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2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17: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艺术性的散文
诗意的审美
从《故都的秋》探索审美情感、心灵境界
恋之深
约之地
————赴一场与秋之约————
一次审美之旅
约之难
赴这场秋之约
目的
想饱尝一尝秋味
独特的审美倾向
敏锐的审美目光
深邃的生命审美感悟
怎样理解"饱""尝"这两个字的含义
01

故都的秋的内蕴,要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去感受,所以叫"饱"
02

故都的秋味,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 文化内涵,如此厚重的内涵又是无法全部领会的,所以只能"尝一尝"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独特的审美倾向
艺术性散文的生命就是审美的
独特的审美倾向
作者饱尝一尝这秋味有着怎样独特的审美倾向呢?完成思维导图问题。
从哪里去发现、描述这“故都的秋”,尝一尝秋味?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
01
事实上,作为曾深居北京的文化人,郁达夫深知其味不在历史古迹
02
艺术性散文的生命就是审美的
作者悠静的心理
他以“北京人”的眼光体验北京的秋天,引领我们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玩秋味,自觉地从中寻求审美满足,把渗透于日常的传统神韵诉诸于文字。
老舍《济南的秋天》
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
敏锐的审美目光—作者细腻的笔法表达
对比阅读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敏锐的审美目光
老舍《济南的秋天》
红色、绿色、彩色
浓色、暖色
蓝色、白色、淡色、冷色
郁达夫《故都的秋》
色彩
意象
意象特点
清溪、山影、红袍绿裤的小妞儿、蓝的天、晴暖的阳光
欣欣向荣的生命景象
残败悲凉的生命景象
破屋院子、牵牛花的蓝朵、疏落细长的秋草、槐树、落蕊、秋蝉、秋雨
敏锐的审美目光
景物的美就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艺术性散文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与众不同的感情,文学的审美是用有特点的情感和感觉去感染读者。
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
人们很容易欣赏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观,引起生命蓬勃之感的,青草显示蓬勃的生命,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美的感受。
残败悲凉的生命,历史的沧桑,引起生命悲凉之感的,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谁说悲凉就不是美的呢?经历了风雨沧桑的生命更深沉、厚重。
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审美?你欣赏哪种?
文人的雅致趣味,诗画同源意识。寓情于景,悲凉情感。景物的美就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郁达夫不像老舍和一般市民去欣赏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观,他欣赏的是残败的生命,带有颓废色彩。艺术性散文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与众不同的感情,文学的审美是用有特点的情感和感觉去感染读者。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
《故都的秋》里那种古老而又有些衰败的景物和人事的颓废色彩是负面的吗?如何理解?
这是北国的秋,是郁达夫的秋,欣赏和赞颂中带有浓浓的颓废色彩,虽然颓废却又是深沉的,这是民族审美积淀中常有的特殊感觉,不同于人生道德层面的负面的颓废,这是审美艺术层面的颓废,由孤独、凄婉、伤感等情绪的艺术表达中体现的颓废,带有特别的美感。
艺术性散文的生命就是审美的
品读细腻笔法表达的句子
找出能体现细腻笔法表达、敏锐审美力的相关句子 阅读审美感受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受到十分的秋意。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式秋的全胜时期
此情此景,作者很惬意,一屋、一茶、一人,“看”、“听”、“数”、“对”一系列动词,提醒我们那里有一位休闲者的存在,看似休闲中又渗透着悲凉,悲凉中又时时流露着休闲,渲染的是清、静、悲凉的氛围。这是一幅浸润着隽永情感,水墨未干的庭院秋景图。
重点不在写落蕊,而在写落蕊给人的感觉,作者以敏感的触觉,让我们共同感受了落蕊的微细柔软,也让我们感受了郁达夫式的细腻、清闲和落寞。
打扫落蕊的条条丝纹,带给人细腻、清闲而又落寞的感觉,触动了作者的心,也触动了读者的心。
这段文字主要写北国的清秋佳日,写了随处可见的枣树,淡绿微黄的枣子。突出秋果成熟时,北国的秋更让人喜爱。这段文字是色彩基调最“艳”的一幅,所选之景仍是普通平常处处都有的。
深邃的生命审美感悟
作者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受?作者有哪些深刻思考?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当时郁达夫内心是苦闷彷徨的,曾经的志向难以实现,这与中国历史上那些“秋士”的“悲”并无二致。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国家动乱,两年后北平沦陷。
