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教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探索生命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历下模拟)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相关结构示意图,其中的①②为物镜,③④为目镜.⑤⑥为观察到的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2.(2021·西宁模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第一次使用的目镜是5×,物镜是10×,第二次使用的目镜是10×,物镜是40×。那么,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是( )
A.视野亮、细胞数目多 B.视野暗、细胞数目多
C.视野亮、细胞数目少 D.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3.(2021·康巴什模拟)如图所示,甲为显微镜结构、乙为高倍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物像、丙为E(代表细胞)在操作显微镜前后的物像变化、丁为显微镜下某细菌(右下小黑点)的运动轨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观察时,先下降镜筒,眼睛注视A位置,再上升镜筒,眼睛注视C位置
B.乙:装片内有气泡,原因是表皮撕得太厚或放表皮时未展平
C.丙:①到②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换高倍镜、调节光圈和B
D.丁:细菌此时实际位置位于b点,实际运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4.(2021·湘潭模拟)我们在使用显微镜时,可根据下面检索表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那么图中①③分别代表“污物”位于( )
A.装片、目镜 B.装片、物镜 C.物镜、目镜 D.目镜、装片
5.(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现象,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 学遮挡光线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使用 细准焦螺旋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 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
6.(2021七上·江川期末)如果实验时得到的结果与假设不一样,你应该( )
A.修改实验数据让它与假设相符
B.修改假设让它与实验数据相符
C.重新查找资料、重新假设、重新实验
D.直接修改实验结果
7.(2021七上·松山期末)下面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目镜,寻找视野内的标本
B.临时装片中的观察材料必须做到薄而透明
C.视野中看到一个“p”字,则玻片标本上的字是“q”
D.实验结束时,要用洁净的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
8.(2021七上·永吉期末)小明在观察标本的时候,开始时图像如图一所示,调整后如图二所示,请问,小明进行了哪些操作?( )
A.先将标本向左上方移动再把低倍镜切换到高倍镜
B.先将标本向右下方移动再把低倍镜切换到高倍镜
C.先将低倍镜切换到高倍镜再把标本向右下方移动
D.先将低倍镜切换到高倍镜再把标本向左上方移动
9.(2021七上·黑龙江期末)在下列几组生物对照实验中,对照条件不合理的是( )
A.湿润和干燥 B.有光和无光 C.高温和低温 D.水分和温度
10.(2020七上·南谯月考)下列显微镜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应该先用低倍镜,因为用低倍镜看见的物像大
B.固定好玻片标本后,眼睛注视目镜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
C.如果发现物像在视野中偏右,就将玻片标本向左移动
D.如果光线过暗,可以使用反光镜的凹面,同时用大光圈
11.(2020七上·江油月考)某同学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血涂片标本,通过更换目镜、物镜和调节准焦螺旋等,在视野内分别观察到了下面四幅图像,其中物镜镜头离装片距离最近的是( )
A. B. C. D.
12.(2020八上·北京月考)雌雄绿孔雀在繁殖季节行为复杂多样,研究这些行为,首先应采用的方法为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13.(2020七上·景泰期中)在生物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B.使用刀片时,不能用手触摸刀口,但刀口可以向着他人
C.实验结束后,废弃的药品随意倒入水槽或垃圾桶内
D.用手直接拿着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14.(2020七上·北京期中)下列关于实验法基本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B.提出问题→设计并完成实验→做出假设→得出结论
C.设计并完成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得出结论
D.做出假设→提出问题→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15.(2020七上·二连浩特期中)下图表示用目镜为5×,物镜为10×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视野中所看到的细胞数目,当把目镜改为15×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细胞数目为( )
A.3个 B.5个 C.6个 D.9个
16.(2020七上·勃利期中)当发现显微镜物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 ( )
A.用面巾纸擦 B.用擦镜纸擦 C.用纱布擦 D.用手指擦
17.(2020七上·宜兴期中)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关于对照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为了简化实验,提高效率,不一定要设置对照实验
B.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对照实验
C.为了实验的科学性, 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为了实验结果准确,可多设置几组无关变量的对照实验
18.(2020七上·姜堰期中)显微镜平时都放置在木质的镜箱里保存,这主要是( )
A.防止灰尘落在显微镜的通光系统上
B.防止显微镜目、物镜头滑落
C.防止显微镜的操作系统失灵
D.防止显微镜的反光镜生锈
19.(2020七上·海淀期中)图中,图1为某同学低倍镜下最初观察的物像,图2为调整后的物像。该同学进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 )
①转动细准焦螺旋 ②向左上方移动玻片
③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亮 ④向右下方移动玻片
⑤转换高倍物
A.③②⑤① B.④⑤③① C.④①⑤③ D.③⑤①④
20.(2020七上·偃师期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
①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最低;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④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⑤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⑥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A.①③②④⑤⑥ B.③④①②⑤⑥
C.④③①②⑥⑤ D.①②③④⑥⑤
21.(2020七上·百色期中)一个量筒中原有 15mL 的水,放入一个草莓后,量筒中水的读数为25mL,则这个草莓的体积为( )
A.10 cm3 B.15 cm3 C.25 cm3 D.40 cm3
22.(2020七上·苏州期末)下列几组中学生物学常用实验器材,用于观察实验的器材是( )
A.甲组 B.乙组 C.丙组 D.丁组
23.(2020八上·市北区期末)我们要观察细菌,必须借助于 ( )
A.放大镜 B.解剖镜 C.低倍显微镜 D.高倍显微镜
24.(2019七上·定州期中)下列器材中与移送液体有关的是( )
A.解剖针 B.放大镜 C.酒精灯 D.烧杯
25.(2019七上·延庆期末)观察小肠的实验中,剪开小肠需要用到哪种解剖器( )
A.解剖刀 B.解剖剪 C.解剖针 D.放大镜
26.(2018七上·大庆期中)使用酒精灯时,下列操作坚决不可取的是( )
A.加入不超过总体积2/3的酒精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C.用酒精灯直接到另一燃烧的酒精灯上点燃
D.用酒精灯灯盖盖上火焰,熄灭酒精灯,打开灯盖确认火焰彻底熄灭
27.(2018七上·田东月考)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
A.刻度尺 B.温度计 C.电子秤 D.秒表
28.下列实验仪器中,一般进行加热实验不需要用到的是( )
