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 学 目 标
1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认识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3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4 理解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日军进攻卢沟桥
卢沟桥的中国守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军进攻卢沟桥示意图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937年7月8日,中
共中央通电全国,
疾呼:“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
族危急!只有全民
族实行抗战,才是
我们的出路!”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
发表了《中共中央
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言》,23日蒋介石
发表谈话。
1937年7月17日,蒋介
石发表庐山谈话:“如
果战端一起,那就是地
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
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
牲一切之决心。”
时间:
结果:
影响:
1937年8月—11月
上海失守
中国将士顽强抗敌,以血肉之躯捍卫了民族尊严,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淞沪会战中的谢晋元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
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的指挥下,经过激烈的战斗,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国民党战场)
台儿庄战役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在开学一个月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又继续向西南行进,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年之后,抗战胜利,三所大学回归原址,各自办学。
西南联大
思考:工厂和高校内迁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悲壮的大迁移
背景:中国的经济、军事与技术水平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但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
表现
①工业内迁: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②高校西迁:华北、华东各名校师生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
1937.11,北大、清华、南开成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被轰炸后,学校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保存科研力量,培养卓越人才。
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基础。
工 业 内 迁 与 高 校 西 迁
长沙大会战
张自忠
薛岳
正 面 战 场
背景: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
战果:面对10余万日军进攻,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取得胜利。
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
1.敌后战场的开辟
(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战法:根据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
(3)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地道战情境图
◎地雷战情境图
◎麻雀战:游击队和民兵依靠群众,利用地形优势的有利条件,三五成群,忽聚忽散,灵活机动,对敌人实施突然准确的射击,以杀伤、消耗、迷惑、疲惫敌人的游击战术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在沦陷区,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发动百团大战
①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③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105个团,
约20余万人,投入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八路军战士破击桥梁,破坏日军交通运输线
2.敌后战场的抗战
(2)发动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
【课堂探究】怎样评价百团大战?
①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牵制了侵华日军华北战场近半数的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策应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②这次战役有利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污蔑,抑制了国民党对日妥协的倾向,提高了全国军民对抗战的信心和中国共产党的声望,确立了敌后战场在全国抗战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政治上:
①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反共倾向,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②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建设成效显著。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一个支队9000余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余人伏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遇难。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回击,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亲笔题词。
【皖南事变】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政治上:
③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④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团结了爱国志士,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 “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在抗日根据地的全面推行,使统一战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保证,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2)军事上: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县是晋察冀地区的抗日模范根据地。
平山县的戎冠秀妈妈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她带领全村妇女拥军支前,救护伤员,并带头为儿子报名参军:“我有三个儿子,都报上名,验上哪个哪个去!” 在向抗日民主政府交公粮时,她自己带头并动员群众多交粮交好粮,要求米中无沙子、无烂米、无糠皮;组织妇女做军鞋时,她只只过目,双双过秤;给八路军做棉衣,她要求份量足,絮得匀。她说:“不能让子弟兵吃带沙子的粮食,不能有糠皮和烂米,大家都要交好粮,军衣军鞋,要像给自己的亲人一样,做的结结实实,绝不能让子弟兵光着脚打仗。”
抗战期间,平山县累计1.2万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7万多人参军参战,缴纳救国公粮4533万公斤,做军鞋57万双,做军被14.4万床。
正像这首支前民谣所唱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课堂探究】敌后战场的作用:
(1)敌后战场从1941年后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重心。
(2)敌后解放区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的战略出发地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3)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各种群众抗日团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抗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坚持敌后抗战,夺取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4)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人民军队在抗战中大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背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2)标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表现: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三、东方主战场
“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英)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罗斯福(美)
斯大林(苏)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们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的贡献和影响
(1)贡献: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影响: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
中国远征军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组织了一支远征缅甸的抗日部队,共十万余人,从1942年2月开始入缅作战,到次年3月,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1.中共七大
(1)目的: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2)召开: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内容: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4)意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2.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消灭日本关东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举行投降签字仪式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1)意义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2)原因:
①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团结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②全民族的英勇奋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国际社会的正义支持,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④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必然取得最终的胜利。
课堂检测
1.1940年8月国民政府设京全国粮食管理局,实行田赋征实制度,规定农民将应缴的田赋金额按战前的粮价折合成粮食实物进行缴纳。据统计,至1941年底国民政府以13.3亿元的支出,征得了实际价值42.52亿元的粮食。据此可知,国民政府此举
A.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调整 B.确立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C.加速了国统区的经济崩溃 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国民政府的田赋征实制度,为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提供了保障,稳定了后方秩序,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故D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农业政策,无法体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A项;官僚资本在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早在抗战前已经确立,排除B项;国统区的经济崩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
2.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曾电告所属部队各将领“我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国民党)韩德勤、沈鸿烈部”。但最终决定改军事上全面反攻为政治上全面反攻。中共应对策略的调整
A.表明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B.因受到党内右倾思想的影响
C.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抗战大局 D.根源于敌强我弱的现实考虑
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共对国民党从军事全面反攻到政治全面反攻的政策调整目的在于避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统一抗战的大局,故C项正确;1938年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A项;中共策略调整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并非右倾思想影响,排除B项;中共对国民党进行政治全面反攻而非军事反攻,其根源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持,而非敌强我弱的考虑,排除D项。故选C。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选择题
1.全面抗战伊始,中共中央就指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此精神( )
A.推动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
B.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
D.抨击了国民党内战独裁路线
2.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材料表明,毛泽东( )
A.肯定了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突出了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下图为1937年9月《救亡漫画》(上海)创刊号封面上的一幅作品——《全民抗战的巨浪》。高举刺刀、手榴弹和拳头的中国抗日军民被比作“巨浪”,在水中挣扎的野牛般的日寇即将被“巨浪”淹没。该作品的创作目的主要在于( )
A.鼓舞军民团结抗战精神
B.突出敌后战场的重要地位
C.表彰淞沪会战胜利成果
D.说明日本法西斯即将灭亡
