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 学 目 标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过程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
思考问题:清朝如何灭亡?中国的社会历史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问题引入
武昌起义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3)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4)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的创立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A、时间: 1905年8月
B、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E、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 《民报》
G、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前提
核心
补充发展
拓展提升——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装起义
浙皖起义1907
萍浏醴起义1906
黄花岗起义1911
镇南关起义1907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预备立宪
(1)领导者: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①五大臣出洋考察——1905
②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6
③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
④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3)立宪运动的影响:立宪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的“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2、过程与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1月。成立湖北军政府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影响:武昌起义后全国先后有15个省区响应,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二)、清朝的覆灭
1、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为挽救局面,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袁世凯一边命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威逼武昌,但又停滞不前,另一边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二)、清朝的覆灭
2、列强干涉
列强扶植袁世凯为他们的新代理人,一面向清政府制造非袁世凯不能收拾残局的言论,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施加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二)、清朝的覆灭
3、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宣统帝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二)、清朝的覆灭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①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被各省代表推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二)、清朝的覆灭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
(1)《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 《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2)《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 其目的是什么
(1)政体形式:责任制内阁;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
限定: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最高法院有权审判临时大总统;临时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 。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意义: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剪辫子 放足运动 中山装 西式婚礼
2.局限性: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兴起
发展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
课堂检测
1.徐中约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任何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B
【详解】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的社会状况并未改善,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故选B项;A不符合材料主旨,也无法体现,排除;C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朱荫贵教授指出,在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引发了一场“经济突变”,虽不如政治变革那样激烈,但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更长。该学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B.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
C.使群众性爱国运动趋于高涨 D.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经济领城的影响,而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必要性属于辛亥革命在政治领域的影响,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实业救国”思想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群众性爱国运动趋于高涨与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有关,不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排除C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近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他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这说明当时中国
A.实行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B.民主政治成为各界普遍共识
C.艰难开启政党政治尝试 D.仍然是传统朋党政治的延续
3.1912年民国成立后,唐群英、张昭汉、沈佩贞等60余人以中华民国女界代表的名义,上书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提出将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议案被否决后,女界中激进分子于3月19日以“武装的状态”闯入参议院的议事厅。因有众多警卫把守,求见议长未果,遂将议院会场门窗玻璃击破,并将欲阻止其行动的一个警卫兵踢倒在地,唐群英等坚持几个小时才散去。这表明
A.辛亥革命后女性参政意识深入人心 B.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C.民国初期民主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革命与女权革命同步交织进行
4.“它(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其中在政治方面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是指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5.学者许倬云认为:“每次外来的侵侮,即引发内在的反应,一步一步由寻求实质的船坚炮利,走向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再从民族国家的理念演変成孙中山的多元秩序。”材料中对“民族国家的理念”进行实践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国民大革命 D.甲午中日战争
6.有的学者说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7.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8.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其相似之处有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B.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C.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D.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一种“总统的表面特权”(尊严)与“总理的实际权力”(效率)并存的二元体系,致力于使总统政治资源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该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临时总统制 B.三权分立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10.任仲平在《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指出,这场伟大革命为老大帝国如何“变”才能救亡图存,探索了方向和道路;为中华民国怎样“变”才能跟上世界,积累了经验与教训,开启了改造中国社会、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百年现代进程。材料评价的“这场伟大革命”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11.武昌起义之后,“皇族内阁”提交辞呈,清政府批准,并宣布“袁世凯著授为内阁总理大臣”。资政院以《宪法重要信条》为据,要求摄政王收回上谕,等候选举结果,随后资政院以无记名.投票公选总理大臣,袁世凯得票最多,摄政王再次发布任命上谕。资政院的要求及其结果
A.反映资政院掌握人事任免权 B.表明清末政治运行完全紊乱
C.有利于维护宪政的程序正义 D.显示袁世凯篡权已成为必然
12.周代出现的“中国”一词意为“中央之城”,与“四方”相对;进入近代,国体意义概念上的“中国”被普遍使用;辛亥革命后,“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的简称被国人共用。与古代相比,近代以来“中国”概念体现了
A.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 B.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加强
C.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D.地理概念变为国体概念
13.辛亥革命爆发后,无论是政府还是议员均被冠以“临时”字样,所通过的宪法也被称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这一做法解读合理的是
A.革命政权面临颠覆威胁 B.列强对革命派的不承认
C.临时政府缺乏民众支持 D.政权建构彰显民主理念
14.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民主共和成为大趋势
C.辛亥革命并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好
