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一生物试题
(满分 100 分 时间 60 分钟)
说明:
1. 答题前先将本人信息填涂在答题卡相应栏目的指定位置。
2. 答题时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的指定位置。
3.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 I 卷 客观题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个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
1.2019 年 12 月, 在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简称 NCP)的致病病毒为
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判断该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A. 能使人患病 B. 个体微小 C. 能进行繁殖 D. 能进行运动
2.“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汗液有咸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以下哪一特征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 具有生长和繁殖现象
3. 下列俗语与其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匹配的是
序号 俗语 生物学知识
A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具有遗传的现象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C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 朵朵葵花向太阳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喜食荔枝的李明通过调查,发现烟台市内
竟无一棵荔枝树。影响其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土壤
5. 国家实施“三胎”政策后,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三胎的看法,采用的生物学
方法是
A. 调查法 B. 实验法 C. 资料分析法 D. 观察法
6.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7. 2021 年 10 月 16 日 00 时 23 分,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的成功说明了
A. 人类活动可达大气圈以外 B. 人类活动只能在大气圈以内
C. 人类活动只能在岩石圈以内 D. 人类活动只能在水中
初一生物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8.“一山难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物学观点可以理解为
A. 虎性情孤独,不群居
B. 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
C. 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D. 虎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少
9.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小美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 2个大小
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将一定量湿润的肥沃土壤均分为 2份,在甲瓶
中放入 1份,将另一份烘干冷却后放入乙瓶。然后在两个瓶中同时放入 6条大小及生
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将 2个装置均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蚯
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的是
A. 甲 B. 乙 C. 均明显减弱 D. 不确定
10. 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图曲线能正确表示
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11. 下列诗句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理解不正确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隐含着一条食物链:稻→蛙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豆苗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 福山区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的特点是
A. 人类是消费者的主体 B. 绿色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
C.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小 D.自动调节能力较弱,易发生环境问题
13. 右图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对
于图中食物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⑤→①→②→③
D. ④→③→②→①
14. 在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以下
A. 150 米以内的水层中 B. 100 米以内的水层中
C. 150 米以外的水层中 D. 100 米以外的水层中
初一生物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15.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草原上的羊群 B. 一个湖泊 C. 一片森林 D. 一块草地
16. 关于生物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 生物圈只包括大气圈、水圈
C. 生物圈的厚度约为 20 千米 D. 岩石圈是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7.生物圈中哪些生物能把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A. 只有植物 B. 只有动物 C. 只有细菌和真菌 D. 所有生物
18. 如果让你调查一块面积很大的草坪中某种草的密度(单位面积内的株数),你认
为最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是
A. 一棵一棵地数出总的数量,再计算密度
B. 根据自己的经验大概估计一下
C. 随机选取一个样本地块,计算密度
D. 在不同地点选取若干个样本地块计算密度,然后取平均值
19.如图表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该食物链的表示方式为⑤→④→③→②→①
B. 若③的数量大量增加,则④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
C. 若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
是⑤
D. 该淡水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共同
组成的
20. 当我们对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分布状况做调查时,
调查的基本程序正确的是
A.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调查方案—实施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B.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实施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C.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实施调查—修改调查方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D.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调查方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实施调查
21. 王利的调查小组调查到如图生物:
他们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把①⑤归为
一类,把②④⑥归为一类,把③归为一
类。归类的依据是
A. 生物的用途
B. 生物的生活环境
C.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D. 其他方法
初一生物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22. 对于生活在田野中的一株蒲公英来说,影响其生活的生态因素有
A. 田野里的动物、其他种类的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B. 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水等
C. A 和 B 的总和
D. A 和 B 的总和再加上这片田野里的其他蒲公英
23.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
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 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藻→植食性小鱼→细菌
C. 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植食性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D. 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24.在探究活动中,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A.更改实验结果 B.重新实验 C.马上否定假设 D.放弃实验
25. 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初一生物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第 II卷 主观题 (非选择题)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时只收答题卡)
二.简答题(本大题包括 6 个小题,共 50 分)
26.(8 分)小明的校园有许多花草树木,他发现:有时候树叶上有很多毛毛虫,
有些毛毛虫往往给鸟类吃了;有时候从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钻出一两条蚯蚓,
特别是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引来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校园西南角原
来种了很多小树苗,一段时间后,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
(1)影响校园里树木生长的生态因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2)蚯蚓生活在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
