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2.史料实证,补充各种材料,准确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创设历史时空,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飞跃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成就的取得,改革开放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胜利。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
3.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过程,同时注意将这一过程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程联系起来,理清二者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外交全方位布局,形成面向未来、放眼全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贡献中国方案。
“复兴号”与“和谐号”
【新课讲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请同学们通过教材回答。
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归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材料一 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材料二 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材料三 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材料四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
生:(1)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师】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想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我们上一节课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生:联系所学,回顾归纳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邓小平理论的作用和地位。
生: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师】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归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背景。
材料一 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事,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2000年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
生:(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师】通过教材回答“三个代表”的地位。
生: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师】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请同学们通过材料分析科学发展观创立的背景。
材料一 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
材料二 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持续发展。我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师】(1)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
(2)从国际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各国发展实践、发展理念转变。
【师】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如何?
生: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师】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大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把党的宏伟目标、国家的发展前景、民族的复兴伟业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会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师】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师】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完成下面表格。
2.过程
理论名称 时间 主要贡献 地位确立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中共十九大 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师】通过“历史纵横”深入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所有政治力量、政治运动、政治组织都无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迎来了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师】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师】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
【师】通过表格总结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图出表现。
类别 突出表现
交通建设 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2.9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
港口建设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高新科技 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完全使用国产芯片,曾多次夺得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的跨海大桥。
【师】阅读“历史纵横”学习习近平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指示的内容。
2017年9月,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不断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人民信心、振奋人民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新时期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文明的成就有哪些?
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4.文化教育事业
(1)教育事业: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经费连年保持在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文化事业: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师】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通过教材总结归纳国防和军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5.国防和军队建设
(1)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2)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9月25日,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中国海军;2019年12月17日,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
(3)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南海检阅海上编队
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海海域检阅海军部队。选取这幅图,一是突出了“南海”,应和了正文中提到的“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二是突出了“海上部队”。“海上部队”不仅仅指海军,还包括其他与海上作战相关的部队,如近海防御、综合保障等部队。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时期外交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师】通过教材总结概括外交活动及成就。
2.外交活动及成就
类别 宗旨(原则) 活动(成就)
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1)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2)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3)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4)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以联合国为中心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1)推动《巴黎协定》生效(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师】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惠普、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新型国际关系即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新兴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
【师】通过材料体会“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的内涵。
在国家间伦理道德层面上,“亲”,就是指我们与很亲近,感情好。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说明亲的重要性“诚”,就是指对周边国家是真心的,实在的。“惠”,中文词义指给予好处;美国外交历史上的“惠”最早出现在1778年美法贸易条约中,有保障获取相应好处的含义;在主权平等的现代外交关系语境中,“惠”是利益的相互给予。“容”是指我们能容纳周边国家,能以大度容人的态度与周边国家相处。
在世界格局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亲、诚、惠、容”外交理念阐述这了中国外交的核心信仰,传递了中国声音。“亲、诚、患、客”的外交理念,既无当“领导者”的霸权野心,也无遏制他国的特别目的,而是将周边国家当作邻居,以诚相待,相互受益。
【师】通过“历史纵横”深入了解“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名称为 the belt and road,名称缩写为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这是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第三次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该年会也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中国举办的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师】国家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影响有哪些?
3.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不断增强中国外交软实力,努力争取在未来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动、有利的地位,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师】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课后总结
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实践中,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后分别经过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先后创立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扩大,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板书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邓小平理论
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基础设施走在世界前列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要成绩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原因:综合国力、和平发展理念、新型国际关系
表现:大国关系框架、周边国家关系、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推动者、中国方案(共44张PPT)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2.史料实证,补充各种材料,准确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创设历史时空,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飞跃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成就的取得,改革开放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胜利。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
3.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过程,同时注意将这一过程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程联系起来,理清二者的内在联系。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目录
CONTENTS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02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0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外交全方位布局,形成面向未来、放眼全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贡献中国方案。
“复兴号”与“和谐号”
1.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一 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材料二 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材料三 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材料四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历史依据
现实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背景
材料一 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事,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2000年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分析科学发展观创立的背景
材料一 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
材料二 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持续发展。我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1)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
(2)从国际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各国发展实践、发展理念转变。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大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把党的宏伟目标、国家的发展前景、民族的复兴伟业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会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理论名称 时间 主要贡献 地位确立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中共十九大 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历史纵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所有政治力量、政治运动、政治组织都无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迎来了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1.经济总量: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类别 突出表现
交通建设 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2.9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
港口建设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高新科技 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完全使用国产芯片,曾多次夺得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的跨海大桥。
2017年9月,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不断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人民信心、振奋人民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纵横
3.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4.文化教育事业
(1)教育事业: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经费连年保持在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文化事业: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5.国防和军队建设
(1)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2)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9月25日,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中国海军;2019年12月17日,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
