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电荷与电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1电荷与电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10 17: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电荷与电流
一、单选题
1.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甲、乙两束细丝后,分别在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做成如图情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束中的各细丝带的不是同一种电荷
B. 甲、乙两束的细丝带的不是同一种电荷
C. 甲束细丝用丝绸捋过,乙束细丝用毛皮捋过
D. 甲、乙两束细丝都用丝绸或都用毛皮捋过
2.电蚊拍灭蚊时,蚊子碰到金属网形成闭合电路,蚊子往往会被烧毁。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蚊子是可以导电的 B. 电蚊拍电压降低烧毁效果变差
C. 蚊子烧毁是因为电流的热效应 D. 烧毁时可能没有电流通过蚊子
3.如图所示,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爆炸”状。此时,该小女孩( )
A. 头发上一定都带了同种电荷 B. 头发上一定都带了正电荷
C. 头发上一定都带了负电荷 D. 全身正电荷总和一定等于负电荷总和
4.如图所示,人在科技馆内用手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丝一根根竖起并散开,由该现象可推断竖起的头发丝所带的电荷一定是( )
A. 正电荷 B. 负电荷 C. 同种电荷 D. 异种电荷
5.摩擦起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干燥的冬季,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相互摩擦的时候,下列关于两只手带电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左右手都不带电荷 B. 左右手带同种电荷
C. 左手带正电荷,右手带负电荷 D. 右手带正电荷,左手带负电荷
6.小明在做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把4个轻质的泡沫塑料小球挂起来,四个小球静止后的状态如图(图中b和c小球离得足够远)。则对四个小球的带电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 c小球一定带正电荷 B. c、d小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C. b、d小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D. a、b小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7.人类对微观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中,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 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C. 同种电荷相吸引,异种电荷相排斥 D. 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8. 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如图所示).细丝张开的原因是(  )

A.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 分子间相互排斥 D. 分子间相互吸引
9. 如图所示,在接线柱A、B间接入导线(其材料为普通铜丝),在接线柱C、D间接入熔丝,接通电源,灯泡正常发光,熔丝不熔断;断开电源,在B、D间连上一根导线,再次接通电源时,灯不亮,熔丝熔断.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 导致熔丝熔断的原因是电路中电流过大 B. 熔丝熔断时,熔丝中的电流大于AB间导线中的电流
C. 熔丝熔断,但灯泡依然完好 D. 用铜丝代替熔丝不符合安全用电的原则
10.甲、乙两个相同质量的小球,都带正电,但甲球带的电荷比乙球的多。用两根绝缘细线,将它们悬挂起来,会出现的情形是( )
A. B. C. D.
11.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
A. 小球A带负电 B. 小球B一定不带正电 C. 小球B可能不带电 D. 小球A可能不带电
12.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先用甲靠近乙,发现乙被排斥;再用乙靠近丙,发现丙被 吸引(如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B. 乙带负电,丙带负电
C. 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D. 乙带正电,丙带负电
二、填空题
13.观察下面的图像,并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如果在C处加热,则回形管中的墨水将向________(填:“左”“右”)运动。
(2)图乙,天气现象发生在________,臭氧层位于________。(填序号)
(3)图丙,完成反射活动的路径是________。 (填序号和箭头)
(4)图丁,电路中的小灯泡L1、L2是________(填“串联”或“并联”),若小灯泡L1短路后,再闭合开关S,小灯泡L2将________(填“发光”或“不发光”)。
1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要使R1、R2串联,应闭合的开关是 ;要使 R1、R2并联,应闭合的开关是 (均填“S1”、“S2”、“S2""S1、S2"或“S1、S3")。
三、解答题
15.画出如图所示的实物图的电路图。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乙两束细丝内部相互排斥,且甲和乙之间也相互排斥,因此它们肯定带同种电荷,要么都用丝绸摩擦过,要么都用毛皮摩擦过,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答案】 D
【解析】【分析】(1)根据“ 蚊子碰到金属网形成闭合电路 ”分析;
(2)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压降低时电流的变化即可;
(3)电流通过导体时都会发热,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
(4)根据(1)中分析确定。
【解答】 电蚊拍灭蚊时,蚊子碰到金属网形成闭合电路, 这说明有电流经过蚊子,那么蚊子肯定是导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电蚊拍的电压降低后,根据可知,通过蚊子的电流会减小,发热会减小,那么会降低烧毁效果,故B正确不合题意;
当电流经过蚊子时会发热,故C正确不合题意;
在烧毁时,肯定有电流经过蚊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 A
【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解答】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爆炸”状,说明她的头发上一定带上了同种电荷,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判断即可;
【解答】由图可知,这个人的头发都是散开的,说明其头发带的是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是相互排斥的;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5.【答案】 A
【解析】【分析】摩擦起电的条件:①两种不同物质;②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距比较大,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人的左右手相互摩擦,由于它们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几乎相同,因此不会得失电子,当然也会不会带上电荷,故A正确。
故选A。
6.【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小球是否带电。
【解答】a、b两个小球相互排斥,那么它们肯定都带电,且带同种电荷;c、d两个小球相互吸引,那么分两种情况;①只有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因为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②两个都带电,且它们带异种电荷,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 B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实质.
