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16:1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和作品概况,识记、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大意,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鉴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继续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大意,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 难点:继续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目标导学一: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问题1:说一说: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明确:唐诗、宋词、元曲。 问题2: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诗歌都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诗分“古今”,诗有诗体。“言”即字,每句有几个字,就把它称为几言诗。 一般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归为古体诗,简称古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押韵,形式上较为自由。《观沧海》就是一首四言古诗。唐代声律发展成熟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正式诞生。今体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大类。绝句四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分别简称五绝、七绝,如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律诗八句,每句五个字称为五言律诗,七个字称为七言律诗,分别简称五律、七律,如第三首《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五言律诗。
第一课时 观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曹操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鉴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歌意境;(重点) 4.继续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难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1: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曹操→作为诗人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在东汉末年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曹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知道哪些有关曹操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 除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外,曹操也是一名大文学家、大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观沧海》,看看这位风云人物的笔下抒发了怎样的所思所感。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曹操(举例: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击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整体感知 一、走近诗人:了解曹操其人和他的文学创作概况 问题1:了解曹操的文学常识 明确:曹操,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的诗歌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格质朴刚健、雄壮深沉、慷慨悲凉。他的创作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曹操和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并称“建安三杰”。 问题2:了解本诗的体裁 明确:四言乐府古诗,是汉魏时的典型诗体。 乐府起源于汉代,是主管音乐的中央官署,设置乐府的主要目的是采集各地的民歌和乐曲。乐府诗最初指这一官署采集和编制的诗歌,后来指可以配乐的诗歌,或仿照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带“歌”、“歌行”、“引”、“吟”的诗题大多都是乐府旧题。 我们常说“诗言志、歌咏言”,乐府诗顾名思义,是要和乐而唱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但是古代没有留声技术,乐谱也早已失传,只剩下这些通过文字形式留存下来的诗句。那么今天的我们面对这些曾经是歌词的诗句,能通过什么方式来咏叹诗人的感情呢?→朗读 二、吟咏诗歌,读出感情 问题1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正音解词。 碣(jié)石 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 丛生 萧瑟 星汉 问题1朗读指导(2):读清节奏 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明确四言诗多为二二节拍 问题1朗读指导(3):读出感情 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要读出诗歌的感情,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问题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曹操在建安五年(200)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军阀,两年后,袁绍病死,袁绍之子袁谭与袁尚不和,互相攻伐。曹操攻灭袁谭,袁尚与袁熙逃窜投奔乌桓(huán)。乌桓是当时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万余户。同年,袁绍之子袁尚和袁熙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tà)顿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为扫除袁氏残部,也为平定北方,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战后,曹操在班师途中,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临的碣石山,当时正是秋季,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碣石山(碣石山图片),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主峰面临大海,形似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故称碣石山。碣石山先后有多位帝王登临,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是一座具有帝王象征意义的名山。 问题3:初步感知本诗的感情 曹操取得作战的重大胜利,北方统一近在眼前,那么曹操在凯旋途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当这位豪情万丈的军事家登临碣石山,目睹浩渺无垠的大海时,他的心绪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阔大的景物与豪迈的心情相辉映,更加激起诗人心中的无限豪情。 学生回答;听课,补充笔记 听范读,正字音。 学生自读,感受节奏。 了解诗歌背景,补充笔记。 回答问题。
深入研读 三、深入研读 问题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尝试翻译诗歌大意 (1)掌握重点字词 ①临:到达,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③何:多么 ④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耸立。“耸”和“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庆幸。 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到达极点。咏志,即表达心志。这两句在《步出夏门行》的每一章末尾都有,应为和乐时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2)翻译诗歌大意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岛上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涌起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天上银河星光灿烂,好像都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我感到真是幸运极了,于是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深入研读诗歌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诗人登临碣石山,有怎样的所见、所思、所感呢? ②所见:诗人登临碣石,看到了一片怎样的大海 从诗中找出原句分析,小组讨论。 