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_;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疏松,土壤肥力提高,
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_。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这说明了生
物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毛虫吃树叶,鸟类吃毛毛虫”,这反应了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特征。
(4)一段时间后,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描述了植物间的_______关系,
鸟类和小毛毛虫之间存在_________关系。
27.(8 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环境、动植物组成
和作用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 A~F 分别表
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的 B属于_____________。此食物网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有
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比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
统是_____________,能起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__________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动物大都具有
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该生态系统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为保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处于____________平衡之中。
由于长时间干旱,假设该生态系统中的 A大部分枯死,则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的生存最先受到影响。
28.(8 分) 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属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是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
桑养蚕、蚕丝织绸,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从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鱼塘
初一生物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生态系统。
(1)塘泥肥桑,是因为塘泥中含有桑树
生活所必需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对塘泥
的形成发挥作用的是
等微生物,它们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
成分。
(2)流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从
开始的,其流动的
特点是 。
(3)该生态系统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使能量较多的流向蚕和鱼,
生物和环境之间 ,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在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
衰退。这说明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属于 ,
而且其 能力较弱,其原因是 。
29.(8 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下图表示兴趣小组的
同学在调查某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和某条食物链中各营
养级能量比较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有 。图
(一)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 。
(2)如果图(二)表示“禾谷类→吃草籽鸟→鹰”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所含能量,
则图中的丙对应的生物是 。
(3)由于工厂废物的排放,导致该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镉污染,图(一)中体内
镉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这说明 。
(4)禾谷类植物遭受了蚜虫的危害,农业部门提出两种方案进行防治:第一种方案
是喷洒高效农药;第二种方案是放养蚜虫天敌--七星瓢虫。你认为哪种方案更有利于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说出你的理由: 。
30.(9 分)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
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下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
初一生物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吸收二氧化
碳和水转化为______________,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正常情况下,当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图中食物链进行流动时,甲、乙、丙
三类动物中得到碳最少的是_____。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
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的作用。
(3)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还可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发酵作用将遗体和排泄物
分解转化成沼气。从能量角度看,它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____,从而大大提高了
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生物圈中________
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实现的,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
种成分联系形成了___________。
31.(9 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请分
析回答: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 6个基本步骤:提出问题、________、制订计划、_______、
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2)如果他们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在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选择上图
哪一个实验装置?______。该装置控制的变量是______。
(3)若将 20 只鼠妇放入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五组实验,都经过 10 分
钟后,及时统计记录鼠妇数量。如果在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 1只、2只、0只、1
初一生物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只、0只,那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 1只鼠妇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请分析原因: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统计并计算全组的平均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他们选择丁装置设计对照实验,那么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无论探
究哪种因素对鼠妇的影响,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两个
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一生物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一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A B A B A D B D A C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A B D D C A B D B B D
B
二.非选择题(每空 1分,共 50 分)
26.(8 分)
(1)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2) 适应环境 影响环境 对外
界刺激作出反应 (3) 生活需要营养 (4) 竞争 捕食
27.(8 分)
(1)消费者 C、D (2) 沼泽 净化水源、蓄洪抗旱
(3)草原 适当放牧(合理即可) (4)动态 B
28.(8 分)
(1)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2)桑叶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
动,逐级递减 (3)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4)人工生态系统 自动调节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
29.(8 分)
(1)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3 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2)禾谷类 (3)鹰 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4)第二种方案 喷洒农药杀死蚜虫和蚜虫的天敌,使生物种类减少,破坏
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或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
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越稳定)
30.(9分)
(1)(绿色)植物 有机物和氧气 (2)甲 分解者
(3)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多级利用 二氧化碳
(4)食物链和食物网 统一的整体
31.(9 分)
(1)作出假设 实施计划 (2)甲 光 (3)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4)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水分 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