A. B.
C. D.
29.(2019九上·西城期中)某小姐在研究有关蚯蚓的问题时拟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蚯蚓为什么在雨后爬出地面——调查法
B.蚯蚓是如何运动的——观察法
C.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实验法
D.蚯蚓对人类有什么益处——文献研究法
30.(2021七下·威县开学考)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
①实施计划 ②表达和交流 ③制订计划 ④提出问题 ⑤得出结论 ⑥作出假设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③②①④ D.④⑥③①⑤②
31.(2018·德州模拟)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是( )
A.将盖玻片迅速地盖在有材料的部位上
B.将盖玻片由载玻片的一端推向载玻片的中央部位
C.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轻轻放下
D.将盖玻片盖在载玻片的材料上,慢慢放下
32.(2018七上·江门期中)制作黄瓜果肉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正确顺序是( )
①在载玻片中央放好材料 ②取材料 ③盖盖玻片
④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⑤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A.④②①③⑤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①③ D.⑤④②①③
二、连线题
33.(2020七上·甘南月考)请将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连起来
34.将A组适当的仪器与B组的用途连线:
漏斗 A、取块状药品
药匙 B、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量筒 C、量取20mL液体
镊子 D、滴加少量液体
试管夹 E、夹持试管
胶头滴管 F、取用少量粉末状药品
三、综合题
35.(2020七上·西丰期中)如图是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结构名称:② ⑥ 。
(2)若目镜是5×,物镜是40×则放大倍数是 。
(3)观察时,发现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上方,那么载物台上的玻片应向 移动。
(4)如果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_________。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A. B.
C. D.
36.(2020七上·庆云月考)如图1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对光时,首先调整⑨ ,使 对准通光孔,如果光线还暗,调整 号结构,使用其 面,改善光照条件。
(2)对光时,由反光镜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显微镜的结构有(填序号):
光→ → → → →
(3)调整视野中物象清晰度的结构有⑥ 、⑦ 。
(4)在用低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A你认为 同学的观察效果最好。
37.(2020七上·庆云月考)请根据你学习的显微镜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 ] 和[4] 。
(2)在显微镜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是[ ] 和[ ] 。“p”在显微镜下成像是 。
(3)某同学在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黑点。移动切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后黑点仍在。请问黑点在 上。
(4)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 。这时,你应该调节 和 ,使视野明暗适宜。
(5)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哪一组镜头_____。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
3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物实验中,除了显微镜外,还经常用到其他一些试验器具,如图所示,写出这些实验器具的名称.
A. ;B. ;C. ;D. ;E. .
(2)图中可用来盛放少量实验试剂的是 (填序号),D可用来盛放 和 ,进行细胞或组织培养.
39.(2021八上·利通期末)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饲养蚯蚓时发现,蚯蚓在不同物体的表面运动速度有快有慢。为此,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探究实验。
材料用具:活蚯蚓,粗糙的玻璃和光滑的玻璃,笔和纸等。
( 1 )提出探究的问题: ?
( 2 )作出假设:蚯蚓在粗糙玻璃板上爬的快。
( 3 )设计方案:①取两条同样的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玻璃和光滑玻璃板上②测量在相同的时间内,蚯蚓在粗糙玻璃和光滑玻璃板上爬行的距离③完成后互换蚯蚓重复观察三次,将小组同学的记录汇总分析。
( 4 )得出的结论: 。
( 5 )在实验过程中,用沾水的棉棒轻轻擦拭蚯蚓的体表,其目的是 。实验结束后要将蚯蚓放回大自然,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长目镜④和短物镜①,在观察的时,低倍物镜距离玻片就远,远了视野就宽,看到的细胞数目就多,高倍镜距离近,近视野就窄,但看到物像大.因此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应该是⑥.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2.【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范围小,视野暗,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范围大,视野亮,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第一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5×10=50倍,第二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在使用中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3.【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A目镜位置,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 C物镜位置,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A不符合题意。
B.乙装片内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产生的。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可以防止产生气泡,B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丙相应操作,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变为高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时,视野暗,故得调节大光圈、F调节细准焦螺旋,使使物像更加清晰,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丁细菌在显微镜下的运动轨迹是逆时针,旋转180度后也是逆时针,即位置位于b点,实际运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4.【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物,污物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移动载玻片,污物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转动目镜,污物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题图中①是污物在装片上、②是污物在目镜上、③是污物在物镜上,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通光孔——透明标本——物镜——目镜——眼。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只有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有污点时才能在视野内看到。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
5.【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许多人围着显微镜,外面的光线被挡,进入反光镜的光线减少,可能视野会变暗。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原因不是因为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B符合题意;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像才可移动向视野中央,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C不符合题意;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D不符合题意。
【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包括:①取镜与安放、②对光、③观察。对光、调焦都是用的低倍物镜;观察时,还是先用低倍物镜,焦距调准后,移动玻片标本,全面的观察材料。
2、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6.【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不一样时,修改假设,让它与结果一致;修改实验数据,让它与假设相符;检查过程都没有问题,相信结论是正确的都是不应该做的。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7.【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A不符合题意。
B、临时装片中的观察材料必须做到薄而透明,B符合题意。
C、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p”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d”。视野中看到一个“p”字,则玻片标本上的字是“d”,C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时,要用洁净的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
8.【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像。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大(不是体积变大是物像长和宽的增大),细胞数目越少。图一中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若先放大,它就不能在视野中出现,因此应该先将它移到视野中央;由于显微镜成倒像,物像的位置和实际位置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故可以先将玻片标本往左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9.【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潮湿与干燥、唯一的变量是水分,适合做对照,A不符合题意。
B.有光和无光,唯一的变量是光,适合做对照,B不符合题意。
C.高温与低温,唯一的变量是温度,适合做对照,C不合题意。
D.水分和温度,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不适合做对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0.【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看到的数目就越少;观察时,先用低倍镜的原因是低倍镜观察视野大,易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不符合题意。