【解答】解:
A、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不同的物体互相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弱的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使电子发生了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
B、自然界中,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所以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B正确
C、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故C错;
D、静电现象是由于物质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产生的现象,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故D错.
故选B.
8.【答案】 B
【解析】【解答】解:通过摩擦后,塑料绳带上了同种电荷,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从而使细丝张开.
故选B.
【分析】用手摩擦塑料绳时,由于摩擦生电而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张开的原因.
9.【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断开电源,在B、D间连上一根导线,再次接通电源时,灯发生短路,不亮,熔丝熔断,是由于电流过大导致的,故正确;
B、此时熔丝和导线串联,故电流相等,故错误;
C、由于灯泡发生短路,所以虽然熔丝熔断,但灯泡是完好的,故正确;
D、据安全用电的知识可知,绝对不能用铜丝代替熔丝,故正确;
故选B.
【分析】(1)熔丝熔断的原因是:短路或总功率过大导致的电流过大;
(2)串联电路电流是处处相等的;
(3)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析灯泡是否完好及安全用电的原则.
10.【答案】 C
【解析】【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两个小球都带正电,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它们之间相互排斥。虽然它们所带的电荷量不同,但是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它们之间的排斥力大小相等。又因为它们的质量相等,所以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相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 D
【解析】【分析】如果两个小球相互吸引,那么可能:①只有一个带电,因为所有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②都带电,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两个小球相互排斥,那么它们肯定带同种电荷,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C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此带正电;B与C相互排斥,那么二者带同种电荷,即B也带正电荷。A与B相互吸引,A与C也相互吸引,那么A肯定不带电,也可能带负电。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甲带正电,靠近乙时相互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乙肯定带正电;
乙靠近丙时相互吸引,那么:①因为带电体都能吸引轻小物体,所以丙可能不带电;②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丙可能带负电。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3.【答案】 (1)右
(2)③;②
(3)①→②→③→④→⑤
(4)串联;发光
【解析】【分析】(1)根据气压特征解答。
(2)地球的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臭氧位于平流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4)串联电路用电器首尾依次连接在电路中,电路只有一条路径。
【解答】(1)图甲,如果在C处加热,使C处气压上升,会沿导管流动从而形成推力,因此回形管中的墨水将向右运动。
(2)图乙,天气现象发生在③对流层,臭氧层位于②平流层。
(3)图丙,完成反射活动的路径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4)由图可知,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所以电路中的小灯泡L1、L2是串联;又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路互相影响,所以若小灯泡L1短路后,在闭合开关S,小灯泡L2将不发光。
故答案为:(1)右(2)③;②(3)①→②→③→④→⑤(4)串联;发光
14.【答案】 S2;S1、S3
【解析】【分析】在电路中,如果用电器首尾相连,从电源正极到负极只有一条通路,则两个用电器串联;如果用电器并排连接,从电源正极到负极有两条或多条通路,那么用电器并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要使R1、R2串联,应闭合的开关是S2 , 如下图所示:
(2)要使 R1、R2并联,应闭合的开关是S1、S3 , 如下图所示:
三、解答题
15.【答案】 解:如图所示:
【解析】【分析】由实物图可知,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开关S、灯L、发光二极管后,回到电源负极,该电路为串联电路,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即可。
【解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依次画出开关S、灯泡L、发光二极管再到电源的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