4.“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引用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了( )
A.抗战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且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B.国共合作成为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抗战时期各党派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抗战激发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局限
5.1942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对地主采取“先打后拉,一打一拉,打中有拉,拉中有打”的灵活策略,但究其内容,“打”的意味似乎更为浓厚,因为当时“严重的问题,是有许多地区并没有认真实行发动群众向地主的斗争……应当强调反对这种右倾”。这表明( )
A.土地政策服务于民族革命的需要
B.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成为首要任务
C.中共开始立足国情制定土地政策
D.中国革命主要对象发生重大变化
6.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极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为迁都重庆作了全方面准备 B. 粉碎了日本掠夺资源的企图
C.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7.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
A.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 B.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 D.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
8.作为历史文物的某请柬上写道: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定于九月九日九时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礼堂举行,请台端届时参加。该请柬当签发于( )
A. 民国33年 B. 民国34年 C. 民国35年 D. 民国36年
9.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
A. 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10.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 )
A.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C. 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D. 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强调:“不能做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要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民族的形式。”对这一主张解读合理的是( )
A. 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社会基础
B. 是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实然要义
C. 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革命纲领
D. 论证了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
12.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内政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政治格局在战争中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埋下了变革的种子。中国的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的表现是( )
A. 中国的抗日力量得以不断地壮大 B. 中国民主和革命的陈营不断壮大
C. 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D. 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
13.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 )
A. 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 B.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C. 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D. 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
14.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
开始时间 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年10月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 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15.全国抗战爆发后,华北抗日根据地在实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实施了“统一累进税”,即将各种税种合并征收且减少征收次数,整齐而不乱。据此可知,“统一累进税”的征收( )
A. 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B. 有利于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支撑
C. 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D.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准备了条件
二、材料题
16.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我们将迎来第二个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材料一 8月9日,日本民众在长崎市举行要求撤回安保法案、安倍下台的抗议游行。
--来源于新华网
材料二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把世界4/5的人口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集会。美国倡议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宣言,并提出了宣言草案。1942年是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
材料三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永不磨灭的历史坐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日本投降从而战争结束的日期及其后每年的纪念日。1945年9月3日清晨(当地时间),日本在停泊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由于时差关系,美国的“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2日。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于9月3日。从国家层面设立这样的纪念日,一方面是强调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做出的巨大牺牲,反思历史,尊重生命;另一方面,对于当下我们强调要维护二战秩序,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自好搜百科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甲午战争失败和抗日战争艰难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3)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由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的后裔。罗尔纲在《亨丁顿论客家人与太平天国事考释》一文中指出:天王洪秀全以下六人的起义诸王领导集团中有五人是客家人。
——引自《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材料二 从1900年4月底至8月中旬,“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和直隶、东北一些地方,广泛地掀起拆毁铁路、电杆和焚砸其他洋物洋货的活动,还采用遍贴传单的形式造成强大的宣传攻势”。
——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三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一所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有学校,在北伐战争前夕和北伐战争期间,农讲所为广东和全国培养了一批农运干部,为推动北伐战争的进展,在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引自薛毅《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北伐战争》《江汉论坛》2002年第4期
材料四 刘少奇曾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文中,作了充分的说明:“抗日战争没有占全国人口百分八十以上的农民参加,是不能胜利的。……所以在抗战的时期中,正确合理地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最重要的一着。”
——引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第817页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核心问题?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段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四,指出刘少奇同志的主要主张。由以上材料,你有哪些启迪?
答案
A
A
A
D
A
C
C
B
A
A
B
C
B
D
B
16.
(1)中国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国力较弱,日本已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较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抗日战争爆发时期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战争,导致抗日战争艰难进行;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都没有发动全民族抗战。
(2)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百日维新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抵御外来侵略,需要全民族的团结;抵御外来侵略,需要一个坚强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的领导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是日本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和抗日战争艰难的共同原因是有中国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国力较弱,日本已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较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抗日战争爆发时期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战争,导致抗日战争艰难进行;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都没有发动全民族抗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大量赔款导致了财政危机,为了扩大财源,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大生纱厂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百日维新,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百日维新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由于八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抵御外来侵略,需要全民族的团结;抵御外来侵略,需要一个坚强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的领导等。
17.
(1)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清朝推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现象:义和团运动抵制近代文明,盲目排外等。
(2)现象:第一次国共合作,促使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中共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农民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3)主张:要发动广大农民参加抗战,必须正确合理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问题。
启迪: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农民只有在中共领导下,才能够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
【详解】
(1)问题:根据“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由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的后裔……天王洪秀全以下六人的起义诸王领导集团中有五人是客家人”可知材料一中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清朝推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现象:根据“广泛地掀起拆毁铁路、电杆和焚砸其他洋物洋货的活动,还采用遍贴传单的形式造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得出是义和团运动抵制近代文明,盲目排外等。
(2)现象:根据“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得出第一次国共合作,促使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根据“农讲所为广东和全国培养了一批农运干部,为推动北伐战争的进展,在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进行”得出中共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农民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3)主张:根据“抗日战争没有占全国人口百分八十以上的农民参加,是不能胜利的”得出要发动广大农民参加抗战,根据“正确合理地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最重要的一着”得出必须正确合理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问题。综合材料内容进行作答,言之有即可。如带给我们的启迪是,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农民只有在中共领导下,才能够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