B.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到不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不符合题意。
C.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在视野中偏右。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移动,不符合题意。
D.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光线过暗时,使用显微镜,应该使视野变亮,故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
11.【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图B中的细胞体积最大,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暗,因此物镜镜头离装片距离最近的是B。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12.【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分析】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A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C不符合题意。
D.模拟法是指以一定的假设条件和数据为前提,借助仿真技术来估算任务的工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法和实验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实验法是在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因此二者的区别是否对实验对象人为地施加外界影响。两者的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
13.【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则不用盖两次,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决不允许用嘴吹灭,A正确。
B.不要用手触摸刀口,容易割伤手,刀口也不要向着他人,B错误。
C.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清理工作。对使用完的废弃化学药品或其他材料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无公害处理,要放入指定容器,防止污染环境,造成安全事故,C错误。
D.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可用试管夹夹持,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严格按照基本的操作要领操作。
14.【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故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法的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8)表达与交流等。
15.【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把目镜改为15×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 (15×10)÷(5×10)═3倍,因此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即横、竖各9÷3═3个,结合图中特点有一个细胞是重合的,因此一共看到了5 个细胞。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16.【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通过分析知道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是对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镜头能进行清洁,所以应用擦镜纸擦拭。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具体考查的是对显微镜的清洁方法。清洁镜身时应用纱布;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
17.【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设计对照实验,并不是使实验复杂了,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A错误。
B.设置对照实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定,一定要设置对照,B错误。
C.设置对照实验就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所以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必须设置对照试验,C正确。
D.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18.【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光学元件表面落入灰尘,不仅影响光线通过,而且经光学系统放大后,会生成很大的污斑,影响观察。灰尘、砂粒落入机械部分,还会增加磨损,引起运动受阻,危害同样很大。因此,必须经常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当显微镜在放假等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需要放入镜箱里,并储放在干燥的地方防尘防霉。故A符合题意。
【分析】显微镜做为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在实验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使用过程及注意事项。
19.【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图1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移动移到视野中央。从图1到图2,图像变大,所以应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由于换上高倍物镜后,视野变窄,所以视野光线会变暗,因此需要换用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使视野光线变亮,图1物像有点模糊,一般①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故正确操作顺序是:④向右下方移动玻片、⑤转换高倍物镜、③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亮、①转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B。
【分析】(1)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要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像。(2)从图中可以看出,图2中的物像比图1清晰,并且位于视野中央。
20.【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观察,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综上所述: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①②⑤⑥。故答案为:B。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安放装片、收放。
21.【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一个量筒中原有15mL的水,放入一个草莓后,量筒中水的读数为25mL,则这个草莓的体积为25-15=10mL=10 cm3。
故答案为:A。
【分析】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一定要注意量筒的使用.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相平,读数前要看清量筒的分度值,要注意量筒的零刻度在量筒的最下方,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草莓的体积.
2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常用到的辅助工具有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等。选项中,甲组量筒、量杯天平都是测量工具,乙组为观察用到的工具,符合题意,酒精灯、锥形瓶、解剖刀、镊子、解剖剪等都是做实验用到的工具,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用到的工具,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需要了解探究实验常用到的方法有观察法(用到的工具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实验法(实验材料较多如:烧杯、试管等容器,酒精灯、石棉网试管夹等加热用到的仪器等。)、调查法、测量法(用到的工具有量筒、量杯、天平、直尺等)。
23.【答案】D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解: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排才有1毫米长,用肉眼、放大镜、低倍显微镜等都不可看,只有在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清。
【分析】 细菌的个体微小,一般球菌直径为0.5~1.0微米,杆菌宽1微米、长2微米。 因此,细菌需在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清。
24.【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解:解剖针用于解剖实验,与移送液体无关,A不符合题意。
放大镜是用于观察,与移送液体无关,B不符合题意。
酒精灯用于加热,与移送液体无关,C不符合题意。
烧杯可以用来移送液体,D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名称。
25.【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壁结构前,必须要先用解剖剪将小肠纵剖,这样可以比较仔细的观察小肠壁的结构。
故答案为:B。
【分析】常用的探究器具的分类,有许多种,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观察器具、解剖器具、计量器具、加热器具和通用器具等.
生物实验所用器具分类如下:
(1)观察器具:放大镜,显微镜.
(2)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3)计量器具:量筒,天平.
(4)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
(5)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钥匙.故解剖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26.【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解: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装得太满,加入不超过总体积2/3的酒精,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汽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故A不符合题意;
BC.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则不用盖两次,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决不允许用嘴吹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使用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4、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27.【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温度计测量体温,电子秤称物体的重量,秒表记录实验需要的时间。
故答案为:A
【分析】常用的探究器具的分类,有许多种,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观察器具、解剖器具、计量器具、加热器具和通用器具等.