写作背景
故都之思
家国之思
生命之思
作者对故都之秋如此眷恋,为何又如此强调“悲凉”?这样的感触在文中试着找出来。
关于郁达夫,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
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深邃的生命审美感悟—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文化寻根
人生的挫折、坎坷、苦难,内心苦闷彷徨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写作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说细腻到了极点,这细腻的写法必然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才能达到的。
我们体会了文章的细腻文笔,也要学会善于观察生活,从独特的角度去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丰富审美情趣,感受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选择一个季节,写一篇800字的散文。
感谢您的观看
艺术性的散文
诗意的审美
从《故都的秋》探索审美情感、心灵境界
说课
艺术性的散文 诗意的审美
——《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标
本课时教学目标为:一是探散文写景之艺术。二是悟诗意之审美。
教材: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单元主题为:自然之美,民族审美心理。单元任务是带领学生赏析艺术性散文的写景,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民族审美传统。
学情:学生缺少对生活、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较难进入文本情境,对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存在疑惑。
课标: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环节
以“审美”为聚焦点,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独特的审美倾向——作者悠静的心理
(环节二):敏锐的审美目光——作者细腻的笔法表达
(环节三):深邃的生命审美感悟——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
独特的审美倾向——作者悠静的心理
教学环节(一)
炼字艺术 + 一个思维导图
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让学生体悟句子“饱”“尝”两个字的艺术
教学环节(二)
步骤一:
对比阅读
敏锐的审美目光——作者细腻的笔法表达
步骤二:
品读细腻笔法表达的句子
找出能体现细腻笔法表达、敏锐审美力的相关句子 阅读审美感受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受到十分的秋意。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式秋的全胜时期
此情此景,作者很惬意,一屋、一茶、一人,“看”、“听”、“数”、“对”一系列动词,提醒我们那里有一位休闲者的存在,看似休闲中又渗透着悲凉,悲凉中又时时流露着休闲,渲染的是清、静、悲凉的氛围。这是一幅浸润着隽永情感,水墨未干的庭院秋景图。
重点不在写落蕊,而在写落蕊给人的感觉,作者以敏感的触觉,让我们共同感受了落蕊的微细柔软,也让我们感受了郁达夫式的细腻、清闲和落寞。
打扫落蕊的条条丝纹,带给人细腻、清闲而又落寞的感觉,触动了作者的心,也触动了读者的心。
这段文字主要写北国的清秋佳日,写了随处可见的枣树,淡绿微黄的枣子。突出秋果成熟时,北国的秋更让人喜爱。这段文字是色彩基调最“艳”的一幅,所选之景仍是普通平常处处都有的。
教学环节(二)
敏锐的审美目光
作者对故都之秋如此眷恋,为何又如此强调“悲凉”?作者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受?作者有哪些深刻思考?
关于郁达夫,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
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深邃的生命审美感悟—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文化寻根
人生的挫折、坎坷、苦难,内心苦闷彷徨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教学环节(三)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说细腻到了极点,这细腻的写法必然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才能达到的。
我们体会了文章的细腻文笔,也要学会善于观察生活,从独特的角度去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丰富审美情趣,感受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选择一个季节,写一篇800字的散文。
三、作业设计
模拟课堂
老舍《济南的秋天》
红色、绿色、彩色
浓色、暖色
蓝色、白色、淡色、冷色
郁达夫《故都的秋》
色彩
意象
意象特点
清溪、山影、红袍绿裤的小妞儿、蓝的天、晴暖的阳光
欣欣向荣的生命景象
残败悲凉的生命景象
破屋院子、牵牛花的蓝朵、疏落细长的秋草、槐树、落蕊、秋蝉、秋雨
敏锐的审美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