15.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之伟大,不仅仅在于它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等级制度
B.扫荡了崇拜权威的政治心理
C.促进了社会下层民众的觉醒
D.推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转型
二、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基本线索”,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建国以来,对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认识出现很多种说法: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李时岳、胡滨提出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四个阶梯论”);陈旭麓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7年的大革命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这三次革命高潮推动或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新陈代谢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所认为的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要有明确主线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一词,在古代是天命更易。在近代,政治革命通常意指:对于当时制度与秩序不满的人群,秉持一定的理念,由下而上发动群众力量,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政权,而且随着新体制当权,通常还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价值,以贯彻掀起革命的理念。在近代世界,这种革命屡次出现,但以其重要性而言,当以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及中国的革命,影响最为深远。
——摘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近代“政治革命”这一概念进行诠释。(说明:就材料中列出的近代革命中任选一国作为例证展开诠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得出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BCD项与“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2.C
【详解】
民国初期政党社团林立,而主要的党派在政治主张上存在差别,这说明当时中国虽然开启了政党政治,但是相对艰难,C正确;三权分立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B错在“共识”,排除;当时的政党政治中有主张民主制的政党,而传统的朋党之争围绕的核心是专制,两者性质有别,排除D。
3.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女子参政权历经波折,但还是未果,这体现出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曲折与艰难,B正确;深入人心不能体现,排除A;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与材料的主旨,排除C;“同步”表述错误,排除D。
4.A
【详解】
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是政治方面,排除了;CD项不符合史实。
5.B
【详解】
材料中所涉及的“内在的反应”对应历史事件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寻求实质的船坚炮利-新思潮的萌发与洋务运动;走向模仿西方政治制度-维新变法;民族国家的理念-辛亥革命;所以对“民族国家的理念”实践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选B;维新变法并未成功实践“民族国家的理念”,故排除A;国民大革命晚于辛亥革命实践“民族国家的理念”,故排除C;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些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是这次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项正确;AC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并非是主要依据,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同盟会,D项正确;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都没有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定都南京,改名天京,与清王朝进行对峙;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随后也在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中华民国。所以相似之处在于都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革命党,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即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的名令须由总理副署才有效,以此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这与材料中的现象相符,C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实行临时总统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制,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材料中“中华民国”等可知,材料评价的“这场伟大革命”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材料反映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的救亡图存和赶上世界,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起义运动,最终失败,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的对象是北洋军阀,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抗日战争抵抗日本侵略者,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资政院的要求及其结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资政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作用,有利于维护宪政程序正义,C项正确;资政院并没有掌握人事任免权,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袁世凯篡权已成为必然,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近代以来,中国一词的概念从古代的地理概念逐渐增添了国体、民族等内涵,这说明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西方思想的传播,近代“中国”概念体现了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增强,B项正确;近代的“中国”概念与古代“中国”概念不同,无法体现出传统对于近代的影响,排除A项;“中国”概念的延伸无法得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排除C项;近代“中国”的概念依然有地理含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并非各政治派别、各阶层、各阶级基于民主、共和的共同政治理念的产物,因此“冠以临时”的称号主要是为了政权稳定,民主政治实行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构建民主政治,彰显的是民主理念,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无关,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D项。
14.C
【详解】
材料说明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同盟会和立宪党人“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非革命党一己之功,C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谈到的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目的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但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民主共和成为大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同盟会和立宪党人都属于资产阶级,说明辛亥革命只是一场资产阶级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根据“而且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下层民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排除C项;材料与思想的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示例:四个阶梯论
论证: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迫使清政府做出调整;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维新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政治近代化里程碑。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并提取材料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观点予以论证。“观点”,由材料信息“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李时岳、胡滨提出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四个阶梯论’);陈旭麓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7年的大革命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这三次革命高潮推动或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新陈代谢论’)”得出:“三次革命高潮说”、“四个阶梯论”、“新陈代谢论”等。“论证”,任选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如“四个阶梯论”,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积极影响角度分析论证。
17.示例:以中国革命为例
面对晚清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革命政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社会革命,如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奖励发展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近代“政治革命”这一概念进行诠释,可以就材料中列出的近代革命中任选一国作为例证展开诠释。依据材料信息“以其重要性而言,当以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及中国的革命,影响最为深远”可以中国革命为例予以诠释;“诠释”,依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后进行社会革命、奖励发展实业、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角度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