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选择题
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一份宣言提出,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D.主张国共合作进行北伐
2.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与之相关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B.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4.“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华东
B.华南
C.东北
D.西南
5.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是为了
A.反击八国联军
B.推翻君主专制
C.打到北洋军阀
D.抗击日本侵略者
6.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决定了“和平统一与停止内战”的方针,对外第一次提出了“抗战”的方针。此后,国共两党开始进行谈判,就共产党的地位、苏区政府的存在、红军的改编等达成协议。这有利于 ( )
A.创造全民族抗战有利条件
B.结束国共两党军事对峙局面
C.消除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
D.阻止日本继续扩大全面侵华战争
7.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其主要原因是( )
A.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B.阶级利益取得一致
C.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8. 下图中新四军、八路军的臂章被使用于( )
A.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期间
B.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
C.局部抗战期间
D.全面抗战期间
9.1938年,在日本侵略者操控下设立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强化物资管制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转嫁战争负担
10. 2007年,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我们在研究此诗反映的这一事件时,最有力的史料应该是( )
A.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描写
C.“噩梦”制造者的回忆
D.现场遗迹和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11.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村粲的叙述意在( )
A.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B.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
C.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
D.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
12.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后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 )
A.增强了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B.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3.1933年,蒋光鼐、蔡廷锴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抗战
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
D.国共两党由互相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
14. 张学良说:“当是时也,共产党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高唱入云,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动摇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深入少壮者之心。”这表明张学良( )
A.决定改旗易帜B.决心实行“兵谏”
C.与东北抗联合作D.放弃与日本妥协
15.“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表明( )
A.卢沟桥事变具有偶发性
B.卢沟桥作为事变地点具有深刻背景
C.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D.日本国内形势迫使其发动侵华战争
二、材料题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在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地奋斗下去,……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的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地区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㈡取消一切为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阐述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的不同。
17.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1930)的国民党政府不但平时不做对日作战准备,而且连年进行军阀混战……石友三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联合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于七月间通电反张,进犯平津,张学良不但没有将东北军调回关外以作防备,反而把尽可能抽调的部队,抽调入关,参加讨伐石友三的战事。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三、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起来,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中共党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客观条件。结合所学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内容——摘自于中共哪一宣言?该宣言发表有何意义,中共在抗战斗争实践中是如何落实宣言内容的?
答案
A
D
D
C
D
A
C
D
D
D
A
C
B
B
B
16.(1)观点: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进行持久战;认识到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2)不同: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
【详解】
(1)观点:据材料“……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的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可知,毛泽东强调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且要坚持持久战;据材料“……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可知,认识到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不同:据材料“取消一切为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取消一切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革命政策;据材料“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可知,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据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可知,苏维埃政府改制,实行民权政治;据材料“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可知,红军改编,隶属国民政府统辖。
17.(1)客观条件:国民政府准备不足、军阀混战、东北边防空虚,甚至勾结日本。影响: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也可以给分)。
(2)宣言:1937.9《国共合作宣言》。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实现。落实:1937.9陕甘宁边区的成立;改编红军,将西北工农红军改编了八路军,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详解】
(1)客观条件:根据材料一“国民党政府不但平时不做对日作战准备,而且连年进行军阀混战……石友三勾结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将东北军调回关外以作防备,反而把尽可能抽调的部队,抽调入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局、政治形势和军事准备等方面归纳。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和中国人民抗战的开始。
(2)宣言:根据材料二中共宣布愿为“三民主义”的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摘自于1937年9月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落实: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共在政治、军事上的主动让步到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开辟敌后根据地等,说明其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所做的努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思考问题:“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这是1927年东方会议的“阴谋”,日本阴谋是否得逞,中国军民又该如何应对?
