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第20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0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第20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0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18:5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第20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分值: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細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来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 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 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 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3. 下列填入材料二的第①文段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B. 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 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 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4. 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5.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两篇文本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路 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的战友的信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B. “老乡”虽然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C. “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D. 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医疗,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他放声大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 “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D. 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找到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3道题,1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遣 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10.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2)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10分)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生机勃勃的秋景的句子是“ ,
”。
⑵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 ”。
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⑷《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⑸《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所谓“声诗并著”,“声”者乐曲也,“诗”者歌词也,“并著”者, ▲ 也。词之源,起于歌唱,与音乐有不解之缘。词的众多别名,如曲词、乐章、琴趣等等 ▲ ,正是词应乐而生的印记。此外,因为词还是“诗”中可以拿来歌唱的原因,所以“诗余”又是词的别名。从文字的角度看,“诗余”不同于诗,特别是近体诗者,在其适应声调的抑扬和歌喉的宛转上,句式多 ▲ ,故词又别名“长短句”。伴随“声”与“诗”双弦共振,李清照顺次梳理词的流变,让重点落在“本朝”。李清照重视“声”,以其必须入乐,悦耳;同时重视“诗”,以其必须好读,舒心。“声诗并著”,二者不可偏废。李清照的词清新如一泓清泉,沁人心脾。她不因柳永开拓之功而容忍其“词语尘下”,亦不因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所作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任其读来不顺,使谱曲成为难事。至于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其水准较柳、晏、欧阳、苏确实隔着一层,“破碎”云云基本属实,而“时时有妙语”叹赏在先,接着说点刺耳的话,值得 ▲ 吗?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各有千秋 擢发难数 良莠不齐 小题大做
B.两全其美 不胜枚举 参差不齐 大惊小怪
C.两全其美 擢发难数 参差不齐 小题大做
D.各有千秋 不胜枚举 良莠不齐 大惊小怪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此外,词还是“诗”中可以拿来歌唱的那一部分,故词又别名“诗余”。
B.此外,因为词还是“诗”中可以拿来歌唱的那一部分的原因,所以词又别名“诗余”。
C.此外,词还是“诗”中可以拿来歌唱,故词又别名“诗余”。
D.此外,词又别名“诗余”,故词还是“诗”中可以拿来歌唱的那一部分。
14.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6题。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 ① ,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 ② 。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 ③ ,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16.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3分)
2.【答案】B(3分)
3. 【答案】A(3分)
4.【答案】①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③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共6分,每点2分,“形象特点”和“结合材料分析”各1分)
5.【答案】相同点:都是选择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材料;都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材料。
不同点:本文主要选取了袁隆平教学生涯和杂交水稻培育过程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进行写作,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而《喜》一文则重点选取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事件来写,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6分,其中“相同点”每点1分,“不同点”每点2分)
6.【答案】A(3分)
7.【答案】D(3分)
8. 【答案】示例:①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突出人物无助的心理状态;
②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这如豆的一小点光……”,烘托出人物从迷茫到绝望的心理变化。
③小说结尾处“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展现出看到灯光和夜空后的坚定信念。
(共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找出相应的景物描写1分,分析作用1分)
9.【答案】D (3分)
10.【答案】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共6分,每点2分)
11. ⑴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⑵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⑷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⑸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共10分,每空1分,如有错字、别字、多字、丢字,本句均不得分)
12.【答案】B(3分)
13.【答案】A(3分)
【解析】B项,成分赘余或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C项,成分残缺,在“歌唱”后加上“的那一部分”;D项,不合逻辑,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14.【答案】A(3分)
【解析】A项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都用了比喻;B项用了对偶;C项用了对比和借代;D项用了互文。
15.【答案】①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②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然会产生大量垃圾;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商品的流通安全。(共6分,每空2分)
16.【答案】①为防止商品损坏,不得不重视包装。②中国没有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③包装垃圾问题不能被忽视。(共5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
17.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审题:喷泉之所以能众人瞩目,是因为有地下泉水的默默不语的聚集。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的联想,使考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富有个性和创意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认识和思考。
作文材料贴近考生实际,语言简明生动,文字简明扼要,相关要素对比鲜明,寓意也比较显明,不存在阅读和理解的障碍,便于考生快速进入试题情境和写作状态。试题在凸显可写性的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防套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模式的泛滥,能够更为有效地落实高考作文的测量目标。
立意方面:“蓄积”与“喷涌”的关系虽然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比如:“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都属于正确的立意。
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的思辨。
立意:1.厚积才能薄发。2.付出才有收获。3.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