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第20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0月)化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第20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0月)化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10 20: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第20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1--20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
A.锂离子电池 B.煤气灶 C.太阳能光伏 D.电暖风扇
A.A B.B C.C D.D
2.下列反应既是吸热反应,又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和(固体)混合 B.灼热的木炭与反应
C.干冰气化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自发反应在外加条件下可能实现 B.吸热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C.熵增加的反应都是自发反应 D.分子之间的碰撞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
4.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KOH B.H3PO4 C.SO3 D.CH3CH2OH
5关于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H2(g)+O2(g)=2H2O(g) △H1 2H2(g)+O2(g)=2H2O(l) △H2
A.△H1>△H2 B.△H1<△H2
C.△H1=△H2 D.不能判断△H1与△H2的相对大小
6.合成氨N2+3H22NH3,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断开H-H键放出能量 B.形成N-H键吸收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7.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
A.2H2(g)+2Cl2(g)=4HCl(g) △H=-369.2kJ·mol-1
B.CH4(g)+2O2(g)=2H2O(g)+CO2(g) △H=-802.3kJ·mol-1
C.2CO(g)+ O2(g)=2CO2(g) △H=-566kJ·mol-1
D.H2(g)+1/2O2(g)= H2O(l) △H=-285.3kJ·mol-1
8.中和反应反应热,分别向的①、②、③的稀溶液中加入的溶液,完全反应的热效应、、的关系正确的是(已知弱酸电离时吸热)( )
A. B.
C. D.
9.已知反应4CO+2NO2N2+4CO2在不同条件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CO)=1.5mol L-1 min-1 B.v(NO2)=0.7mol L-1 min-1
C.v(N2)=0.4mol L-1 min-1 D.v(CO2)=1.1mol L-1 min-1
10.对于反应COCl2(g) CO(g)+Cl2(g) ΔH>0。改变下列条件一定不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
A.压缩体积 B.增加CO浓度
C.加催化剂 D.恒容下通入惰性气体
11.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会加快氢气产生速率的是( )
A.加少量醋酸钠固体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加少量硫酸钠固体
12.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A.实验室采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B.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C.、、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
D.被氧化为,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13.化学反应H2+Cl2=2HCl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关于该过程能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H2(g)+Cl2(g)=2HCl(g) ΔH=-183 kJ·mol-1
B.该反应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反应热效应是相同的
C.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要释放862 kJ能量
D.2 mol气态氢原子的能量低于1 mol氢气的能量
14.化学反应在硫酸工业中有重要应用。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限延长化学反应的时间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B.、、的物质的量比1:2:2时达到平衡状态
C.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D.若开始加入和,达到化学平衡时核素存在于三种物质中
15.NO2与N2O4能相互转化,热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体系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
B.若容器体积不变,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该反应未建立化学平衡
C.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后的容器中再加入少量N2O4,新平衡的值不变
D.减小体系的压强能降低N2O4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
16.某反应的反应机理可以分成如下两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反应机理 第一步反应 第二步反应
2NO2=NO3+NO (慢反应) NO3+CO=NO2+CO2(快反应)
A.在条件相同时,该反应的速率由第一步反应速率决定
B.该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NO2+CO NO+CO2
C.升高温度只会影响第一步反应速率,对第二步反应速率无影响
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既可加快反应速率,又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17.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成CH3COOH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CH4→CH3COOH过程中,有C—H键发生断裂
C.过程①→②吸收能量并形成了C—C键
D.该催化剂提高了反应速率
18.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HS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NaHSO4=Na++HSO
B.H2SO3的电离方程式:H2SO32H++SO
C.H2CO3的电离方程式:H2CO3CO+H+
D.NaOH电离方程式:NaOH=Na++OH-
19.下列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装置可以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B.乙装置可以由球中气体颜色的深浅判断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C.丙装置由褪色快慢研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丁装置可以准确测定中和热
20.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 eq \o(,\s\up8(),\s\do7())2SO3(g) ΔH= Q kJ· mol 1(Q>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Ⅰ研究的是t1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Ⅱ研究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后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Ⅲ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高
D.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低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21.(8分)Ⅰ.在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1)向氨水中加入MgCl2固体时,平衡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OH-离子的浓度__________(填“不变”“变大”“变小”)
(2)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NH4+离子的浓度__________(填“不变”“变大”“变小”)。
22.(12分)和CO均是有害气体,可在表面转化为无害气体,其反应原理如下:。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图1)及物质变化过程(图2)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反应是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环境先提供能量,该反应的_______。
(2)该反应的逆反应活化能是_______。
(3)若没有参与该转化过程,_______,_______。(填“不变”“变大”“变小”)。
23.(10分)氮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定温度下,2 L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数据如下:
时间/s 20 40 60 80 100
c(NO2)(mol/L) 0.06 0.10 0.13 0.15 0.15
①20s内,v(NO2)= mol·L-1·s-1。
②升高温度时气体颜色加深,则正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③该温度下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数值为___ 。
④相同温度下,若开始向该容器中充入0.40 mol NO2,则达到平衡后:c(NO2)__ _0.30 mol·L-1(填“>”、“=”或“<”)。
⑤下列可用于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 。
A.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B.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C.容器中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 D.v(NO2)=v(N2O4)
24、(10分)
已知化学反应①,其平衡常数为K1;
化学反应②: ,其平衡常数为K2。
在温度973 K和1173 K情况下, K1、K2的值分别如下:
温度 K1 K2
T1=973K 1.47 2.38
T2=1173K 2.15 1.67
(1)通过表格中的数值可以推断:① 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现有反应③,
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3的表达式:K3=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3, 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
据此关系及上表数据,也能推断出反应③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填写序号。
A.扩大反应容器容积 B.升高温度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设法减少CO的量
题号 答案
1 B
2 A
3 A
4 A
5 A
6 C
7 D
8 D
9 C
10 D
11 C
12 C
13 D
14 D
15 C
16 C
17 C
18 D
19 B
20 B
21.(1)右 减小 (2) 右 增大
22. (1) 放热 需要
(2) 不变
23. 0.003 吸热 0.9 = AC
24. 1)吸热 (2)
(3) 吸热 B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