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强化练习(1)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实验题
1.同学们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影响凸透镜成像虚实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1)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选择在 ______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2)用手电筒的光水平照射凸透镜,通过确定光的会聚点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小丁和小刚测量相同透镜的焦距,小刚的测量结果总比小丁的测量结果小,经对比发现两人使用的手电筒略有不同(如图乙),则使用手电筒 ___________的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小刚使用的应该是手电筒 ___________。
(3)正确测出焦距f后,点燃蜡烛继续实验。发现当物距u<f时,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的像,但直接用眼睛透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的像,说明该像是 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当u=f时,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当u>f时,光屏上能出现烛焰的像,说明该像是 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同学们分析得出结论:像的虚实由u和f的大小关系决定。
2.小华和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室里,老师已经为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准备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A和凸透镜B、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小华首先测量凸透镜A的焦距,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平行光光源发出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A上,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如图甲所示,凸透镜A的焦距f1=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A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_______像(选填“虚”、“实”);这个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华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将凸透镜B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由此现象可以判断:凸透镜A和凸透镜B的焦距大小关系为f1_______f2(选填“>或<”),小华移动光屏时,是向_______(选填“靠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的。
3.(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将一把木质刻度尺的一端支于水平地面上,观察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不断调节刻度尺,使其在地面上的影子成一最短的线,这时尺的方向就与太阳光的方向平行。小明保持尺不动,小红将光屏A和凸透镜L按照图甲所示的方式均垂直于刻度尺摆放,光屏上形成了一个_______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学过透镜知识后,小吕实验小组在光学实验室(暗室)想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找来器材:光源S(视为点光源)、新的圆形凸透镜(直径为D)、光具座、光屏(足够大).经讨论他们决定先从测凸透镜的焦距开始;
①在光屏中央画一个与凸透镜直径相同的圆,找出圆心O′;
②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光源、凸透镜光心和圆心O'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③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光源从紧贴凸透镜的位置缓慢向外移动,直到光屏上的光斑与所画圆完全重合,就可以从光具座上读出凸透镜的焦距,此时各器材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cm;
④在移动光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光屏上光斑外侧还有一个暗环,他猜想可能是凸透镜的边框造成的.于是他拆除边框直接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验证,发现暗环仍然存在。暗环是如何形成的?请教老师后知道:暗环是透镜外侧沿直线传播的光与透镜折射的光在光屏上形成无光区.若光源S在左焦点上,光屏在右焦点处,如图丙所示,请你算出此时暗环的面积等于______。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
(1)如图甲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若将甲中蜡烛向左移动5cm,蜡烛的像相对于蜡烛将___________(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保持不动”)。移动后为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光学原理。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_____(选填“1”、“2”或“3”)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3)在图甲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5.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3)按图所示放置蜡烛、透镜和光屏时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的实像;
(4)当烛焰向远处移动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 “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甲可知,估读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l7cm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______(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由于蜡烛火焰的高度不合适,在光屏上得到如图丙所示不完整的像,要得到蜡烛火焰完整的像,应将蜡烛向______调节。
7.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1)如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如果只将蜡烛靠近小孔,像会变得大一点,要想像是清晰的,光屏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同时远离小孔;
(2)利用如图乙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蜡烛还可以用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丙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
②若在图丁中用塑料吸管对准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使烛焰尖部向左偏,发现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则将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烛焰尖部”呈现的像又会变清晰;
③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上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___________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蜡烛适当向上调一些 ④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面一小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___________。
A.蜡烛像的下部分 B.蜡烛像的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8.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小明同学用水袋做成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水或吸水量来调节。
(1)在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透镜、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向水凸透镜内___________ (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将光屏向___________移动适当距离(选填“左”或“右”),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_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方。
(3)在上述(2)操作的基础上,张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小明保持光屏不动,发现当蜡烛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张老师所戴的眼镜是___________ 透镜,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__________眼 (选填“近视”或“远视”)。
9.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有一个步骤是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点燃蜡烛应在调整___________(填“前”或“后”)。若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各点,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
(1)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时,当光屏上出现最清晰像时,光屏距凸透镜最近。
(2)蜡烛从a移到c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变___________,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把凸透镜换成薄且透明的平板玻璃,光具座上的刻度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的关系,移动右边的光屏,透过平板玻璃观察,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但是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 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______(填字母)。
A.2cm B.1cm C.0.5cm D.0cm
10.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1)他伸直手臂,通过手拿的凸透镜看远处的房屋,他看到的是房屋_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2)小明将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在一条直线上后,要移动蜡烛与光屏使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他是同时移动蜡烛与光屏,还是先移动某个再移动另外一个(写清具体的物体名称):________。
11.小林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_上。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与___________ (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相同。