日本东方会议会场
问题引入
日本大陆政策
1.背景
材料一:一九二七年四月,田中义一任日本内阁首相,他在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中国现代史稿》上册第386页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一、局部抗战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日本侵华的有利时机
(1)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九一八事变
(1)发生: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
军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
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
日本在东北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2)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以东北人民革命军为代表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932年1月28目,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浴血抗战。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
署了一系列协定,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总称“华北事变”。激起北平学生大规模游
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
高潮令。
4.西安事变
(1)概况: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的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逼蒋抗日,中共中央同国民政府代表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2)意义: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七八通电: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出了抗战宣言: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庐山谈话:
①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在庐山谈话,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
②7月17日的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1937年7月20日,申报刊出庐山讲话全文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1937年7月17日)
1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标志正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军队改编:红军主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变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5)实现合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洛川会议旧址
◎八路军、新四军臂章
1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
项目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 同 点 历史背景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日本全面侵华,妄图灭亡中国。
群众范围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组织形式 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国民党,有统一的纲领新三民主义。 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政治纲领。
合作范围 没有政权和军队的合作。 有政权和军队的合作。
影 响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最终失败。 是团结抗战的政治保证,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
相同点 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都是中共倡导并促成的;受国际因素影响。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材料一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材料三 ……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在袋子上系了两颗手榴弹,随后将袋子扔进了池塘。火渐渐地灭掉了,袋子向下沉着,水的波纹也慢慢地平静下来。突然,“澎!”手榴弹爆炸了,掀起了水花。 ——《东史郎日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殖民统治
(1)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1940年3月30日,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出任伪政府主席,宣誓为其主子“效忠”
◎1940年4月,日本人为了让汪精卫更好地为其“效忠”,将其母接到南京
◎1941年底汪伪政府、伪满洲国和日本政府代表在南京举行所谓的庆祝“三国共同宣言”纪念大会
2.殖民统治
(2)经济上:
①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②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推行“”,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治安强化运动
“准治安区”
(即敌我争夺的游击区)
“非治安区”
(即敌后抗日根据地)
“治安区”
(即敌占区)
实行保甲制度,调查户口,推行连坐法,扩大伪军,加强特务活动;着重对人民的欺骗怀柔,宣扬“王道乐土”
实行“大检举”,恐怖政策与怀柔政策兼施,普遍修筑封锁沟墙和碉堡,并实行所谓“绝缘政策”,制造无人区
加紧“扫荡”,实行极其野蛮残忍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企图扼杀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
◎“治安强化运动”示意图
3.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材料 1938年10月4日,日本正式轰炸重庆市区,从1939年1月开始,日机空袭迅速升级,对重庆的轰炸愈来愈猛烈。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
◎油画《重庆大轰炸》
4.实施细菌战
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材料一 七三一部队用所谓的“马路大”作为实验对象,而“马路大”则主要来源于关东军宪兵队的“特别输送”,“日本宪兵队和伪满当局根据731部队的要求,把从华中、东北各地抓获的中国人、蒙古人、朝鲜人、苏联人秘密地押送到731部队,供细菌实验之用”。七三一部队数次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以支持日军侵华战争,加速日军侵华进程,所进行的实验可大致分为研制细菌武器、实验杀人手段和探究人体极限三类。
——《浅谈日军侵华细菌战的滔天罪行 ——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为例》
材料二 曾为“人只喝水不吃干粮”这个试验的研究者菅原敏作过助手的日本人栗原义雄回忆说:“在这个实验中,人喝普通水能存活45天,蒸馏水能存活33天。持续喝蒸馏水的人临近死亡时大喊:‘大人,让我喝口有味道的水吧’。” ——[日]常石敬一:《医学者们的组织犯罪》
4.实施细菌战
材料三 侵华日军细菌战致患者亡者人数统计:
东北地区: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散播细菌,使疫病流行约38个市县旗,至少致病者达5.4万余人,其中死亡约4.3万余人。
华北和西北地区:北支(甲)1855部队散播细菌,使疫病波及113个县旗,致病者达约100万人,其中死亡约30万人。
华中和华东地区:荣字第1644部队与第731部队配合进行细菌战,使疫病流行于40个市县,至少致病达32万人,其中死亡约7万人。
华南和西南地区:波字8604部队和第731部队配合散播细菌,使疫病流行于约107个县,致病达100万余人,其中死亡24万人。
合计:日军实施细菌攻击作战,造成290多个市县旗鼠疫、霍乱、伤寒等疫病爆发,致使中国237万余人患病,其中死亡约65万人。
——《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报告》,转引自《细菌战:沉重但必须面对的话题》,《中国文化报》2015年9月1日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内的部分复原场景
5.推行“慰安妇”制度
课堂检测
1.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公开呼吁:“当兹中国将整个的被日本军阀摧残吞并之时,为民族生存计,为中山主义计,政府必须抱与民更始之决心,另辟和平解决赤祸之路”,同时期的《国闻周报》也称:我们希望以对外“镇静”工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态度来对外。这说明“政府”
A.遭到媒体舆论的谴责 B.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C.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 D.表达了自卫抗战之决心
A
【详解】
由材料“为民族生存计……另辟和平解决赤祸之路”“我们希望以对外‘镇静’工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态度来对外”等信息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了媒体舆论的谴责,要求其转变策略一致对外,故选A;材料并未描述这些报纸在发表这些言论后所遭遇的处境,无法得知政府是否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排除B;如果C项成立,那么就不会有报刊中的这些言论了,排除;报刊中的内容只代表媒体舆论的态度,而不是国民政府的态度,排除D。
2.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由此可知,毛泽东
A.确定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B.展现了崇高的民族主义情怀
C.依据社会性质变化改变斗争策略 D.制定了新的民主革命纲领
B
【详解】
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认为共产主义者应当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其目的是团结国民党一致抗战,即将挽救中华民族置于首位,这体现了毛泽东崇高的民族主义情节,B正确;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就确立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A;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毛泽东并未制定新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