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语文S版6.26《理想的风筝》教学课件3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下语文S版6.26《理想的风筝》教学课件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18 20: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理想的风筝
作者:苏叔阳
苏叔阳,笔名舒杨、叔阳、余平夫。河北保定人。50年以写诗歌开始自己的业余创作,至70年代末以剧作引起文坛注意。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任马列主义理论教师多年。他的剧作《丹心谱》于1978年春在北京舞台公演,受到好评,并获得建国30年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
连翘(迎春花)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春天柳枝染绿,连翘花开,风筝竞翔的美景。
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是回忆的内容,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记叙了刘老师的外貌、性格、工作特点和生活片断。表现了刘老师是一个年过半百、身有残疾,但对工作和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人;是一个忠厚、乐观,热爱教育事业,并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好老师。
段落结构
第二部分课文,按不同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自然段)主要写刘老师教历史课,是个残疾人,受到同学们的尊敬。
第二层(第5自然段)写刘老师的课讲得极好,对“我”的影响极大。
第三层(第6自然段)形象地描绘了刘老师在课堂上听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的情景。
第四层(第7~10自然段)写刘老师课后放风筝的情景。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是作者感受最深的内容,它展示了刘老师的生活与性格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也是直接点题的部分。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抒发了“我”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触景生情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他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
承上启下,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故事。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这句话在时间上与第一部分在时间上首尾呼应,同时又深化了回忆的内容:“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刘老师的风筝升华为“理想的风筝”,这不仅照应了课题,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刘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深。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思考:刘老师放飞的是什么样的“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人称由“他”变为“您”,显得感情更加亲切、自然,对老师思念的情感更加浓重。
课文题目的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布置作业
1.阅读其它描写老师的作品,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2.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