对燕子的赞美、怜惜。
3. 本文通过“燕子”表达了怎样的主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通过“燕子”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童年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动物生存环境的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4. 谈谈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启迪。(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我们要像燕子一样坚守自我,时刻保持初心。②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也要适当地做出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新生活。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概括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确定议论性语段(关注变色语句)+提炼核心词语,概括中心思想。
借助议论段,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丑猫(17分)
①每次瞥见院子里有猫跑过,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这个院子里生活过的一只小猫。邻居们对这只猫都很熟悉,叫它“丑猫”。固然,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只被抛弃的猫,因为它一直对人心存依恋。
②这只被叫作丑猫的猫真的很丑,只有一只左眼,右眼处是一个黑乎乎的令人惊骇的深洞。右耳也残缺不全了。一条又宽又长的伤疤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肩上。右后腿不知何时折断又接上了,但
.
已经严重弯曲。尾巴早就没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总是翘着。全身暗灰色的毛脏兮兮的,黑色的条纹已经很难分辨出来。凡见过这只猫的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只猫真丑!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孩子们看见它就远远地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子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爪子。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
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喵”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摸;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但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岌岌可危了。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但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
紧地贴到我的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我们对那些形象优
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有删改)
1. 简要分析第②段对丑猫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其丑陋,说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为下文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2.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喵”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摸。(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丑猫对人的依恋,表现了作者对丑猫的同情。
(2)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类对待优美生物和卑微生灵的不同态度,强调了应尊重一切生命的观点。
3. 第⑤段中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丑猫对人的冷漠、欺凌不怨恨,不报复,只求得到一丝关爱。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也避免伤害到“我”。所以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4.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丑猫的同情、怜爱,强调了应该尊重一切生命的观点,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主题。
(六)家有斑鸠(17分)
陈忠实
①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这是斑鸠。虽然久违这种鸟叫声,却不陌生,第一声入耳,我便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
②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文学评论家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这座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更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这一排房子的后院连着后面一排小楼房的后院,中间有一排粗大高耸的树木分隔。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这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在人刚开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儿,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
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③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我们把爱鸟爱兽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意识来提倡,不过是十来年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却无法算计。我能记得和看到的,
一是1958年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④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⑤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像辨识家乡的各种鸟儿一样,不足为奇。斑鸠在我的滋水家乡的鸟类中,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也是我所见过的鸟窝中最简单、最不成形的一种,简单到仅有几十根可以数清的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
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的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本上有篇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鸟,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⑥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在家院的周围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⑦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⑧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它还是飞走了。
⑨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地开门走路,它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
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撒抛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⑩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
.
.
.
.
论我抛撒的谷米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一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白鹿原头信马行》,有删改)
1.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完成表格。(3分)
时 间 有记事能力的时候 (2)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早晨 重返家乡后的某一日
关 系 (1)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我”未见过 斑鸠。 (3)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我”给斑鸠喂食,斑鸠敢到院里啄食。
“我”认识并记住斑鸠。
八十年代到
九十年代初
“我”看到斑鸠很惊
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2. 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句有疑问,试着解答。(6分)
(1)【甲】句“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但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了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行为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乙】句的加点词语“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去掉。“探头探脑”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3. 本文题目为“家有斑鸠”,第②段、第③段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多余。第②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鸟、兽共存共处的景象,第③段写了人类对鸟兽的伤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这两段文字与前后文关系密切,既回应了“我”重见斑鸠时的惊喜,又为后文斑鸠难以跟“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埋下伏笔;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重,行文具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4. 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能等来。从文章来看,“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我”觉得假以时日斑鸠会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已越来越强,经常能见到人、鸟、兽和谐相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恢复对人类的信任。
示例二:不能等来。文中写过去人们对鸟类的伤害,让斑鸠一直对人类保持戒心;生活中还有不少人缺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伤害鸟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斑鸠要恢复对人类的信任还很困难。
【写作提升】卒章显志式的作文结尾。
【方法指导】
1. 写作思路:文章结束时以主要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结尾的方式又称“画龙点睛式”。
2. 经典实例:
【例1】亲情是一种动力,它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能让你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以读导写提升
的执着;能让你品味“报得三春晖”的快乐。(北京市中考优秀作文《动力来自亲情》一文的结尾)
【技法分析】小作者以带有诗意的语言来解读亲情的内涵,揭示亲情的力量,把亲情的魅力展示得情感飞扬。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例2】“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永远都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中考作文《这是我的承诺》的结尾)
【技法分析】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承诺”的内容,既紧扣文题,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谓卒章显志,曲终奏雅。而且,这一句饱含激情、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出小作者坚强的决心、豪迈的气概,可爱,可敬。
【佳作展示】
我真想回到火炉旁
若我是一滴小水珠,不必忙于汇聚成海,我真想逆游潜返,回到我最初的地方……
——题记
我真想回到火炉旁,那个温暖升腾的地方!每到春节,父母都带我回乡看望爷爷。每到家乡,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到那个让我兴味盎然的火炉旁站着。
金黄的火焰舔舐着金黄的草料,把它们舔得弯曲发黑,透出的热气氤氲得屋内整片空气都暖暖的。爷爷总是在我想要把小手伸近火炉的时候说:“小孩子玩火会尿床的……”爷爷嘴上教训着不听话的我,一只手却一把将顽皮的我抱起,另一只手握着开叉的 大蒲扇,摇摇曳曳,我把小手放在扇柄处,摇摇曳曳……
橘黄色的火光映射在爷爷的眼中,漫不经心的一抹笑爬上他的嘴角。那令人向往的火炉里,渗出浓浓的青烟味,暖流在我的脸上带有一点微痒地摩挲……
爷爷放下扇子,走近我不可亵玩的火炉,从里边取出在我回家前就已经备好蒸热的年糕,用嘴温柔地吹去年糕边上的灰烬,递给我,“呐,快吃吧。”
我咀嚼着年糕,微烫的余温刺激我的嘴唇。火炉的青烟味在我舌尖化开,弥漫整个口腔,最终回荡整个胃……
爷爷不再往火炉添加草料后,那火炉里的火焰逐渐减弱,在木头的缝隙间垂死挣扎,终逃不过化为火星闪烁湮灭……
但温暖还在屋里不断升腾……
爷爷捋顺我的头发:“明年再来,我给你弄个花生馅的糍粑。放心吧,年糕少不了你的……”再一次笑,每个皱纹都仿佛充满爱……我敛了敛嘴角……
如今,火炉在那个角落落满灰尘,火炉旁的那张笑脸也成了回忆。
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火炉旁,不让那最后一丝余温消散;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火炉旁,依在您怀里吃那青烟味的年糕;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您身边……
繁杂的生活,不必忙于追上紧张的生活脚步……我真想回到火炉旁,重拾那份温暖!
【写作点评】文章开篇点题,结尾呼应,浑然一体。另外,首、尾段都强烈地表达出考生“想回到火炉旁”的心声,即“想回到爷爷身边”,让文章的主旨凸显出来,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