(4)小林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___________s,光屏上成清晰___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12.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如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点是2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_____、______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____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应从凸透镜的______(选填“右”或“左”)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成像的。
(4)如果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实像时,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_____(选填正确的序号)。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13.小明在实验室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让一束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当移动光屏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2)小明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好位置,并将三者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后,无论怎样只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
(3)小明用该透镜进行实验,他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A位置时,光屏应向M点的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小刚同学用图所示的装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C,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用另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代替原来焦距为f的凸透镜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D,观察实验现象,他发现像D比像C变大了,则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判断f′与f大小关系是f′________f(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由实验可知:当用变焦照相机拍照时,如果想使被拍摄景物的像变大些,应调节相机的焦距变________些(选填“大”或“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较暗 A A 虚 不能 实
2.10.0 实 投影仪 > 靠近
3.最小最亮 10.0 20.0 πD2
4.向右运动 照相机 2 近视
5.10 同一高度 放大 靠近
6.10.5 放大 投影仪 上
7.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不需要 不变 10.0 左 D C
8.缩小 注入 左 前 凹 近视
9.前 a 大 大 到镜面的距离 能 虚像 D
10.缩小 应该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11.主光轴 倒立 实 照相机 5 等大
12.上 右 倒立 放大 幻灯机 虚 右 D
13.10 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右 投影仪 近视 大于 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强化练习(2)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实验题
1.小海用图1装置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挑选透镜时,小海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所示光斑,他应该选择______ (选填“甲”或“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选好透镜后,小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3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cm;
(3)实验前应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______,实验时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处,使蜡烛位于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的、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依据此原理制成的。若此时固定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清晰的像。
(4)给凸透镜“戴上”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2.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3)按图所示放置蜡烛、透镜和光屏时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的实像;
(4)当烛焰向远处移动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 “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3.小潭同学用图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用到的光具座足够长。
(1)如图所示,依次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并将它们调整好后,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但取掉光屏,在放光屏同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cm。看到的像是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2)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回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模糊的像,当把光屏向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烛焰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的像。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照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接着小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保持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华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填“同”或“异”)侧。
5.小强同学在物理实验室先后完成了以下两个实验。
(1)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且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______ ℃,该物质属于__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①如图甲所示,他先用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
②接着小强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可以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6.小明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如图所示,光屏中央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______(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2)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 __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还能成清晰、倒立的实像。
7.某实验小组用一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另一侧移动光屏,距凸透镜10cm处,光屏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如图所示,将光具座上点燃的蜡烛的火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_____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
(3)把蜡烛移动到B处,移动光屏可得到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再将蜡烛移动到A处,并移动光屏可得到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此成像原理应用于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4)小雨同学把他的近视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时,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则应将光屏向______(“左”、“右”)移动,才能使像清晰;
(5)细心的小丽同学发现在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时,蜡烛在光屏上的像将处于光屏的______方。(选填“上”或“下”)
8.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焦距为10.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0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根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比烛焰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5.0cm刻度线处,烛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9.实验课上,同学们自制了一个研究不同光学元件成像情况的组合件。图甲中,“插槽”可插入不同光学元件,“内筒”固定,“外筒”可左右横向移动,外筒上的“半透明薄膜”可作光屏。图乙中光学元件分别是:①凸透镜、②平面镜、③钻有小孔的遮光板。
(1)点燃蜡烛,当插入某光学元件后,人眼立即在薄膜上看到清晰的像,有同学猜想插入的光学元件一定是③,若要验证该同学的猜想,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若原来清晰的像______(选填“变模糊”或“依然清晰”),则猜想正确;
(2)若插入某光学元件后,无论怎样移动外筒都不能在薄膜上看到像,且薄膜上暗淡且亮度不变,说明插入的是______(填序号);
(3)若插入①,将外筒向右移动后,薄膜上原来模糊的像变清晰, 此时的成像规律与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原理相同。此时,将蜡烛和外筒同步(速度相同)向左移动,在薄膜上能看到______ 。
A.一直清晰的像 B.一次清晰的像 C.一直模糊的像
10.(1)小明采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法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
(2)如图乙实验时,光屏上恰能呈现烛焰倒立、________的清晰实像,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________反射;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仅移动凸透镜至______cm处,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是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