明确: 一片浩渺无边的海:“沧” 海 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一片怪石嶙峋的海:山岛竦峙 一片生机勃勃的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③所思:浩渺大海尽收眼底,诗人产生了怎样的畅想?从诗中找出原句分析。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诗人眼中,这苍茫辽阔的大海似乎能吞吐日月,能接纳世间万物,包容天地宇宙。 ④所感:诗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他是通过什么方式抒发的? 明确:借景抒情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满怀的豪情与险峻的碣石、壮阔的沧海相得益彰,碰撞出无限的豪迈情怀。沧海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诗人心中之景,是诗人宽广胸怀的最好写照。 诗人借助豪迈的景物,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⑤读人: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明确:豪情万丈、胸怀壮志、积极进取…… 三、总结提升 问题1: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结合前几课学过的写景赏析知识尝试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好在哪里?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描写水波荡漾的画面,是动景;“山岛竦峙”描写山岛耸立的画面,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草木茂盛的情景,是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秋风飒飒、海浪翻涌的画面,是动景。动静结合,海水和山岛摇曳生姿,气势壮阔。 (2)运用互文、夸张的修辞 互文手法:上下两句看似说了两件事,实则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本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实际的含义是“日月的运行和灿烂的星河都在这宽广的大海中”。 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诗人写日月银河都在大海中运行,极言大海的辽阔宽广,意境开阔,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 (3)虚实结合,想象奇特 作者实写海水和山岛,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画面。 疏通生字词 学生自行翻译诗歌大意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链接材料1:曹操的诗歌名句积累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举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思考、积累,记笔记。
课堂小结 “诗言志,歌咏言”,诗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诗人通过写登临沧海所见,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后四句写的是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奇特。在诗中,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请同学们合上书,齐声朗诵这首诗,再次感受无边辽阔的大海和诗人曹操的豪迈气概!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最后齐背全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习目标 识记李白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大意,理解“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学习情景交融、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学习情景交融、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你能背诵出来吗?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调动积累,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整体感知 一:走近诗人,读懂诗题 问题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奔放,想象丰富。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等。  问题2.你能从诗题中读出什么信息? 闻:诗人是听说这件事的,此时并不在好友王昌龄身边; 左迁:迁,指官职调动。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左迁”意为被贬官。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例如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柳宗元被贬柳州,别号柳柳州;) 遥有此寄:诗人此时与友人王昌龄相距很远,从中也可知王昌龄被贬之地十分偏远 问题3:本诗创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的龙标(今湖南怀化黔qián阳县),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和关切。 (二)朗读指导 二、吟咏诗歌,理解大意 问题1:读注释,扫除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杨花:柳絮,柳树在春末时节飘絮,所以杨花是暮春时节的象征。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鸣声似“不如归去”,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今贵州东部和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 与:给。 夜郎:这里指湖南怀化境内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学生概述翻译,老师补充指正)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你路过了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够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问题2: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正音解词,明确七言诗的基本节奏为二二三拍。 2.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问题3:读出感情: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开头写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景象,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出悲凉、伤感的氛围,奠定本诗的伤感基调 思考: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和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记笔记,补充文学常识 读诗题,圈画关键词,提取有关诗歌的重要信息。 学生借助注释再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翻译诗歌大意 学生朗读,做到读音准确,有节奏感。 学生思考开头写“杨花”、“子规”的作用,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点明时令、渲染气氛、)初步理解“意象”的含义。 带着感情,再读诗歌
深入研读 目标导学三:读透诗歌,理解感情 问题1: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问题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把明月人格化,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问题3: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明确:热情奔放、豪迈洒脱、重情重义…… 学生在诗中找出借景抒情的句子,并思考好在何处 思考、感受,总结李白的诗风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思考,“明月”一般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积累并思考
课堂小结 诗人通过特定的意象“杨花”“子规”渲染了暮春时节悲凉的氛围,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把满怀愁绪与关切寄托给“明月”,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请同学们合上书,再次齐背这首诗歌。 学生齐声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你知道李白哪些借月抒怀的诗歌?找一找,摘抄下来做积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