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评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注]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5000年文明史。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后是连续、统一的。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强化了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制度结构与基本制度。
历史政治学不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独特视角,还是发展政治理论的重要路径。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以及政治理论,自然应该是“历史——实践——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或者说政治学的知识理论应该来自历史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政治理论中的国家理论、政体(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几乎都是特定国家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国家概念、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无不来自西方国家的历史与实践;而对于中国和很多非西方国家来说却是非历史性的,甚至与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存在巨大张力乃至冲突性关系。这意味着,建设自主性政治学或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回到中国历史,在研究历史中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能够连续性存在几千年的政治文明体,自然蕴含着政治学理论的宝贵资源,是发掘历史政治学的富矿,但中国历史上的丰富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未能被系统表述为学科化、概念化的政治学理论。未来,需要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法论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
(摘编自杨光斌《扎根中国大地的历史政治学》)
【注】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材料二:
历史政治学不是历史学,它的学科主体和本体性是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有几个维度需要注意。
一是可界定的政治学维度。有边界才有学术分工,才能形成学科的主体性。中国历史学也已做得那么丰富了,我们再添一块砖一块瓦,没有意义。历史政治学一定要注意它的本体性是政治学。它与历史学有什么区别呢?历史学重在摆事实,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在于分析和解释。
二是可标识的政治学命题。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核心对象和要素,政治学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国家及其相关问题。只有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它才能够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当然也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赵鼎新老师研究历史,也研究国家,也研究历史社会学。这个有交汇,但是还是要有分工。
三是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为什么政治学起源和发端于古希腊,中国有丰富的政治实践却没有能形成一门学科,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明确定义的、超越个别经验的、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中国路径是独特的,中国经验是独到的,中国故事是独家的,但是从中国路径、经验和故事提炼出来的概念应该是可交流的、可传播的、可意会的。历史政治学要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他者听得懂的中国之理,你要让人家听得懂你的故事,而不是只能自己听得懂。
四是可整合的政治学范式。历史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碎片化的历史现象和事实连接起来,就要通过特定分析框架和范式加以解释和分析,有方法、有范式,才能自成一家,才有学说。历史政治学是不是能够作为一门学科成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甚至解释世界,就看其有没有独到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一门学科,包括历史政治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于叙事。历史学的优势在叙事上的精细、考据,但问题在于它不注重说理。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一事讲一理。一个事情里面有一个道理,能够从中国叙事当中提炼出中国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中国人自己听得懂的理论。我们现在一事讲一理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最缺的是万事皆一理,也就是从中国叙事当中有所发现,从中国道理当中有所启示、有所超越,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这是第三个层次。
(摘编自徐勇《从历史变迁的视野研究政治学》)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需要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B.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历史政治学肩负的使命。
C.在新时代,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当务之急是发展历史政治学。
D.从中国道理中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是历史政治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政治学研究主要任务的一项是
A.基于外国历史研究,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B.基于中国历史研究,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C.基于中国历史研究,重新界定政治领域中相关概念。
D.基于中国历史研究,讲好中国政治发展的故事和道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政治学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源性学说不能回答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B.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
C.历史政治学与历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否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进行研究,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D.历史政治学应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中国人能听得懂的中国之理,而不应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政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灌谓宰相白时中曰:“金人倾国远至,其锋不可当。今方平扫精锐以北,万有一不枝梧,何以善吾后,盍留以卫根本。”不从,明日,又命灌行,辞以军不堪战,强之,拜武泰军节度使、河东河北制置副使。未及行而帝内禅,灌领兵入卫。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 何灌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B.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C.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D.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文中何灌是通过武选而被录取,进入仕途。
B.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一个朝代,曾与北宋相对峙,后被由女真族建立的金灭亡。
C.河东,在古代指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这一地区,因在黄河以东,故有此称。
D.靖康,北宋年号之一。年号是汉武帝时首创,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都是一人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灌擅长射箭,大显神威。面对辽兵的侵犯,他凭借精准的箭术震慑敌军;与西夏军队相遇,他能射穿敌人,吓退敌兵。
B.何灌戍守边疆,了解形势。徽宗向他询问西北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画图,借助衣服上的花纹进行讲解,使皇帝明白。
C.何灌把握分寸,礼让使节。在陪同辽使射箭时,他第二次故意没有射中,以显示自己的谦让之意,整理弓箭后才再次射中。
D.何灌建言献策,未被采纳。金人倾国南下,何灌建议应当留下精锐部队来迎敌并守卫国家根本,但白时中并未听从其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②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5)何灌不但军事才能突出,而且善于处理政务。请简要概括文中哪些事情体现了他善于处理政务的能力?