(1)如图甲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若将甲中蜡烛向左移动5cm,蜡烛的像相对于蜡烛将___________(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保持不动”)。移动后为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光学原理。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_____(选填“1”、“2”或“3”)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3)在图甲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12.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用一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另一侧移动光屏,距凸透镜10cm处,光屏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操作的目的是测量凸透镜的______(选填“物距”、“像距”或“焦距”)。
(2)如图,将光具座上点燃的蜡烛的火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______,但是调节完毕后,移动光屏依旧始终找不到像,可能是因为_______,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后,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3)把蜡烛移动到B处,移动光屏可得到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4)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______
A.完整但是亮度较低的像 B.一半的像 C.无法成像
13.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实验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___上,从而使得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如图乙所示,只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___(左/右)移动,光屏上就能呈现清晰的像,此时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是___________(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3)将蜡烛换成“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约13cm处,眼睛的观察视角如图丙所示,光屏不透明。则观察到光屏上所成像应该是___________(①/②/③/④)(填数字序号)。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乙 10.0 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能 远离
2.10 同一高度 放大 靠近
3.大于 虚 远离 放大 靠近 缩小
4.10.0 放大 投影仪 右 不能 异
5.38 晶体 10.0 放大 投影仪
6.照相机 45
7.10.0 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央 放大 缩小 照相机 右 上
8.B D 不能
9.移动外筒 依然清晰 ② 幻灯机 B
10.10.0 缩小 漫 40.0 投影仪
11.向右运动 照相机 2 近视
12.焦距 同一高度 物距可能小于焦距或等于焦距 左 放大 A
13.10.0 主光轴 右 照相机 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强化练习(3)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实验题
1.王辉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王辉将蜡烛、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三者高度,使得三者中心在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则此时的像是倒立______(缩小/等大/放大)的实像;
(3)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向______(左/右)移动,也可以不移动光屏,而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合适的______(凸透镜/凹透镜)。
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图乙中,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______。调整好高度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光屏上都不成像,经检查凸透镜的焦距符合要求,光具座也足够长,则光屏上不成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3)小明在刚才调整好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在图乙中将蜡烛移到 35cm 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______ cm 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日常生活中,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若将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 25cm 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在原来位置不变, 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找到一个位置,使像清晰的呈现在光屏上。(光具座总长 100cm)
3.小明和小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将焦距为10cm的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好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后,光屏上恰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未画出)。
(1)图甲中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与 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2)接着,小亮用不透光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他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完整的像;
(3)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A凸透镜换成焦距为15cm的B凸透镜,要想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4)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了图乙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是 ______。
①光屏下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将蜡烛置于图中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cm;
(2)把蜡烛移动到A处,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 ______(填“左“或右”)移动,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3)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小华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4)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 ______(选填“上”或“下”)方移动。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
(1)点燃蜡烛后,下列“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的操作,比较规范的是______(填字母);
A.将三者分散排列,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B.将三者靠拢,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2)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当烛焰离凸透镜20cm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烛焰的像,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3)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放在B点,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移动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将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在光屏中心呈现一清晰、等大的烛焰的像。
(1)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 =_______cm;
(2)如图甲所示,当蜡烛燃烧一端时间后,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心的_______(“上方”或者“下方”);
(3)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3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_(选填“1”“2”或“3”)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实验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发现在图丙中蜡烛A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_______(选填“B”“C”“D”或“E”);
(5)小华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小明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_________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7.小海用图1装置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挑选透镜时,小海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所示光斑,他应该选择______(选填“甲”或“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选好透镜后,小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3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使蜡烛位于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的、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依据此原理制成的;
(4)给凸透镜“戴上”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蜡烛应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8.(1)小周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①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整,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②接着把蜡烛再向左移动5cm,此时如果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就能在屏上得到如图中______图所示烛焰的像。