2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A酒精灯、B石棉网、C三脚架都是加热需要用到的;D是捕虫网,与加热无关。
故答案为:D
【分析】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
29.【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AB、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不能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蚯蚓为什么会在雨后爬出地面”、“蚯蚓是如何运动的”应用观察法,A错误,B正确。
C、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可采用实验法,C正确。
D、研究“蚯蚓对人类有什么益处”可以查阅资料、文献等,宜采用文献研究法,D正确。
【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实验法④测量法等。
30.【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所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1.【答案】C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在盖盖玻片时,让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轻轻放下,以免产生气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项 目 植物细胞(以洋葱表皮细胞为例) 动物细胞(以人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一擦 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朝一个方向擦干净
二滴 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三取 用镊子从鳞片中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用消毒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
四展或涂 将约1cm2的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解剖针展平。 将牙签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地涂抹
五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缓缓盖在生物材料上
六染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稀碘液”,在相对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直至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七吸 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染液
32.【答案】D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解:“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
“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擦拭载玻片、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②取材料、①在载玻片中央放好材料、③盖盖玻片。
故答案为:D
【分析】 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擦→滴→撕(取材)→展→盖→染→吸。
33.【答案】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各部件的作用是:
AB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小;
C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
D反光镜能够光线,调节光线的强弱;
E目镜是凸透镜,接近人眼睛的镜头,具有观察和放大物像的作用;
F物镜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具有观察和放大物象的作用。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34.【答案】B;F;C;A;E;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漏斗可以用于给酒精灯添加酒精,钥匙用来取用粉末状药品,量筒用来量取液体,镊子用来取块状药品,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胶头滴管用来滴加少量液体,所以本题答案为: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及作用,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35.【答案】(1)物镜;细准焦螺旋
(2)200倍
(3)左上方
(4)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据分析可知:②物镜、⑥细准焦螺旋。(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5×40=200(倍)。(3)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发现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上方想将其移到中央,需物像向右下方移动,所以,就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4)制作临时装片时,为避免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出现气泡。在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故答案为:B。
【分析】观图可知:①转换器、②物镜、③遮光器、④目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⑦反光镜,据此解答。
36.【答案】(1)遮光器;较大光圈;⑤;凹
(2)⑨;④;③;②;①
(3)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4)乙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在光线稍弱的实验室中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应该用凹面镜、大光圈。(2)反光镜可以反射光,光沿直线传播,光线依次经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到达观察者眼内。对光时,由反光镜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显微镜的结构是(填序号):光线→(④)→(③)→(②)→(①)。(3)图1中⑥是粗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升降的范围较大,⑦细准焦螺旋,可较小的调节镜筒的升降范围,使物象更清晰。二者都可调节物象清晰度。(4)甲中是视野中出现了气泡。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盖盖玻片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乙中细胞排列整齐、均匀。在视野中非常的清晰,易于观察,是最理想的观察效果。丙中是在“涂”这一步,存在一些食物残渣或载玻片、盖玻片上有污渍影响观察。丁视野中的物像显示的是许多重叠的口腔上皮细胞,影响观察,这是由于在实验操作中没有涂抹均匀所采集的口腔上皮细胞所致。
【分析】观图可知:①目镜、②镜筒、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⑧转换器、⑨遮光器。
37.【答案】(1)1;目镜;物镜
(2)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d
(3)目镜
(4)变暗;遮光器;反光镜
(5)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①目镜和④物镜。(2)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⑨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10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所以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p”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d”。所以载玻片上写的是字母p,则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d”。(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黑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黑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黑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时黑点不动,转换物镜,黑点仍存在,那么黑点在目镜。(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反之越亮.使用低倍镜时物象清楚,焦距适宜,当换用高倍镜时,由于物镜的长度不同,焦距就不同,如果不调焦距物像就模糊。所以用低倍物镜观察到清楚的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调焦距,视野会变模糊、和变暗。所以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变暗。遮光器上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遮光器上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⑦遮光器上的光圈和⑨反光镜。(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甲和长物镜丙。故A正确。
【分析】观图可知:①目镜,②镜筒,③转换器,⑤物镜,⑤载物台,⑥通光孔,⑦遮光器,⑧压片夹,⑨粗准焦螺旋,⑩反光镜, 细准焦螺旋, 镜臂, 镜柱。
38.【答案】(1)酒精灯;放大镜;烧杯;培养皿;滴瓶
(2)E;培养液;培养基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解:(1)图中A酒精灯;B放大镜;C烧杯;D培养皿;E滴瓶.酒精灯,用来给物体加热常用的工具;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放大镜,当用肉眼不能辨认时,可以用来放大观察的常用工具.(2)E滴瓶可用来盛放少量实验试剂,D培养皿是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可用来盛放培养液和培养基,进行细胞或组织培养.
故答案为:(1)酒精灯;放大镜;烧杯;培养皿;滴瓶;(2)E;培养液;培养基
【分析】生物实验时经常用到一些仪器,如酒精灯、放大镜、烧杯等,识图作答.
39.【答案】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或蚯蚓在粗糙的玻璃表面爬的快吗?);蚯蚓在粗糙玻璃板上爬的快;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维持正常呼吸;蚯蚓土壤中生活,疏松土壤;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蚯蚓是有益的动物要保护等(任写一点即可得分)
【知识点】观察蚯蚓
【解析】【解答】(1)探究实验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根据题意提出探究的问题是: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或蚯蚓在粗糙的玻璃表面爬的快吗?)
