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手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教学重点
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
l诵读法。
2.探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字词,了解作品相关背景。
2.理清全诗结构,体会其中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l_字词书写及字音。
荆棘火钵忸怩叱骂
2.解释词语。
典押、瓦菲、忸怩
(详见本课“资料库”中的“补充注音、释义”)
二、导入新课
l_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于是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作者简介。
(见本课“资料库”中的“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
3.写作背景。
(见本课“资料库”中的“背景链接”)
三、朗读,准确把握情感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 有什么感受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爱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几岁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袒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这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上E的事物,来自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10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11~13节):表明这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六、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眷恋与控诉。
第三部分:讴歌与赞美。
七、学习第一部分
l_指名朗诵。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发表看法。
(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3.从这两节诗中可以看出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学生谈谈。
连名字姓氏都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做名字,大堰河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靠养活地主儿子来养活自己和家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4.诗中称呼大堰河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应该怎么理解
(用“她”是客观的交代,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总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人学习课文,体会诗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层次,体会了其中的感情,并学习了全诗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余部分,并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
二、学习第二部分
1.第3节有几个镜头 这些镜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 为什么作者说“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
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
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儿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3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2.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在诗人小时候,她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哪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 哪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
(第4节,第7节)
3.艾青因为出生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五年。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4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4节。(朗读)
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 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摸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排比句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晕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
这一节读的时候要读得慢,读得重,读得深沉。
4.第7节,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lT生活时,为什么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 大堰河为什么笑 这表现了她什么品格
(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义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人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一~她对生活的要求就是那么低!) ’
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做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5.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诗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采取了多种方法,如果说第4节通过大堰河的乳母生涯,浓墨重彩、反复铺陈、正面抒发大堰河的爱的话,那么第5节是用什么方法
第6节呢
第5节是淡笔点染,侧面烘托。用设问句“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间接地表现出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第6节跟第4节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第4节说在大堰河家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得到的是深挚的爱。第6节说虽然物质条件很优裕,但精神上极其痛苦。在大堰河家中,在将近五年的寄养中,“我”得到了乳母超越生母的爱,感受了亲人般的温暖,离开了乳母,便离开了母爱,这在幼小的孩子来说,是最痛苦的事。尽管新家中挂着“天伦叙乐”的匾,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天伦叙乐的权利通过对比,反衬出大堰河家中虽然贫穷却充满欢乐与爱。
6.第8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向她的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致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关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是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的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一种执著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是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给予,不停地劳作,毫无保留地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 (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了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是什么造成了大堰河的悲剧 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齐读第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2.最后两节,作者从对往事的回忆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与开头相呼应。诗人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饱蘸激情,盛赞大堰河的灵魂乃至她的手、唇、脸颊、乳汁,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情高潮。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如“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第12节,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 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得更自由,表达得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四、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1.这首诗是抒情诗,但是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
如第4、7、8、¨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1)妙用对比。
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2)大量反复。
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3)多次排比。
内容凝练,形式整齐,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1、2、5、11、13节之外,均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排比的手法和句式相关。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四题。
板书设计
一(第l、2节):怀念、痛悼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第3~lo节):眷恋、控诉
三(第11~13节):讴歌、赞美’
教案点评
本教案内容翔实,在第一课时里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在把握的基础之上理清了诗歌的层次结构,通过反复的诵读了解诗人与大堰河之间的母子之情,‘r解大堰河的身世及性格特点。在第二课时里,教案深入到诗歌中去,让学生在与诗歌的紧密接触中,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品析诗歌的语言及表现手法,感受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其所表现的深广的社会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