(3)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南海检阅海上编队
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海海域检阅海军部队。选取这幅图,一是突出了“南海”,应和了正文中提到的“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二是突出了“海上部队”。“海上部队”不仅仅指海军,还包括其他与海上作战相关的部队,如近海防御、综合保障等部队。
1.新时期外交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外交活动及成就
类别 宗旨(原则) 活动(成就)
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1)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2)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3)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4)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以联合国为中心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1)推动《巴黎协定》生效(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惠普、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新型国际关系即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新兴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
通过材料体会“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的内涵。
在国家间伦理道德层面上,“亲”,就是指我们与很亲近,感情好。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说明亲的重要性“诚”,就是指对周边国家是真心的,实在的。“惠”,中文词义指给予好处;美国外交历史上的“惠”最早出现在1778年美法贸易条约中,有保障获取相应好处的含义;在主权平等的现代外交关系语境中,“惠”是利益的相互给予。“容”是指我们能容纳周边国家,能以大度容人的态度与周边国家相处。
在世界格局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亲、诚、惠、容”外交理念阐述这了中国外交的核心信仰,传递了中国声音。“亲、诚、患、客”的外交理念,既无当“领导者”的霸权野心,也无遏制他国的特别目的,而是将周边国家当作邻居,以诚相待,相互受益。
通过材料体会“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的内涵。
“真”:真朋友最可贵,中非传统友谊弥足珍贵,值得倍加珍惜。
“实”: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倡导者,更是积极实践者,中国致力于把自身发展同非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非洲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机遇同非洲发展机遇紧密融合起来,真诚希望非洲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非洲人民日子过得更好一些。“亲”: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获得心与心的共鸣。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发展更多面向人民。“诚”:中国坦诚面对中非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本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加以妥善解决,使非洲国家从合作中更多受益。
通过“历史纵横”深入了解“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名称为 the belt and road,名称缩写为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这是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第三次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该年会也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中国举办的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3.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不断增强中国外交软实力,努力争取在未来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动、有利的地位,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2.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对15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近 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促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B.吸收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C.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D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 )
A.国际形势不断缓和的结果
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
D.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结果
D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判断( )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指明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C.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D.与中共八大的矛盾判断保持高度一致
A
5.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D
6.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这说明( )
A.文化开支过大影响经济发展
B.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文化事业
C.国人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
D.我国文化事业费增速赶超世界
C
7.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定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句话揭示了( )
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源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必要性
C.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发展经济的手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所在
D
8.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到1992年,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第三大突破,是中共十七大以来,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其中,第二大突破主要是借助了( )
A.外国资金技术与管理
B.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力
C.世界多极化趋势之力
D.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B
9.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A
10.近年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B
11.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众多国际国内场合阐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为世界形势向好发展增加砝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①是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可供选择的理性方案
②是解决世界难题的一剂“良药”
③符合当前世界发展趋势
④有利于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C
谢谢观看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学 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2.史料实证,补充各种材料,准确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创设历史时空,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飞跃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成就的取得,改革开放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胜利。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
3.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过程,同时注意将这一过程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程联系起来,理清二者的内在联系。
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探学新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过程
理论名称 时间 主要贡献 地位确立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中共十九大 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经济总量: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基础设施建设
类别 突出表现
交通建设 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2.9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
港口建设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高新科技 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教育事业
(1)教育事业: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经费连年保持在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文化事业: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5.国防和军队建设
(1)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2)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9月25日,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中国海军;2019年12月17日,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
(3)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新时期外交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2.外交活动及成就
类别 宗旨(原则) 活动(成就)
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1)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2)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3)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4)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以联合国为中心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1)推动《巴黎协定》生效(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3.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不断增强中国外交软实力,努力争取在未来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动、有利的地位,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深化探究
现代中国外交的四次调整
1.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本、美国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
4.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体现为“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堂训练
1.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对15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近 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促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B.吸收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C.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 )
A.国际形势不断缓和的结果 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 D.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结果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判断( )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指明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C.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D.与中共八大的矛盾判断保持高度一致
5.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6.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这说明( )
A.文化开支过大影响经济发展 B.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文化事业
C.国人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 D.我国文化事业费增速赶超世界
7.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定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句话揭示了( )
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源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必要性
C.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发展经济的手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所在
8.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到1992年,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第三大突破,是中共十七大以来,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其中,第二大突破主要是借助了( )
A.外国资金技术与管理 B.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力
C.世界多极化趋势之力 D.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9.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10.近年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11.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众多国际国内场合阐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为世界形势向好发展增加砝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①是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可供选择的理性方案
②是解决世界难题的一剂“良药”
③符合当前世界发展趋势
④有利于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而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相符,故C项正确;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结果,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的是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故A项正确;选项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选项C与材料不符,排除;中共八大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5.答案:D
6.答案:C
解析: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说明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消费增加,国人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故选C项。
7.答案:D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可知,这一时期处于1992年之后2007年之前,此时经济全球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因此中国“借力发展”主要是指借助经济全球化浪潮快速发展,故B项正确。1980年我国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积极与美国、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等国家和国际集团构建友好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一直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C项错误。D项与“新型大国关系”“文明伙伴关系”等不符,排除。
10.答案:B
11.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