(4)得出的结论是蚯蚓在粗糙玻璃板上爬的快,而在光滑玻璃上爬行较慢。
(5)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沾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身体,其目的是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的呼吸。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是有益动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做完实验后,要将蚯蚓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蚯蚓的身体呈圆柱形,身体由许多基本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因此,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靠近前端有一个较大且滑的体节称为环带。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体表有黏液,腹部有刚毛,与运动有关。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
1 / 1初中生物苏教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探索生命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历下模拟)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相关结构示意图,其中的①②为物镜,③④为目镜.⑤⑥为观察到的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长目镜④和短物镜①,在观察的时,低倍物镜距离玻片就远,远了视野就宽,看到的细胞数目就多,高倍镜距离近,近视野就窄,但看到物像大.因此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应该是⑥.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2.(2021·西宁模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第一次使用的目镜是5×,物镜是10×,第二次使用的目镜是10×,物镜是40×。那么,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是( )
A.视野亮、细胞数目多 B.视野暗、细胞数目多
C.视野亮、细胞数目少 D.视野暗、细胞数目少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范围小,视野暗,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范围大,视野亮,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第一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5×10=50倍,第二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在使用中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3.(2021·康巴什模拟)如图所示,甲为显微镜结构、乙为高倍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物像、丙为E(代表细胞)在操作显微镜前后的物像变化、丁为显微镜下某细菌(右下小黑点)的运动轨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观察时,先下降镜筒,眼睛注视A位置,再上升镜筒,眼睛注视C位置
B.乙:装片内有气泡,原因是表皮撕得太厚或放表皮时未展平
C.丙:①到②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换高倍镜、调节光圈和B
D.丁:细菌此时实际位置位于b点,实际运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A目镜位置,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 C物镜位置,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A不符合题意。
B.乙装片内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产生的。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可以防止产生气泡,B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丙相应操作,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变为高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时,视野暗,故得调节大光圈、F调节细准焦螺旋,使使物像更加清晰,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丁细菌在显微镜下的运动轨迹是逆时针,旋转180度后也是逆时针,即位置位于b点,实际运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4.(2021·湘潭模拟)我们在使用显微镜时,可根据下面检索表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那么图中①③分别代表“污物”位于( )
A.装片、目镜 B.装片、物镜 C.物镜、目镜 D.目镜、装片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物,污物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移动载玻片,污物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转动目镜,污物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题图中①是污物在装片上、②是污物在目镜上、③是污物在物镜上,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通光孔——透明标本——物镜——目镜——眼。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只有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有污点时才能在视野内看到。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
5.(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现象,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 学遮挡光线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使用 细准焦螺旋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 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许多人围着显微镜,外面的光线被挡,进入反光镜的光线减少,可能视野会变暗。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原因不是因为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B符合题意;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像才可移动向视野中央,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C不符合题意;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D不符合题意。
【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包括:①取镜与安放、②对光、③观察。对光、调焦都是用的低倍物镜;观察时,还是先用低倍物镜,焦距调准后,移动玻片标本,全面的观察材料。
2、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6.(2021七上·江川期末)如果实验时得到的结果与假设不一样,你应该( )
A.修改实验数据让它与假设相符
B.修改假设让它与实验数据相符
C.重新查找资料、重新假设、重新实验
D.直接修改实验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不一样时,修改假设,让它与结果一致;修改实验数据,让它与假设相符;检查过程都没有问题,相信结论是正确的都是不应该做的。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7.(2021七上·松山期末)下面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目镜,寻找视野内的标本
B.临时装片中的观察材料必须做到薄而透明
C.视野中看到一个“p”字,则玻片标本上的字是“q”
D.实验结束时,要用洁净的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A不符合题意。
B、临时装片中的观察材料必须做到薄而透明,B符合题意。
C、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p”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d”。视野中看到一个“p”字,则玻片标本上的字是“d”,C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时,要用洁净的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
8.(2021七上·永吉期末)小明在观察标本的时候,开始时图像如图一所示,调整后如图二所示,请问,小明进行了哪些操作?( )
A.先将标本向左上方移动再把低倍镜切换到高倍镜
B.先将标本向右下方移动再把低倍镜切换到高倍镜
C.先将低倍镜切换到高倍镜再把标本向右下方移动
D.先将低倍镜切换到高倍镜再把标本向左上方移动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像。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大(不是体积变大是物像长和宽的增大),细胞数目越少。图一中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若先放大,它就不能在视野中出现,因此应该先将它移到视野中央;由于显微镜成倒像,物像的位置和实际位置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故可以先将玻片标本往左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9.(2021七上·黑龙江期末)在下列几组生物对照实验中,对照条件不合理的是( )
A.湿润和干燥 B.有光和无光 C.高温和低温 D.水分和温度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潮湿与干燥、唯一的变量是水分,适合做对照,A不符合题意。
B.有光和无光,唯一的变量是光,适合做对照,B不符合题意。
C.高温与低温,唯一的变量是温度,适合做对照,C不合题意。
D.水分和温度,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不适合做对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0.(2020七上·南谯月考)下列显微镜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应该先用低倍镜,因为用低倍镜看见的物像大
B.固定好玻片标本后,眼睛注视目镜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
C.如果发现物像在视野中偏右,就将玻片标本向左移动
D.如果光线过暗,可以使用反光镜的凹面,同时用大光圈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看到的数目就越少;观察时,先用低倍镜的原因是低倍镜观察视野大,易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不符合题意。
B.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到不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不符合题意。
C.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在视野中偏右。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移动,不符合题意。
D.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光线过暗时,使用显微镜,应该使视野变亮,故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
11.(2020七上·江油月考)某同学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血涂片标本,通过更换目镜、物镜和调节准焦螺旋等,在视野内分别观察到了下面四幅图像,其中物镜镜头离装片距离最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图B中的细胞体积最大,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暗,因此物镜镜头离装片距离最近的是B。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12.(2020八上·北京月考)雌雄绿孔雀在繁殖季节行为复杂多样,研究这些行为,首先应采用的方法为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分析】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A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C不符合题意。
