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单 声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听音识物,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新课引入
观看视频,猜想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新课引入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
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1 把橡皮筋张紧到一定程度,用手拨动:
①你听到声音了吗? _________
②橡皮筋在做什么运动? _______
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 _________________
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______
橡皮筋振动引起的
振动
不能
听到了
探究新知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2 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其发声,然后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停止振动时,观察还能否听到声音?
探究新知
一、声音的产生
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声,但是看不出音叉在振动。
实验3
音叉的振动比较微小,肉眼不易直接观察,可以用转换法显示音叉的振动:
(2)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怎样?
被反复弹开
(1)将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接触乒乓球,进行观察。
现象:看到乒乓球————————,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现象: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飞溅,说明音叉在振动。
探究新知
一、声音的产生
说话时 在振动
风吹树叶哗哗响, 在振动
敲鼓时 在振动
声带
鼓面
树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探究新知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
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找一找下列情景中声源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探究新知
二、声音的传播
问题: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演示实验
(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
真空罩中的闹钟
探究新知
二、声音的传播
(1)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声音有何变化?
听到的闹铃声越来越小
(3)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有何变化?
听到的闹铃声变大了。
(2)假如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能否听到声音?
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如果能把罩内抽成真空,那么我们就听不到铃声了,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讨论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新知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你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来交流的吗?
月球上没有空气,哪怕离得再近,宇航员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无线电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探究新知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以鼓声为例:当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鼓左侧的空气,使其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疏,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问题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叫做声波。
水波
类 似
探究新知
二、声音的传播
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思考1: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说说看?
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探究新知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2:声音又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听远处驶来的列车声
“土电话” 传声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探究新知
二、声音的传播
2.声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
1.声是靠介质传播的。
3.真空不能传声。
声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探究新知
二、声音的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后,又怎样让大脑感知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脑
探究新知
三、声速
1. 意义: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
2.定义: 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小资料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探究新知
(1)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一般情况下: v固 > v液 > v气。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发现了什么特点?
想想议议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到以下结论:
(2)相同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15 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记住)
(4)影响声速的因素
①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速与温度有关系。
三、声速
探究新知
3.回声:
(1)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距发声体至少17m:
三、声速
探究新知
(3)回声的应用:
①加强原声: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②回声测距:
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出发到再次回到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即: .
三、声速
探究新知
声波到达人耳后,又怎样让大脑感知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脑
探究新知
骨传导
(1)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2)体验骨传导: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探究新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条件
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传播
介质
声速:空气中15℃的声速为340m/s
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测距
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课堂小结
1.(2020 江西省)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 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
振动
空气
课堂练习
2.(2020乐山市)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____ 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510
水(或液体)
课堂练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说话发声是靠空气振动产生的
B.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说明液体也
能传声
C.固体传声一般比气体慢
D.能区分自己讲话的回音和原声,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34m
B
课堂练习
4.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以上说法都不对
D
课堂练习
5.《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C
课堂练习
6.蛟龙号在探测海深,下潜的速度20m/s,某时刻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4s时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求此时距离海底距离。
解:
s1
s2
s1=v蛟龙t=20m/s×4s=80m
s=s1+s2=3040m
课堂练习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