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九课 改革开放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下:第九课 改革开放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19 10:0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9课 改革开放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武台中学 刘玉璞
说课目录
虽然本节课教材内容不多,但是对于历史学习来讲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在本单元和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全部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70%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就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②.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③思维拓展环节,通过设计“跟帖”对现今改革开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各抒己见,不回避现实敏感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全面认识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做用相结合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及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确定原因:因为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确定原因:因为八年级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学习,这些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理论性也很强。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查阅材料或者走访长辈,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情况;
2、收集有关的图片,如小岗村图片,深圳图片等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 教法:“史时相融,互动体验”式教学(泛称为“分层.互动.体验”三段五步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贯彻“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浏览课本,目标定向→自主合作,互动交流→归纳总结,反思升华→达标检测,拓展体验”五个环节。
七、学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记忆法、运用地图记忆法等。具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说课目录
虽然本节课教材内容不多,但是对于历史学习来讲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步骤。教师结合生活现实,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本课讲述主题,让他们带着疑问去了解改革开放,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就本课而言,可以展示粮票、布票等图片,提出问题;也可以课前播放家喻户晓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作为导入切口,诸如此类,由此引出本课的标题。
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上课伊始,就歌曲给学生设定与本科相关的问题:
1. 这首歌歌颂了哪位伟人的丰功伟绩?
2. 歌词反映了自1979年以来中国实行的什么政策?
3. 这项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的?
由此引出本课的标题。
导入方式1:
(一)导入:
问:上面的三张图片是建国初期我国使用的粮票、布票,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票证呢?什么时候取消了使用票证呢?为什么会取消呢?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用实物展示效果更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疑问去了解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方式2:
(二) 浏览课本,目标定向
  这是教学的导向环节,也是新知探索的第一步。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快速找出本节课他们认为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标注到课本上,这实际上是学生个体初步拟定自身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点的初步预习认知;之后,教师展示本课学习重点,并且依据知识探究及理解的难易程度,按照有易到难的顺序,将本课知识划分为A、B、C三级,确定分层目标。
《改革开放》这一课,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我们拟定为以下三级目标:
A级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B级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C级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原因及其作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的轮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其中,A级目标属于最低级的浅显目标,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B级目标稍微有点难度,要求学习程度处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自主完成,C级目标难度稍大,要求成绩优秀的学生合作完成。
分层目标出示,要求学生及时解读目标,并且依据自身实际及时定位自己的目标范围,以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突破口,从而初步达成自己选定的目标,获得目标完成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以便吸引据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最终达到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互动交流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决定课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最关键一环。
本环节采用分区、分步骤教学,首先以学生个体确定的学习目标为知识基础,以学生个体自主选择的等级目标为引领,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生生互动探究、师生互动探究三个步骤,使定向目标得到逐级、逐步地融合,这种渐进式过程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步推进,最终达到课本内容彻查彻学、殊途同归、目标统一的终极目的。 
(三)自主合作,互动交流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决定课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最关键一环。
本环节采用分区、分步骤教学,首先以学生个体确定的学习目标为知识基础,以学生个体自主选择的等级目标为引领,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生生互动探究、师生互动探究三个步骤,使定向目标得到逐级、逐步地融合,这种渐进式过程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步推进,最终达到课本内容彻查彻学、殊途同归、目标统一的终极目的。 
 
第一步,方法指导,自主探究,发现疑难
首先,教师针对各个小组的学习目标,提出合理化的学习方法建议和要求;其次,学生以自主定向目标为引领,以问题答问的形式,逐步落实问题答案,也就是逐步落实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同时,找出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作为本人拟定提交的集体解决的重点问题。 
 
第二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疑难”,就是要求小组之间先就就上一步骤中各组存在的疑难问题提交集体进行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较难的问题小组讨论仍不可解决的,然后,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情感激励,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学生自己实在解决不了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情景,或者补充适当的材料,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概括,最终得出结论,切忌简单告知答案了事。
 
第三步,预设问题,创设情境,完善目标
“预设问题,创设情境,完善目标”,这是指导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史时相融,创设情境,有效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或者练习题,要求问题或者习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要尽量联系生活现实,灵活多样,富有新意。
比如本课,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提交的共性问题(即普遍感到疑难的问题),特别预设以下几组问题:
预设问题,创设情境,完善目标(1)

小岗村旧照
小岗村新照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问题:
1、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相互讨论,总结答案,教师总结)
2、为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大大发展了?
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
(在讲解第一道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此之前的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简单的做对比,培养学生对比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组织学生分析其优越性,完成第二道题,初步理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预设问题,创设情境,完善目标(2)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参考材料,组织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推举“小老师”介绍我们周围的国有企业改革之前的管理体制及发展状况,第二组推举“小老师”介绍现在在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如海尔集团)的管理体制及发展状况,教师做以适当的补充。(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设置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及作用有些初步的了解,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海尔公司美国总部
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什么事情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了?
(学生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课本回答上面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作为重点理解,学生了解即可。)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 “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播放董文华演唱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使学生对对外开放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完成基础知识目标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
预设问题,创设情境,完善目标(3)
温州
大连
秦皇岛
天津
烟台
青岛
连云港
南通
宁波
上海
福州
广州
湛江
北海
汕头
珠海
深圳
厦门
预设问题,创设情境,完善目标(4)
深圳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开发区
根据图片学生自己总结: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作用和影响又是什么?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发展又说明了什么?
(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根据材料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的正确性有个深入的理解。)
预设问题,创设情境,完善目标(4)
(四)归纳总结,反思升华
   1、课堂小结,系统整合
(要求学生把每组变化的原因找出来)


小岗村旧照
小岗村新照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海尔公司美国总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深圳旧照
深圳新照
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通过此环节,强化本节课重点知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列出本课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自己总结整理知识的能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
城市: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小结
对外开放
对内改 革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2、时事相融,升华认识
材料: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深圳市的一位人大代表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征集提案的博文:“中央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深圳经济特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深圳不但成为国内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形象,新中国的形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形象,人们都爱拿深圳加以介绍。但不可回避的是,深圳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房价疯涨,贫富分化急剧拉大,官倒腐败横行等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负面问题。”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问题:请你以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网民的身份,就以上问题跟帖,以帮助该代表完善提案。特别注意跟帖过程中要遵守国家法律及互联网政策。
(通过设计“跟帖”对现今改革开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各抒己见,不回避现实敏感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全面认识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做用相结合的能力。)
知识
巩固
达标
检测
学研
反思
(五)达标检测,拓展体验
 本环节主要是“三维目标”达成度的评估环节。  第一步,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教师依据目标,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学研反思,补偿提高
这是查缺补漏,分层教学,后进生转化的重要环节。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 )小岗村农民。
A、安徽肥西    B、安徽凤阳 
C、河北沧州    D、贵州关岭
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3、 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 )
A、1978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0年
B
B
B
知识巩固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3)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
史料分析
这是查缺补漏,分层教学,后进生转化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尽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
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
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
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
4、本节课,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如何,今后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学习历史课?  
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
  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以上环节进行完毕,最后,在《走进新时代》的歌声旋律中结束本课。
第二步,学研反思,补偿提高
结语
本节课我们采用我校历史组构建的“史时相融,互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又叫“分层.互动.体验”三段五步式教学模式),通过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科与学科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出发,创建生活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手段,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充分表现,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达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的效果,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