A. B. C. D.
(2)小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所示是他最初组装好的实验器材,请你指出图中的错误温度计之处:______;
②他改正错误后,进行了实验,并将部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______℃,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______(选填“小于”或“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 50 57 64 71 78 85 91 94 96 97 98 98 98 98
③根据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第13min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水的温度会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9.小华和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室里,老师已经为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准备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A和凸透镜B、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小华首先测量凸透镜A的焦距,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平行光光源发出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A上,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如图甲所示,凸透镜A的焦距f1=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A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_______像(选填“虚”、“实”);这个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华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将凸透镜B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由此现象可以判断:凸透镜A和凸透镜B的焦距大小关系为f1_______f2(选填“>或<”),小华移动光屏时,是向_______(选填“靠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的。
10.(一)(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2)如下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其中说法______正确(填序号)。
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1 40 13.3
2 30 15
3 20 20
4 15 30
5 10 光屏上没有像
6 8 光屏上没有像
(三)(分析与论证)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______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______(填“凸”或“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
(3)观察火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______观察(填“左”或“右”)。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____(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四个位置中的___________位置。
(3) 若把图丙中的凸透镜换成“水凸透镜”,当向“水凸透镜”减少水量,使其变薄、焦距变长时,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也可以不改变光屏的位置,在图丙凸透镜左侧的方框中放一个焦距适合的___________透镜进行调节,这就是___________(填“近视”“远视”)眼矫正原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同一高度 使成像在光屏中央 缩小 左 凹透镜
2.10.0 同一高度 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 80 放大 投影仪 不能
3.照相机 能 右 ③
4.10.0 左 缩小 完整 上
5.B 倒立 上 左 变小
6.10.0 上方 2 C C
7.乙 10.0 缩小 照相机 远离
8.上 10 左 A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 98 小于 不变
9.10.0 实 投影仪 > 靠近
10.B 减小 B 凹透镜 近视眼 左 反射
11.10 同一高度上 c 远离透镜 凸 远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强化练习(4)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实验题
1.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如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且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______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测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中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就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2.小林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_上。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与___________ (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相同。
(4)小林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___________s,光屏上成清晰___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当透镜移至如图甲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若蜡烛、光屏和透镜如图乙所示,想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那么需要将光源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除了要将光源移动以外,还需要将光屏_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前,应调节_______、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实验时,将蜡烛放在甲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等大的实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乙图中,能够观察到烛焰所成虚像的是_______(选填“A”或“B”)。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1),看到手指_____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2),看到房屋______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小明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3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______。
物体到凸透 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到凸 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 的大小
3.00 光屏上没有像
5.00 光屏上没有像
12.00 60.00 放大
20.00 20.00 等大
25.00 16.67 缩小
30.00 15.00 缩小
(3)小明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4所示。由图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______(选填“大”或“小”);当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8cm 处时,光屏上______得到一个清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某兴趣小组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的光具座,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_____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
(2)小明将蜡烛和凸透镜位置如图所示,要得到明亮、清晰的像,他应该把光屏放在65cm刻线处至______cm刻线处之间的某个位置;
(3)小红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线处,仍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再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会成清晰的、倒立、______(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此时她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会变得模糊,要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左/右)移动,这是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_(会聚/发散)作用;
(4)小虎同学将蜡烛和透镜固定,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一个)。
7.(1)小明采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法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
(2)如图乙实验时,光屏上恰能呈现烛焰倒立、________的清晰实像,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________反射;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仅移动凸透镜至______cm处,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是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8.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1)他伸直手臂,通过手拿的凸透镜看远处的房屋,他看到的是房屋_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2)小明将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在一条直线上后,要移动蜡烛与光屏使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他是同时移动蜡烛与光屏,还是先移动某个再移动另外一个(写清具体的物体名称):________。
9.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光心在___________。
(2)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___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此时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
(3)若保持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到__________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像的大小较之原来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0.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表格为小明同学的实验记录。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43 13.5 缩小
30 15 缩小
20 20 等大
15 等大
10 光屏上没有像
8 光屏上没有像
(1)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上,为了找到像的准确位置,必须做好光屏的微调,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
(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25cm的刻度处,可以从___________(填“光屏一侧”“烛焰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正立的像,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
(4)小明做第一次实验时,手指尖不慎触碰到了凸透镜,则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将___________(选填“残缺”、“出现阴影”、“变暗”、“出现手指的像”)。
(5)保持凸透镜在上图中30cm的刻度线处不变,移动蜡烛到光具座上15cm处,根据表格可知,第四次实验时光屏应该放在光具座上________cm的位置。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图乙中,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______。调整好高度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光屏上都不成像,经检查凸透镜的焦距符合要求,光具座也足够长,则光屏上不成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3)小明在刚才调整好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在图乙中将蜡烛移到 35cm 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______ cm 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日常生活中,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若将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 25cm 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在原来位置不变, 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找到一个位置,使像清晰的呈现在光屏上。(光具座总长 100cm)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四个位置中的___________位置。
(3) 若把图丙中的凸透镜换成“水凸透镜”,当向“水凸透镜”减少水量,使其变薄、焦距变长时,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也可以不改变光屏的位置,在图丙凸透镜左侧的方框中放一个焦距适合的___________透镜进行调节,这就是___________(填“近视”“远视”)眼矫正原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1.0 高度 物距小于焦距 放大 投影仪 靠近
2.主光轴 倒立 实 照相机 5 等大
3.8.0 右 靠近
4.烛焰 10.0 B
5.放大 缩小 小 10 大 不能
6.同一高度 光屏中央 80 等大 左 会聚 物距小于焦距
7.10.0 缩小 漫 40.0 投影仪
8.缩小 应该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9.同一高度 放大 投影仪 没有 上 65 变小
10.同一高度 最清晰 10.0 光屏一侧 放大镜 变暗 60
11.10.0 同一高度 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 80 放大 投影仪 不能
12.10 同一高度上 c 远离透镜 凸 远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