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语境,青年视角——作文审题指导》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时代语境,青年视角——作文审题指导》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09: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时代语境,青年视角
高考真题概览——时代语境,青年视角
年份 引导材料 主要要求
2017 来华留学生关注的中国关键词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2018 “世纪宝宝”与中国共成长、共圆梦 给2035年18岁青年的文章
2019 部分同学对劳动认识偏差和错误态度 给复兴中学同学的演讲倡议
2020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世界青年论坛”演讲稿
2021 “可为与有为” 写一篇文章
特点
时代性的具体情境
交际性的写作任务
三、审题分析,充分挖掘信息
审题方法(思维方法、操作办法):
审题收获(要写什么、要怎么写):
这种“情境材料+写作任务”的写作题,你会怎样审题?你收获了哪些写作信息呢?(请以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写作题为例进行说明)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从作文材料中发现“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信息
概括句意内容,可以得到显性信息:
劳动有价值——热爱劳动有传统——少数同学认识有偏差或存在错误态度
【材料透视】
把握价值导向,可以挖掘隐性信息:
材料前后暗含对比,既有正面的价值引导,也有反面的言论和现象。一正一反,唱响热爱劳动的主旋律。材料的倾向在“可是”前,这是写作的立场和基调;材料的重心在“可是”后,这是写作的针对性。因此,整体的写作思路是破立结合,可以先立论后驳论,也可以先摆现象批驳再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也可以边破边立。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圈画重点词语,分析表意倾向,可以进一步挖到隐性信息:
偏指体力劳动
从物质层面而言
从精神层面而言
从历史角度考虑
从当下角度考虑
指认知层面,认识偏差
指情感层面,态度错误
指品格层面,修养存疑
指思维水平,看问题的角度、方法等劳动:偏指体力劳动
审题:从作文材料中发现“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信息
劳动:
财富:
幸福:
传统:
现实:
不理解:
不愿意:
不尊重:
深思: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为什么要说引起深思?
为什么要引用这些箴言警句?
为什么要写两句阐释?
为什么要写三个“不”?
为什么对象要表述成“一些同学”?
为什么要写反面的言论和现象?
审题:从作文材料中发现“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信息
1)为什么材料开始要引用箴言警句?为什么要写两句阐释?
——从物质财富到精神境界,从历史到现实,高度概括。需要从正面、多角度、有依据、有画面地阐述劳动价值,需要寻找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或生动的劳动场景。
2)为什么要写反面的言论和现象?为什么要写出三种对待“劳动”的态度?
——提醒考生需要加强写作的针对性;三个“不”程度逐渐加重,指向不同方面,需要体现思维的层次性,逐层回应认知偏差、态度错误等问题。阐述清楚劳动与学习、劳动与科技进步、个人劳动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3)为什么材料中的三种言论的主体是“一些同学”?
——体现写作的思辨性,考虑这些言论的部分合理因素,然后指出其偏颇和错误。
4)为什么材料说“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要分析产生认识偏差和错误态度的原因,挖掘不当言论和现象的本质;要建立材料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运用全面、发展的哲学观点看问题;建立个人劳动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关联,可将劳动价值深化到立身处世齐家治国等方面。
【情境材料隐含时代语境】
真实声音,现实情境,身边现象——高扬劳动旗帜,强化劳动意识,摒弃错误观念和好逸恶劳思想,将个人劳动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关联起来,隐含劳动在当下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契合育人大方向和时代主旋律。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从作文材料中发现“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信息
(1)为何写?
目的: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针对性地纠偏、勘误、辨正,希望复兴中学学子能进一步热爱、理解、尊重并参与劳动;以劳动立身自勉,号召青年学子以个体实践响应倡议。
(2)写什么?
内容:劳动——偏指体力劳动,重心在“三不”现象,需认识和思考劳动的价值、传统、当下的谬误、背后的原因,提出从我做起的具体建议和举措。既回溯历史,正视现实;又基于现实,指向未来。
【任务分析】
(3)写给谁?
受众:复兴中学全体同学——大部分热爱劳动,演讲要入情入理,争取共鸣;个别有思想误区或态度错误,要进行思辨,争取改造思想;要理解复兴青年学子肩负的职责使命,启发个人劳动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关联思考。
(4)谁来写?
作者:复兴学子——同学一员,也是青年一员,人格平等,面对面交流呼吁,所思所想需入耳走心,语气宜理性平和,反驳不宜太过激切、不宜咄咄逼人。
(5)怎么写?
文体:演讲稿——交流思想、倡导呼吁,需要有相应的称谓、问候、主题和结束语,需要通过呼告等体现现场感;
人称:“我”——需在写作中表现“我”的德性、才识、思维水平、格局视野,着眼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建设。
表达方式:——宜用具体形象的画面或生动可感的事例,导引出思考和认识,将举措和建议具体化,避免讲空话、大话。
口吻语气:——非批判,非调侃,要考虑在交际语境中表情达意的效果,表达不能幼稚化、口语化、网络化。
【交际任务隐含青年视角】
以青年之我,向复兴中学同学作演讲倡议,需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及价值,对“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倡议青年学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隐含着对自己青年身份的认同和在成长道路上的自我教育。
材料透视
任务分析
审题“两步走”
(1)整体把握,概括句意
(2)细致分析,品析词义
(3)深度思考,追问表述
(1)为何写?(目的)
(2)写什么?(内容)
(3)写给谁?(受众)
(4)谁来写?(作者)
(5)怎么写?(文辞)
四、课堂小结,掌握审题方法
过三遍
抓五点
五、领会意图,挖掘隐含信息
再审2017、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写作题,思考其中寓含的时代语境和青年视角
年份 时代语境
青年视角
2017年 解读近期调查的来华留学生较关注的“中国关键词”,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身处中国的“我”
——外国青年
2018年 “世纪宝宝”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起同行、成长,与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2018年18岁的“我”
——2035年18岁的青年
2019年 有人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有一些偏差认识和错误态度 复兴中学的“我”
——复学中学同学
奏响时代主旋律,渗透核心价值
认同青年身份,进行自我教育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时代已大有可为,我们当有所作为
时光流逝,浪潮翻滚,我们来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时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身处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繁荣昌盛是发展的土壤,而即使是挑战,背后也是机遇,就算是危机,当中也孕育着先机。此时此刻的我们,要立于时代潮流,必须有所作为。
……
可为与有为,看似独立,实则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目的和根本。没有可为的条件,虽然可能也会有“乱世出英雄”的情况,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生存已经是难事,又何来发展?然而,如果没有有所作为之心,那么可为的条件也是徒然。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