三.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3)《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文帝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那样“ ”的功绩,却因草率出兵,最终是“ ”的结局。
四.作文
5.作文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五.语言文字应用
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艺术评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②它不仅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甚至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③否则艺术评论便很难入情入理。④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经历和艺术创作领悟能力,⑤便无法真正发现和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体验。⑥所以对于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⑦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发生,进而误人误己。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静极了,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顺着这大道走去,走到尽头,再转入林子里的小径,往烟雾浓密处走去,头顶是交枝的榆荫,透露着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尽这林子,当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见了村舍,初青的麦田更远三两个馒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条通道。天边是雾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音。这一带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里的轻波,默沉沉地起伏山岭是望不见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与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桥只是一带茂林,拥戴着几处娉婷的尖阁,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浅。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 ,有佳荫处有村舍。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渐渐地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 ,这初春的天气,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顷刻间这周遭你没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响。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的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炊烟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提取与题干要求相合的信息,再仔细对比选项,选出合乎要求的选项。
(3)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具体的方向指向“下定义”。解答这种试题,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如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政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考生需要到论述文中找到有关“历史政治学”的内容,筛选出关键的信息——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分别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作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各则材料的标题等信息加以组织答案。
【解答】(1)C.“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错,“学者”一词缩小范围,材料二说的是“中国历史学也已做得那么丰富了,我们再添一块砖一块瓦,没有意义”。
(2)A.材料一第二段说到“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故A项不属于其研究主要任务。
(3)A.“根本原因”错。结合原文“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可知,根本原因应是适应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时代需求。
B.“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错。结合原文“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可知,改革开放的制度发生了变迁,而基本框架和方向一致。
D.“让中国人听能得懂”“而不是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错。根据语境,原文中的“他者”“人家”是指外国人,“自己”是指“中国人”。
故选C。
(4)如材料中提到“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历史政治学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新的政治学,本质特征是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和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考生需要把这些信息连贯起来作为属概念的定语,最后注意格式:被下定义的对象+是+限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是“新的政治学”。
(5)侧重点:材料一,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历史政治学不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独特视角,还是发展政治理论的重要路径”分析可知,材料一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结合“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有几个维度需要注意”以及标题“从历史变迁的视野研究政治学”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写作目的:前者,结合“未来,需要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法论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可概括出: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后者,结合“一是可界定的政治学维度”“二是可标识的政治学命题”“三是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四是可整合的政治学范式”可知,这些是政治学研究的内部问题。
答案:
(1)C
(2)A
(3)C
(4)示例一:历史政治学是一种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并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新的政治学。
示例二:历史政治学是一种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新的政治学。
(5)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
写作目的: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文言文阅读
2.【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为河东将”,主语省略,“为”担任,谓语,“河东将”官职名称,宾语,“河东将”后面应断开,排除CD;“灌射皆彻甲”,“灌射”主语,“彻”谓语,“甲”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故选B.本句译为:何灌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而出,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
(2)D.“皇帝都是一人一个年号”说法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D.“留下精锐部队来迎敌”错,无中生有,据原文“盍留以卫根本”可知,何灌建议留下精锐军队来守卫根基。
(4)①“胜”,禁受,承受;“登”,谷物成熟;“籴”,买进(粮食)。译文:河水太浅载不动船,如果从陆路运粮应当用八千辆车,沿途的麦子正是成熟的时候,希望用运输的费用加价就地收购麦子。
②“葺”,修葺,修缮;“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乐于;“额”,名额。译文: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来水,使田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或:使田地不因旱灾而受损),那么百姓就会乐于响应招募,而且弓箭手的名额就能招够了。
(5)结合“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分析可知,为完成运粮任务,何灌提出陆路运粮的建议,得到朝廷许可。结合“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分析可知,知岷州时,何灌凿渠引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结合“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分析可知,何灌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的策略,使当地百姓乐于应募,一举两得。
答案:
(1)B
(2)D
(3)D
(4)①河水太浅载不动船,如果从陆路运粮应当用八千辆车,沿途的麦子正是成熟的时候,希望用运输的费用加价就地收购麦子。
②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来水,使田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或:使田地不因旱灾而受损),那么百姓就会乐于响应招募,而且弓箭手的名额就能招够了。
(5)①为完成运粮任务,何灌提出陆路运粮的建议,得到朝廷许可。②知岷州时,何灌凿渠引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③何灌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的策略,使当地百姓乐于应募,一举两得。
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通过武选登第,任河东路从事。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任职府州,担任火山军巡检。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阻止他们越境取水,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侵犯边境。何灌对着高处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进了岩石中,敌人吃惊地把他当成神看待,小心谨慎地退去。三十年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以前的事,历数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向何灌行礼。何灌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而出,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事情,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比拟敌我形势。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食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载不动船,如果从陆路运粮应当用八千辆车,沿途的麦子正是成熟的时候,希望用运输的费用加价收购麦子。”上奏后,朝廷应允了。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调任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一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来水,使田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或:使田地不因旱灾而受损),那么百姓就会乐于响应招募,而且弓箭手的名额就能招够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得到二万六千顷良田,招募到了七千四百名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中最多的。有一次,何灌陪同辽使在玉津园射箭,第一次命中箭靶,第二次却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的箭术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谦让一下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不已,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金兵南下,朝廷把所有的禁兵都派出京城交给梁方平守卫黎阳。何灌对宰相白时中说:“金人倾全国之力从北方远道而来,势不可挡。如今梁方平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北出动,万一有情况而不能抵抗,我们用什么来善后,为何不留下精锐军队来守卫根基。”白时中不听,第二天,又令何灌出发,何灌用士兵不堪战斗请辞,强迫他同意,拜为武泰军节度使、河东河北制置副使。还没来得及出发,徽宗禅位,何灌带兵进京戍卫。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军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京城,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击敌人,总共和敌人打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默写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解答】故答案为:
