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重力与弹力
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共35分)
1.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在下列情形下要发生变化的有( )
A.把它在地面上浸入水中
B.把它竖直上抛,在它向上运动的过程中
C.把它从赤道拿到南极
D.把它置于向上加速运动的电梯内
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所以方向指向地心
B.把同一重物从广州移到北京,重力大小不变
C.“重心”的提出,体现的是等效的思想
D.有规则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
3.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10N的重物,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N/m。重物处于静止时弹簧的形变量是( )
A.0.1cm B.1cm C.10cm D.100cm
4.一轻质弹簧原长为8cm,在4N的拉力作用下伸长了2cm,弹簧未超出弹性限度。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50 B.200 C.50 D.200
5.在下列几何体或物品中符合重心在几何体内部且位于中心的是( )
A.如甲图所示的均匀材质的铁球
B.如乙图所示的煎好的麦饼
C.如丙图所示的实心球
D.如丁图所示的对称的马蹄形磁铁
6.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胡克定律可写成k=,由此可知弹力越大,劲度系数越大
B.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拉长一些后,劲度系数变小
C.在弹性限度内,无论弹簧拉长或缩短劲度系数都不变
D.劲度系数大的弹簧产生的弹力一定大
7.如图所示,足球运动员准备罚点球时,一脚用力踩在足球上面,让足球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足球受到竖直向下的合力
B.如果足球气打得足一点,足球可能不发生形变
C.脚对足球的压力是由于足球的上部发生弹性形变引起的
D.足球对地面的压力是由于足球的下部发生弹性形变引起的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8.下述不正确的是( )
A.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B.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C.力可以由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9.关于弹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互相接触,就有弹力的相互作用
B.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必然对别的物体产生力作用
C.由胡克定律可得:k=,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成正比,与形变量成反比
D.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绳的拉力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10.如图所示,轻弹簧的两端各受10N的拉力F的作用,弹簧平衡时伸长了5cm(在弹性限度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为200N/m
B.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为400N/m
C.根据公式,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所受弹力成正比
D.弹簧的劲度系数k不会随弹簧弹力F的增大而增大
1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它的方向竖直向下
B.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重力
C.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不一定比质量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
D.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必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12.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关于木块和地面间的弹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压力,就是木块受到的重力
B.地面受到压力,原因是木块发生了弹性形变
C.木块受到了弹力,原因是木块发生了弹性形变
D.木块受到了弹力,原因是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
三、解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3.一根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弹性限度内,对另一端施加30N的拉力时,弹簧长度为20cm;若施加30N的压力时,弹簧长度为14cm。求弹簧的原长和劲度系数。
14.如图所示,两根轻弹簧AC和BD,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它们的C、D端分别固定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A、B端分别固定在支架和正下方地面上,当物体m静止时,上方的弹簧处于原长;若将物体的质量变为3m,仍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当物体再次静止时,其相对第一次静止时位置下降了多少?
15.某物理兴趣小组自制测力计,在学校实验室里利用弹簧和刻度尺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将弹簧A端悬挂起来,自由端B没有悬挂重物时正对着毫米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挂上的重物时,B端正对着刻度处,(全过程都控制在弹性限度内)试问:
(1)该弹簧的劲度系数;
(2)若自由端B所对刻度是,这时弹簧下端挂了多重的重物;
(3)取下弹簧,分别在A、B两端各用的力沿弹簧中轴线向外拉弹簧,弹簧的形变量是多少。
16.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的两个物体A、B与劲度系数分别为和的两个轻弹簧Ⅰ、Ⅱ拴接,弹簧Ⅱ下端与地相连,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现用手轻拉物体A,使A缓慢上移,当弹簧Ⅱ的弹力大小变为原来的且弹簧仍处于压缩状态时,物体A移动的距离是多少(整个过程弹簧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
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A
6.C
7.D
8.BC
9.AC
10.AD
11.AC
12.BD
13.l=0.17m,k=1000N/m
14.
15.(1);(2);(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