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6.1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6.1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9 23:2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鲁迅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门集会
游 行 队 伍
十八日早晨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无花的蔷薇之二》
刘和珍 杨徳群
1926年3月,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的爱国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
写作背景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一、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敢于斗争、热忱爱国
和蔼善良
1.爱看鲁迅的文章,毅然预定《莽原》
2.“风潮”领袖
4.虑及母校,黯然泪下
3.始终微笑,态度温和
5.欣然请愿,府门喋血
6.难中救助
从容善良
思考:
作用:两组对比
(1)微笑而黯然泣下,说明她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
(2)微笑而被杀害,反衬政府的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
为什么“微笑”反复出现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刘和珍之死
执政府的暴虐
流言的荒谬
赞扬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真的猛士
庸人
苟活者
二、“三一八”惨案中的人生造型
真的猛士:
对现实人生不“瞒和骗”,勇敢地直面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自觉承受人间的“哀痛”,主动选择生命的沉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哀痛者和幸福者:对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论睁了眼睛看》
庸人:
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
真的猛士:
鲁迅如何评价“三一八”惨案?
……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强调徒手请愿意义有限,对反动派应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比喻
 改革自然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这回死者遗给后来的功能,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的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空谈》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意义:即使别人忘记了,他们的亲友不会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者从流血事件中,在殉难烈士精神感召下,看到希望,逐步觉醒,摆脱麻木。
激励“后死者”
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段政府通电称,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冲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
三、说与不说?
1.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3.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4.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7.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说不说?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抒发哀悼之情,总结惨案教训
反复,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悲痛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愤怒到极点:反动派的下劣凶残、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
长歌当哭: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悲痛
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纪念死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缘由
中国式的专制统治:有形的刀枪(血腥的镇压)加上无形的刀枪(思想的愚弄蒙蔽),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不能反抗、不知反抗。
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
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
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选择 暴风雨前的沉默 走向灭亡的沉默。
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对反动派的警告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5.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以不说为说
实词:表实在意义,名动形数量代
虚词:连接句子语法手段,副介连助拟叹
虚词的作用
怎么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刘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之确凿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表意丰富
虚词
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抒发无以言表的愤怒。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赞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控诉反动政府的卑劣凶残。
反讽 三个女子的从容 “三一八”大屠杀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
(《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淡淡的血痕中》)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华盖集续编·空谈》
文章从女师大追悼会切入,以刘和珍的生平为基础,紧紧围绕评述“三 一八”惨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以祭烈士、励猛士、醒庸人的写作意图,描述典型事件,展开精辟议论,揭露当局的凶残和留言家的下劣,歌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勇毅精神。思路严谨,结构清晰。
四、主题概括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坟》等共16本。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自题小像
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