D.模拟法是指以一定的假设条件和数据为前提,借助仿真技术来估算任务的工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法和实验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实验法是在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因此二者的区别是否对实验对象人为地施加外界影响。两者的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
13.(2020七上·景泰期中)在生物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B.使用刀片时,不能用手触摸刀口,但刀口可以向着他人
C.实验结束后,废弃的药品随意倒入水槽或垃圾桶内
D.用手直接拿着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则不用盖两次,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决不允许用嘴吹灭,A正确。
B.不要用手触摸刀口,容易割伤手,刀口也不要向着他人,B错误。
C.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清理工作。对使用完的废弃化学药品或其他材料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无公害处理,要放入指定容器,防止污染环境,造成安全事故,C错误。
D.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可用试管夹夹持,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严格按照基本的操作要领操作。
14.(2020七上·北京期中)下列关于实验法基本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B.提出问题→设计并完成实验→做出假设→得出结论
C.设计并完成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得出结论
D.做出假设→提出问题→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故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法的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8)表达与交流等。
15.(2020七上·二连浩特期中)下图表示用目镜为5×,物镜为10×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视野中所看到的细胞数目,当把目镜改为15×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细胞数目为( )
A.3个 B.5个 C.6个 D.9个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把目镜改为15×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 (15×10)÷(5×10)═3倍,因此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即横、竖各9÷3═3个,结合图中特点有一个细胞是重合的,因此一共看到了5 个细胞。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16.(2020七上·勃利期中)当发现显微镜物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 ( )
A.用面巾纸擦 B.用擦镜纸擦 C.用纱布擦 D.用手指擦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通过分析知道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是对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镜头能进行清洁,所以应用擦镜纸擦拭。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具体考查的是对显微镜的清洁方法。清洁镜身时应用纱布;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
17.(2020七上·宜兴期中)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关于对照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为了简化实验,提高效率,不一定要设置对照实验
B.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对照实验
C.为了实验的科学性, 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为了实验结果准确,可多设置几组无关变量的对照实验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设计对照实验,并不是使实验复杂了,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A错误。
B.设置对照实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定,一定要设置对照,B错误。
C.设置对照实验就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所以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必须设置对照试验,C正确。
D.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18.(2020七上·姜堰期中)显微镜平时都放置在木质的镜箱里保存,这主要是( )
A.防止灰尘落在显微镜的通光系统上
B.防止显微镜目、物镜头滑落
C.防止显微镜的操作系统失灵
D.防止显微镜的反光镜生锈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光学元件表面落入灰尘,不仅影响光线通过,而且经光学系统放大后,会生成很大的污斑,影响观察。灰尘、砂粒落入机械部分,还会增加磨损,引起运动受阻,危害同样很大。因此,必须经常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当显微镜在放假等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需要放入镜箱里,并储放在干燥的地方防尘防霉。故A符合题意。
【分析】显微镜做为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在实验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使用过程及注意事项。
19.(2020七上·海淀期中)图中,图1为某同学低倍镜下最初观察的物像,图2为调整后的物像。该同学进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 )
①转动细准焦螺旋 ②向左上方移动玻片
③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亮 ④向右下方移动玻片
⑤转换高倍物
A.③②⑤① B.④⑤③① C.④①⑤③ D.③⑤①④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图1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移动移到视野中央。从图1到图2,图像变大,所以应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由于换上高倍物镜后,视野变窄,所以视野光线会变暗,因此需要换用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使视野光线变亮,图1物像有点模糊,一般①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故正确操作顺序是:④向右下方移动玻片、⑤转换高倍物镜、③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亮、①转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B。
【分析】(1)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要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像。(2)从图中可以看出,图2中的物像比图1清晰,并且位于视野中央。
20.(2020七上·偃师期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
①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最低;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④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⑤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⑥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A.①③②④⑤⑥ B.③④①②⑤⑥
C.④③①②⑥⑤ D.①②③④⑥⑤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观察,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综上所述: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①②⑤⑥。故答案为:B。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安放装片、收放。
21.(2020七上·百色期中)一个量筒中原有 15mL 的水,放入一个草莓后,量筒中水的读数为25mL,则这个草莓的体积为( )
A.10 cm3 B.15 cm3 C.25 cm3 D.40 cm3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一个量筒中原有15mL的水,放入一个草莓后,量筒中水的读数为25mL,则这个草莓的体积为25-15=10mL=10 cm3。
故答案为:A。
【分析】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一定要注意量筒的使用.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相平,读数前要看清量筒的分度值,要注意量筒的零刻度在量筒的最下方,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草莓的体积.
22.(2020七上·苏州期末)下列几组中学生物学常用实验器材,用于观察实验的器材是( )
A.甲组 B.乙组 C.丙组 D.丁组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常用到的辅助工具有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等。选项中,甲组量筒、量杯天平都是测量工具,乙组为观察用到的工具,符合题意,酒精灯、锥形瓶、解剖刀、镊子、解剖剪等都是做实验用到的工具,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用到的工具,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需要了解探究实验常用到的方法有观察法(用到的工具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实验法(实验材料较多如:烧杯、试管等容器,酒精灯、石棉网试管夹等加热用到的仪器等。)、调查法、测量法(用到的工具有量筒、量杯、天平、直尺等)。
23.(2020八上·市北区期末)我们要观察细菌,必须借助于 ( )
A.放大镜 B.解剖镜 C.低倍显微镜 D.高倍显微镜
【答案】D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解: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排才有1毫米长,用肉眼、放大镜、低倍显微镜等都不可看,只有在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清。
【分析】 细菌的个体微小,一般球菌直径为0.5~1.0微米,杆菌宽1微米、长2微米。 因此,细菌需在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清。
24.(2019七上·定州期中)下列器材中与移送液体有关的是( )
A.解剖针 B.放大镜 C.酒精灯 D.烧杯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解:解剖针用于解剖实验,与移送液体无关,A不符合题意。
放大镜是用于观察,与移送液体无关,B不符合题意。
酒精灯用于加热,与移送液体无关,C不符合题意。
烧杯可以用来移送液体,D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名称。
25.(2019七上·延庆期末)观察小肠的实验中,剪开小肠需要用到哪种解剖器( )
A.解剖刀 B.解剖剪 C.解剖针 D.放大镜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壁结构前,必须要先用解剖剪将小肠纵剖,这样可以比较仔细的观察小肠壁的结构。
故答案为:B。
【分析】常用的探究器具的分类,有许多种,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观察器具、解剖器具、计量器具、加热器具和通用器具等.
