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这两者共同反映了
A.儒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C.儒家学说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D.儒家学说阻碍近代民主政治建设
2.在鲁迅的笔下,一个为人们谋幸福的革命者夏瑜在看客们的目睹下被杀,在看客们的骂声中,他的血被蘸着慢头吃。这部作品的寓意是
A.应唤起社会大众的觉悟 B.展示革命浪漫主义
C.组织起来推翻资本主义 D.暗示传统礼教吃人
3.1915年,当胡适还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便和赵元任(当时的哈佛大学学生,后来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胆地发动一场运动,介绍白话文写作方式。他们这样做
A.使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民众 B.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
C.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快速发展 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4.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
5.费正清《剑轿中华民国史》:“袁世凯……在担任总统时期表现出一种新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决心,完成了商业的立法,稳定了财政与货币制度,鼓励私有企业。”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经济政策顺应了时代潮流
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1914年5月,民国政府《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之布告》中提出:“夫国家处开创之时,当多难之际,与其以挽救之责,委之于人民,委之于议会,其收效缓而难,不如得一强有力之政府以挽回之,其收效速而易。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也。”上述布告
A.有利于凝聚爱国救亡力量 B.为袁世凯专制集权辩护
C.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D.揭示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7.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不含金融业),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加了近2倍。推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④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919年,我国知识界兴起了整理国故运动,认为国故(我国固有的文化)中有“国粹”,也有“国渣”,要“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把这两者分清楚;治史的目的是“明变、求因与批判”。这一运动
A.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 B.弘扬了传统的史学价值
C.具有全盘西化的倾向 D.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9.191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教则》:“本国历史要旨,在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国民之志操。本国历史,宜略授黄帝开国之功绩,历代伟人之言行,亚东文化之渊源,民国之建设,与近百年来中外之关系。”由此可知国史教学
A.旨在培养国民意识 B.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加强思想文化教化 D.服务于资本的扩张
10.1916年初,陈独秀提出“政党政治,将随一九一五年为过去之长物,且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也”;1919年1月,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呼吁“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这表明知识分子
A.放弃改良走向革命 B.思想超出理性范畴
C.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主张建立新型政党
11.“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A.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B.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D.清政府加强商业控制
12.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其目的在于( )
A.进一步完善内阁制 B.仿效欧美的政治制度
C.缓解国内舆论压力 D.为独裁提供法律保证
13.新文化运动期间,易卜生的《娜拉》很受重视,文中主人公不甘心做"丈夫的奴隶"而离家出走。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这说明实现女性解放的根本途径是
A.破除封建旧礼教 B.进行社会变革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倡导个性解放
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等知识分子在山东邹平试点“乡村建设运动”。他们积极推广合作化,克服农民分散性;建立乡村学校,推进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进化礼俗,树立文明新风尚,邹平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一运动反映了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农村建设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C.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影响巨大
15.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迟滞了国内商品的自由流通 B.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C.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 D.阻断了中外市场的连接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府规定,商人呈请注册开办厂矿,只要符合《商业注册章程》,即可直接向地方官厅呈请,不必再经商会转呈。1912年底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把专利权明确限于工艺品的发明者和改良者,取消了建厂专办之权。1914年3月颁布《矿业条例》,为鼓励商人从事采矿业,减免了矿产税。规定“凡与中华民国有约之外国人民,得与中华民国人民合股取得矿业权”。
——摘编自韩小林《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 全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工厂至1922年已有64家,较战前的11家增加了将近5倍,纱厂开工锭数从1913年的8万锭上升到1922年的150万锭。布机在1915年仅有2234架,到1922年猛增至9817架。全国销往外国的面粉数量,1914年还不足7万担,1915年接近20万担,以后逐步上升,至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材料三 据统计,截至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共有335家,资本总数为1.3亿元,其中,江苏一省就有155个,占全部工厂的46.2%。其余如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各省的工厂也占不小的比例,而广大内地如贵州、新疆、云南、西藏等省,却连一个注册工厂也没有。
——摘编自王艳慧《一战期间的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政府鼓励商人开办厂矿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13—1922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存在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戊戍变法时期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都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同策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提出要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中国的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A项正确;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说法错误,排除B项;儒家学说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只符合维新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儒家学说阻碍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与题干中维新派利用儒家学说宣传变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选自鲁迅的作品—《药》,根据材料“革命者夏瑜在看客们的目睹下被杀,……他的血被蘸着慢头吃”可知,材料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反映出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意在唤起社会大众的觉悟,A项正确;《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排除B项;鲁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主张推翻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封建统治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揭露了传统礼教吃人,但不是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揭露传统礼教吃人,来唤起大众的觉悟,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1915年,学生时期的胡适和赵元任大胆地发动一场运动,介绍白话文写作方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因此他们这样做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快速发展,C项正确;“更加深入民众”说法错误,排除A项;“动摇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此时还没有文学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后来,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使得《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这不是导致材料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萧条,排除C项;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逐渐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由材料“完成了商业的立法,稳定了财政与货币制度,鼓励私有企业”可知,袁世凯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做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①②③④的说法全部正确,故选D;ABC三项包含的内容并不全面,不是最佳答案,排除。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即袁世凯统治时期,民国政府的布告以特殊时期为借口,否定人民主权和议会作用,强调强化政府权力,反映出其在为袁世凯专制集权辩护,B项正确;有利于凝聚爱国救亡力量与布告轻视人民和议会的说法不符,A项错误;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与以“中华民国”为名发布布告不符,C项错误;材料并未揭示中国落后的根源即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D项错误。
7.B
【详解】
1912-1921年间中华民国建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包括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意时间不符,③排除,故排除ACD。
8.D
【详解】
1919年的整理国故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出辩证合理的评价,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新文化运动表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弊端,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故答案为D项;整理国故运动与袁世凯复辟无关,排除A项;整理国故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非只是针对历史研究,排除B项;整理国故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没有涉及对西方文化的评价,排除C项。
9.A
【详解】
根据材料“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国民之志操……历代伟人之言行,亚东文化之渊源,民国之建设”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历史教育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历史教育培养国民的正确历史观,即旨在培养国民意识,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国民意识,没有涉及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历史教育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历史教育培养国民的正确历史观,没有强调国史教学是为加强思想文化的教化,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国民意识,没有体现为资本扩张服务,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0.D
【详解】
根据“政党政治,将随一九一五年为过去之长物,且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也”可得出其主张通过建立新型的政党政治以挽救中国,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革命,排除A;其主张并没有超出理性范围,排除B;材料与民族意识无关,而是强调政治,排除C。
11.B
【详解】
根据题干“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可知,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日渐萧条,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棉纺织业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排除C项;清政府于1912年结束了对中国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