(1)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重点字:弊 )
(2)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重点字:拱)
(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重点字:覆)
【点评】《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4.【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谀”“壑”“嫠”“磷”“庾”“赢”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解答】故答案为:
(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重点字:谀)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重点字:嫠)
(3)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重点字:庾)
(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重点字:胥)
【点评】《赤壁赋》名句集锦: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四.作文
5.【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首先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关键词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有字之书”,指的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类书籍,它是人类过去精神生活的留存,包括智慧和愚昧,既有名家著作,也有经典留存。阅读这有字之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明辨是非。如何阅读这有字之书?应有目标地进行选择,有计划地安排进程。“无字之书”,指的是我们面对的纷繁多变的当下社会。“心灵之书”,是指我们在人生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和内心关照,即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相对应的内心的律动﹣﹣自我道德的诉求。然后分析这三者的关系,从作文题目来看,很有思辨性,题中暗含着要求对这三本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无疑,最终要落到心灵之书上来。因为无论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最终都是要完成心灵之书,抑或前两本书其实就是为了第三本书的完成,也就是自我成长。
参考立意:
①不同阶段的人生会读不同的大书;
②实践与行动;
③关注心灵的成长;
④读书千遍也不厌倦。
【解答】
读人生三书,创美好未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又有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作家提出:人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我很赞同这位作家的看法,这三本书即人生之书。
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我。在我看来,有字之书就是我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的阅读,无字之书则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心灵之书就是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净化自己心灵的一门学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进入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字之书。从一开始的声母、韵母到词句再到文章,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纵观古今,吸收着文字中的精华。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论是课本、名著、小说还是网络阅读,文字都让我们有所收获。人生的第一步,读好有字之书。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不论我们生性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讲文明懂礼貌的,彬彬有礼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台湾作家简嫃学了无字之书后道出了人不可锋芒毕露的道理;蔡元培学了无字之书后抛开了与学生发生口角的不愉快,为该学生写了推荐信。读好无字之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自己有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人生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读懂的书﹣﹣心灵之书。有人说“把心磨平,波澜不慷”,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读懂了心灵之书你才能达到如此境界。退休教师韦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失学儿童提供读书机会,自己却游走在生活边缘;印度男子库玛虽生活困难,但他乐意为饥饿的陌生兄妹点餐;孔子、颜渊淡泊名利,将富贵看作浮云,一心倡导仁义。他们都读懂了心灵之书,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他们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将大爱传递给他人。读好心灵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时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在人生路上,多学习这三本人生之书,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五.语言文字应用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简明、准确、连贯地运用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梳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看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解答】“它不仅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甚至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语序不当,前后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它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便无法真正发现和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体验”中“发现”和“体验”搭配不当,可改为“便无法真正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体验”。“所以对于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主语残缺,可改为“所以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发生,进而误人误己”句式杂糅,是由“否则极有可能误读、误判,进而误人误己”和“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进而误人误己”杂糅而成。保留其一即可。
故答案为:
(1)②它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2)⑤便无法真正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体验。(3)⑥所以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4)⑦否则极有可能误读、误判,进而误人误己。(或者改为: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进而误人误己)
【点评】语序不当类型:
1.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定语一般排列次序 ①表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②指示代词、数量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或形容词性短语)。
2.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3.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特别是“把”字短语位置不当。
4.分句位置不当。
5.相关联的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
7.【分析】(1)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注意掌握常见的九大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本题考查对句式特点的赏析。注意句式上整散、长短、常式句与变式句的效果区别。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解答】(1)“拥戴着几处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娉婷的尖阁,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是比拟,“地形像是海里的轻波”“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是比喻。“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是排比。故选:B。
(2)原文把修饰词都用逗号隔开,实际上是作为短句,单独表现炊烟的特点,起了强调其特点的作用,也增强了画面表达效果;修改后把这些修饰语都当作定语,用顿号隔开,让它们变成了一组因过多而显得累赘的修饰成分,也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3)①根据前文“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可见,后面主要写村舍与树林的关系,再根据后文“有佳荫处有村舍”的句式,可写为“有村舍处有佳荫”。②根据后文“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可见,这里写的“金粉”是指朝阳,“但它来时”提示了前文是想说它不怎么常来,可写为“朝阳是难得见的”
答案:
(1)B。
(2)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有韵味。②原文将描述炊烟形状、姿态和颜色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也更好地展现康桥景物的特点。
(3)答案示例:①有村舍处有佳荫:②朝阳是难得见的。
【点评】“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第1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