生物实验所用器具分类如下:
(1)观察器具:放大镜,显微镜.
(2)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3)计量器具:量筒,天平.
(4)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
(5)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钥匙.故解剖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26.(2018七上·大庆期中)使用酒精灯时,下列操作坚决不可取的是( )
A.加入不超过总体积2/3的酒精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C.用酒精灯直接到另一燃烧的酒精灯上点燃
D.用酒精灯灯盖盖上火焰,熄灭酒精灯,打开灯盖确认火焰彻底熄灭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解: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装得太满,加入不超过总体积2/3的酒精,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汽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故A不符合题意;
BC.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则不用盖两次,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决不允许用嘴吹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使用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4、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27.(2018七上·田东月考)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
A.刻度尺 B.温度计 C.电子秤 D.秒表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温度计测量体温,电子秤称物体的重量,秒表记录实验需要的时间。
故答案为:A
【分析】常用的探究器具的分类,有许多种,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观察器具、解剖器具、计量器具、加热器具和通用器具等.
28.下列实验仪器中,一般进行加热实验不需要用到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A酒精灯、B石棉网、C三脚架都是加热需要用到的;D是捕虫网,与加热无关。
故答案为:D
【分析】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
29.(2019九上·西城期中)某小姐在研究有关蚯蚓的问题时拟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蚯蚓为什么在雨后爬出地面——调查法
B.蚯蚓是如何运动的——观察法
C.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实验法
D.蚯蚓对人类有什么益处——文献研究法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AB、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不能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蚯蚓为什么会在雨后爬出地面”、“蚯蚓是如何运动的”应用观察法,A错误,B正确。
C、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可采用实验法,C正确。
D、研究“蚯蚓对人类有什么益处”可以查阅资料、文献等,宜采用文献研究法,D正确。
【分析】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实验法④测量法等。
30.(2021七下·威县开学考)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
①实施计划 ②表达和交流 ③制订计划 ④提出问题 ⑤得出结论 ⑥作出假设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③②①④ D.④⑥③①⑤②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所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1.(2018·德州模拟)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是( )
A.将盖玻片迅速地盖在有材料的部位上
B.将盖玻片由载玻片的一端推向载玻片的中央部位
C.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轻轻放下
D.将盖玻片盖在载玻片的材料上,慢慢放下
【答案】C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在盖盖玻片时,让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轻轻放下,以免产生气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项 目 植物细胞(以洋葱表皮细胞为例) 动物细胞(以人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一擦 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朝一个方向擦干净
二滴 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三取 用镊子从鳞片中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用消毒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
四展或涂 将约1cm2的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解剖针展平。 将牙签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地涂抹
五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缓缓盖在生物材料上
六染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稀碘液”,在相对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直至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七吸 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染液
32.(2018七上·江门期中)制作黄瓜果肉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正确顺序是( )
①在载玻片中央放好材料 ②取材料 ③盖盖玻片
④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⑤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A.④②①③⑤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①③ D.⑤④②①③
【答案】D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解:“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
“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擦拭载玻片、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②取材料、①在载玻片中央放好材料、③盖盖玻片。
故答案为:D
【分析】 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擦→滴→撕(取材)→展→盖→染→吸。
二、连线题
33.(2020七上·甘南月考)请将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连起来
【答案】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各部件的作用是:
AB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小;
C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
D反光镜能够光线,调节光线的强弱;
E目镜是凸透镜,接近人眼睛的镜头,具有观察和放大物像的作用;
F物镜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具有观察和放大物象的作用。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34.将A组适当的仪器与B组的用途连线:
漏斗 A、取块状药品
药匙 B、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量筒 C、量取20mL液体
镊子 D、滴加少量液体
试管夹 E、夹持试管
胶头滴管 F、取用少量粉末状药品
【答案】B;F;C;A;E;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漏斗可以用于给酒精灯添加酒精,钥匙用来取用粉末状药品,量筒用来量取液体,镊子用来取块状药品,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胶头滴管用来滴加少量液体,所以本题答案为: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及作用,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三、综合题
35.(2020七上·西丰期中)如图是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结构名称:② ⑥ 。
(2)若目镜是5×,物镜是40×则放大倍数是 。
(3)观察时,发现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上方,那么载物台上的玻片应向 移动。
(4)如果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_________。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A. B.