1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为了顺利实现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故D正确;袁世凯没有完善内阁制,故A错误;仿效欧美的政治制度、缓解国内舆论压力不是其目的,故B C错误。
13.B
【详解】
根据“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可知,文中主人公实现解放的根本途径是进行社会变革,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封建旧礼教、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的信息,排除A、C、D。
14.C
【详解】
根据“梁漱溟等知识分子在山东邹平试点“乡村建设运动”。他们积极推广合作化,克服农民分散性;……”可得出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推进“乡村建设运动”的模式来改善国民性,探索救国之路,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知识分子的行为,而不是政府的行为,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
15.A
【详解】
材料反映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混乱的状况使得商品交易时需要相互换算,迟滞了国内商品的自由流通,故选A项;材料中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直接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排除B项;度量衡的混乱状况与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中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没有体现出阻断了中外市场的连接,排除D项。
16.答案:(1)特点:①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②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③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④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⑤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表现:①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②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③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④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①民族危机的严重;②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⑤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3)价值: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③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④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⑤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7.答案:(1)措施:简化注册手续;奖励发明创造;减免矿产税;规范外商投资。
(2)表现: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较快。原因:中华民国的成立扫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外对纺织品、面粉等需求量大。
(3)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夹缝中求生存。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一“不必再经商会转呈”可以归纳出简化程序;依据材料一“把专利权明确限于工艺品的发明者和改良者”可以得出是奖励发明创造;依据材料一“减免了矿产税”“规定……合股取得矿业权”可以得出,减免矿产税,规范外商投资。
(2)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纺织厂和面粉厂的增长数量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回答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对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第一小问“不足”依据材料三的信息从地域分布不平衡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试题,依据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困难思考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 学 目 标
1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运动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3 民国初年的经济及社会生活
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思考问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人民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的黑暗达到极点。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产生怀疑,去寻求新出路。
北洋军阀张宗昌欺压人民
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问题引入
袁世凯复辟帝制
1.反对建立责任内阁,刺杀宋教仁。
2.逼选总统,解散中国国民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4.投靠帝国主义,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袁世凯复辟帝制
5.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12月,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年号“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运动
(1)起因:袁世凯倒行逆施,遭到举国反对。
(2)经过: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独立,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3)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史料探究:袁世凯短暂复辟帝制失败说明了什么?
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受到历史惩罚,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史料:袁世凯下令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称帝83天的袁世凯被迫宣告退位。6月6日病逝。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主要有三个派系:皖系、直系和奉系。三派为争夺政权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
军阀混战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派系及其控制地区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占据东北三省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北洋政府的统治在政治上有什么特点?
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2、府院之争和反张勋复辟
(2)结果:张勋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护溥仪复辟帝制。复辟闹剧仅12天即告失败。
(1)背景: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问题上,黎元洪(总统府)段祺瑞(国务院)斗争激烈。
张勋复辟后的北京城,又挂起了龙旗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实质:英美(扶植直系)和日本(扶植皖系)在华利益之争
3、护法运动
(2)经过:南下议员组成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1)背景:段祺瑞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3)结果:南北军阀议和,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
标志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孙中山:“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
【合作探究】怎么理解孙中山的这则通电?
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
材料: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合作探究】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问题?
1.焦点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2.实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3.斗争的结果说明: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
4、中国参加“一战”
(1)原因: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中国向德、奥宣战;收回汉口、天津的租借;十几万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合作探究】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思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材料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材料2: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材料3: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4:一战爆发后,英国对华输出减少了约 1/2。法国减少到不足战前的1/3 德国货则完全停止了出口。
——《中国近代史教程》
根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①内因:
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民国临时政府采取奖励实业的措施;群
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②外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1、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原因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
荣宗敬
荣德生
1、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①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就;
②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
视的社会力量。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表现:
改用阳历,紧接着又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失败,政治黑暗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袁世凯独裁复辟,列强加紧侵略)
思想方面: 西方启蒙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尊孔复古,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直接原因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兴起标志:
2.代表人物:
3.核心内容:
4.主要阵地: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民主、科学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打倒孔家店”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口号:“打倒孔家店”
作品:《狂人日记》 鲁迅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形式——白话文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文学革命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化平民化;平民教育思潮、文学内容平民化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次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2、是一次文化革新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大众文化的发展。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课堂检测
1.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
A. 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C.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反对民主科学厉行文化专制
B
解析:“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溢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表明其意图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故B正确;
2.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期间华工出国( )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B
解析:由“14万华工‘以工代兵’……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可知,一战期间华工出国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B项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原因是忙于战争,无暇东顾,A项错误。华工出国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作出了贡献,但是与欧洲政治格局的改变无关,C项错误。巴黎和会上,中国并未成功收复山东主权,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