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课件3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17: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第二课时
1.探究一词多义。
2.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3.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预告
(一)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说近引申义和本义都是一个词的义项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引申义:由词的本身引申出来的意义。
如:(1)他打了人。(2)打掩护。(3)打理公司。
第(1)句中的“打”使用的是它的本义;
而第(2)(3)句中的“打”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喜爱
吝惜
爱护
喜欢
(一)探究一词多义
安 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安在: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毅良久稍安:
  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
  衣食所安,弗赶加也:
  既来之,则安之:
  无情郎安在: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怎麽
那里
安定
安心
怎麽
享受
使动
哪里
(一)探究一词多义
 按 按诛五人:
  缇骑按剑而前:
 包 举一滴可以包函谷:
  包举宇内:
 暴 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
  暴秦之欲无厌:
 被 幸被齿发:
  如被冰雪: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查究
按着
怀着,包住
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样
显露
显露
残暴
蒙受
遭受
(一)探究一词多义
本 予本非文人花士:
  本图宦达: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抑本其成败之迹: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本来,原本
希望
根本
推究

鄙 言语粗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顾不如蜀鄙之僧载:
  敢竭鄙怀: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粗俗
意动,以…为边境
目光短浅
边远的地方
浅陋
比 比去,以手阖门:
  天涯若比邻:
  纳比笼中:
  比权量力:
  比吾乡临之死则已后矣:
  比得软脚病:
  宰严限追比: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及,等到
并列,挨着
并列,挨着
比较
比较
近来
追征
(一)探究一词多义
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再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比如“兵”“报”“亡”“朝"“理”等,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比如,兵,本义是武器,引申指拿武器的士卒、战士,由此义引申指军队,又引申指战争、军事。
参考后面的“学习资源”,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撰写学习笔记,说明词义的引申关系。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一样。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而后来多泛指大河,词义的外延扩大了,我们说是“词义的扩大”;“子”,古代可以指儿子和女儿,现在多专指儿子,词义的外延缩小了,是“词义的缩小”。再如“涕”,在古代多指眼泪,而现在除了成语“痛哭流涕”“感恩涕零”等还保留“涕”的古义外,均指鼻涕,这是词义发生了转移。又如“爪牙”,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形容勇武,现在喻指坏人的党羽,用作贬义词,这是感彩发生了变化。
参考上述例子,梳理下面的词语,也可以再找一些,看看词义变化的情况。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其他形式,在班里展示、讲解。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古今词义不同的三种情形
1.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例如:形(形象)、镜(镜子)、窥(窥探)
2. 意义没有改变,使用受到限制。如“者”“有余”。
3.古时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修”“若”“尺”。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古今词义不同的三种情形
1.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例如:形(形象)、镜(镜子)、窥(窥探)
2. 意义没有改变,使用受到限制。如“者”“有余”。
3.古时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修”“若”“尺”。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例如 “江” “河”,由专名变成通名。
又如:“得更求好女”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现代汉语中“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义的扩大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文言文中,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臭”,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 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义的缩小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有些词字形相同而词义不同。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义的转移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有一些词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等减弱了。如:“很”原意是违逆,心狠,残忍的意思,现在只用作副词,意为“非常”,表示程度较高。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还有些词的所表示意思的程度等加强了;如:“诛”是言字旁,原意为谴责、讨伐,后来就不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惩戒,转而到行动上,变成“杀戮”了。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感彩的变化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莱 宫 睡 河 瓦 臭 禽 汤 走 去
走狗
丈夫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莱 宫 睡 河 瓦 臭 禽 汤 走 去
走狗
丈夫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扩大
缩小
转移
感彩
菜、睡、河、瓦
宫、臭、禽
汤、走、汤、去、舅姑、丈夫、钩心斗角
走狗、闭门造车、粉墨登场、道貌岸然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请同学们浏览教材127页知识短文《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赤壁赋》
斗牛: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白露: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劝学》
金: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指黄金。)
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义:探亲;) 
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的学问。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假: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与“真”相对。)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劝学》
爪牙: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指坏人的党羽、帮凶。)
以为: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疾:声非加疾也。
(古义:快。今义:病。)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劝学》
跪: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腿。今义:指跪下。)
用心: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劝学》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置,安身;今义:某人某事物上。)
江河: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先秦时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江河。)
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古义:贬官,降职。今义:方向,和右相对)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师说》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从: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师说》
众人: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小学: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避免以今律古。下面这些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如何理解 再搜集一些类似的例子。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赞一词”是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查找资料,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避免误用?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赞一词”是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查找资料,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避免误用?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金就砺则利
七月既望
次北固山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天下云集响应
凄凄不似向前声
纵一苇之所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去国怀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赴汤蹈火 热水
不刊之论 删除
博闻强识 记
忍辱偷生 苟且
青红皂白 黑
权宜之计 暂且
金科玉律 条文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