C. D.
【答案】(1)物镜;细准焦螺旋
(2)200倍
(3)左上方
(4)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据分析可知:②物镜、⑥细准焦螺旋。(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5×40=200(倍)。(3)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发现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上方想将其移到中央,需物像向右下方移动,所以,就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4)制作临时装片时,为避免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出现气泡。在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故答案为:B。
【分析】观图可知:①转换器、②物镜、③遮光器、④目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⑦反光镜,据此解答。
36.(2020七上·庆云月考)如图1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对光时,首先调整⑨ ,使 对准通光孔,如果光线还暗,调整 号结构,使用其 面,改善光照条件。
(2)对光时,由反光镜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显微镜的结构有(填序号):
光→ → → → →
(3)调整视野中物象清晰度的结构有⑥ 、⑦ 。
(4)在用低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A你认为 同学的观察效果最好。
【答案】(1)遮光器;较大光圈;⑤;凹
(2)⑨;④;③;②;①
(3)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4)乙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在光线稍弱的实验室中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应该用凹面镜、大光圈。(2)反光镜可以反射光,光沿直线传播,光线依次经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到达观察者眼内。对光时,由反光镜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显微镜的结构是(填序号):光线→(④)→(③)→(②)→(①)。(3)图1中⑥是粗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升降的范围较大,⑦细准焦螺旋,可较小的调节镜筒的升降范围,使物象更清晰。二者都可调节物象清晰度。(4)甲中是视野中出现了气泡。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盖盖玻片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乙中细胞排列整齐、均匀。在视野中非常的清晰,易于观察,是最理想的观察效果。丙中是在“涂”这一步,存在一些食物残渣或载玻片、盖玻片上有污渍影响观察。丁视野中的物像显示的是许多重叠的口腔上皮细胞,影响观察,这是由于在实验操作中没有涂抹均匀所采集的口腔上皮细胞所致。
【分析】观图可知:①目镜、②镜筒、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⑧转换器、⑨遮光器。
37.(2020七上·庆云月考)请根据你学习的显微镜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 ] 和[4] 。
(2)在显微镜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是[ ] 和[ ] 。“p”在显微镜下成像是 。
(3)某同学在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黑点。移动切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后黑点仍在。请问黑点在 上。
(4)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 。这时,你应该调节 和 ,使视野明暗适宜。
(5)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哪一组镜头_____。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
【答案】(1)1;目镜;物镜
(2)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d
(3)目镜
(4)变暗;遮光器;反光镜
(5)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①目镜和④物镜。(2)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⑨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10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所以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p”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d”。所以载玻片上写的是字母p,则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d”。(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黑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黑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黑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时黑点不动,转换物镜,黑点仍存在,那么黑点在目镜。(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反之越亮.使用低倍镜时物象清楚,焦距适宜,当换用高倍镜时,由于物镜的长度不同,焦距就不同,如果不调焦距物像就模糊。所以用低倍物镜观察到清楚的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调焦距,视野会变模糊、和变暗。所以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变暗。遮光器上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遮光器上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⑦遮光器上的光圈和⑨反光镜。(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甲和长物镜丙。故A正确。
【分析】观图可知:①目镜,②镜筒,③转换器,⑤物镜,⑤载物台,⑥通光孔,⑦遮光器,⑧压片夹,⑨粗准焦螺旋,⑩反光镜, 细准焦螺旋, 镜臂, 镜柱。
3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物实验中,除了显微镜外,还经常用到其他一些试验器具,如图所示,写出这些实验器具的名称.
A. ;B. ;C. ;D. ;E. .
(2)图中可用来盛放少量实验试剂的是 (填序号),D可用来盛放 和 ,进行细胞或组织培养.
【答案】(1)酒精灯;放大镜;烧杯;培养皿;滴瓶
(2)E;培养液;培养基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工具
【解析】【解答】解:(1)图中A酒精灯;B放大镜;C烧杯;D培养皿;E滴瓶.酒精灯,用来给物体加热常用的工具;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放大镜,当用肉眼不能辨认时,可以用来放大观察的常用工具.(2)E滴瓶可用来盛放少量实验试剂,D培养皿是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可用来盛放培养液和培养基,进行细胞或组织培养.
故答案为:(1)酒精灯;放大镜;烧杯;培养皿;滴瓶;(2)E;培养液;培养基
【分析】生物实验时经常用到一些仪器,如酒精灯、放大镜、烧杯等,识图作答.
39.(2021八上·利通期末)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饲养蚯蚓时发现,蚯蚓在不同物体的表面运动速度有快有慢。为此,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探究实验。
材料用具:活蚯蚓,粗糙的玻璃和光滑的玻璃,笔和纸等。
( 1 )提出探究的问题: ?
( 2 )作出假设:蚯蚓在粗糙玻璃板上爬的快。
( 3 )设计方案:①取两条同样的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玻璃和光滑玻璃板上②测量在相同的时间内,蚯蚓在粗糙玻璃和光滑玻璃板上爬行的距离③完成后互换蚯蚓重复观察三次,将小组同学的记录汇总分析。
( 4 )得出的结论: 。
( 5 )在实验过程中,用沾水的棉棒轻轻擦拭蚯蚓的体表,其目的是 。实验结束后要将蚯蚓放回大自然,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或蚯蚓在粗糙的玻璃表面爬的快吗?);蚯蚓在粗糙玻璃板上爬的快;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维持正常呼吸;蚯蚓土壤中生活,疏松土壤;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蚯蚓是有益的动物要保护等(任写一点即可得分)
【知识点】观察蚯蚓
【解析】【解答】(1)探究实验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根据题意提出探究的问题是: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或蚯蚓在粗糙的玻璃表面爬的快吗?)
(4)得出的结论是蚯蚓在粗糙玻璃板上爬的快,而在光滑玻璃上爬行较慢。
(5)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沾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身体,其目的是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的呼吸。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是有益动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做完实验后,要将蚯蚓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蚯蚓的身体呈圆柱形,身体由许多基本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因此,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靠近前端有一个较大且滑的体节称为环带。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体表有黏液,腹部有刚毛,与运动有关。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