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第20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0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第20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0月)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18:5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第20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课内阅读(共36分)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每题3分。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③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④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1.对第①自然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简洁、明了、准确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B. 本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词为并列关系,顺序可以调换。
C. “运用脑髓”的意思指思考,需要啥要先拿定主意。
D. “放出眼光”指分辨好坏,认真挑选;“自己来拿”是说有目的地动手。
2.对第②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送去主义”作深入批判
B.推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C.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拿来主义”的实质
D.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3.第②段中“孱头”、“昏蛋”、“废物”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昏蛋”的态度是不敢接触(或逃避主义)
B.“孱头”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虚无主义)
C.“废物”的态度是全盘接受(或投降主义)
D.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有其正确的地方。
4.第③段中“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B.“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D.“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8题,每题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歌窈窕之章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7.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为其然也?
8.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D.这段文字写曹操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三)阅读《乡土中国》选段,完成9~12题,每题3分。
①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②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④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⑤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⑦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⑧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礼治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
A.礼治社会是将礼作为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B.礼治社会以合于礼作为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
C.礼治社会依靠传统来维持这种规范的社会形态。
D.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的“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不需要外在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C.礼治、法治、人治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治理状态。
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礼治与法治、人治、道德进行比较,揭示了礼治的内涵。
B.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和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一致。
C.作者引用“颜渊问仁”的例子旨在证明:礼并不是从外限制人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D.部落是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的政治权力之一,在部落里,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国家权力与法律力量不同。
B.主张小国寡民的老子与大多数信奉自由竞争的美国人,其维特社会秩序的想法是相似的。
C.如果说某些西方国家当前新冠疫情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反对用人为的“计划”与“统制”。
D.礼治社会强调内心修炼,法治社会强调外部法律约束,两者是不相容的,相互排斥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4分)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 。它最初被称为苑、囿,仅供王公贵族狩猎使用。秦汉时期,发展为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模式。魏晋南北朝时,园林创作追求再现山水,崇尚自然,进入“写实山水”阶段。隋唐之时,园林创作注重诗情画意、意境表现,园林艺术从“写实”走向“写意”。宋元到明清时期,园林艺术日益普及,逐渐从游赏向可游可居方面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传承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婉曲折的特质。园林设计,不论其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 ,讲究“隔景幽深”,利用漏窗、假山等为屏障,适当阻隔视线,使人 看到园景一角,几经曲折后,才能豁然开朗,看到山池亭阁之全貌。“隔景幽深”,追求隔而不断、漏而不透的效果, 有寻幽探胜、 的逸趣。设计还注重“参差过渡”,在力求参差疏密、曲折有致时,( ),如小桥、曲水、连廊、竹石、花草之类,用以沟通各处景观,对整个建筑群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独树一帜 一览无余 隐约 柳暗花明B.独具匠心 一目了然 恍惚 柳暗花明C.独树一帜 一览无余 隐约 峰回路转D.独具匠心 一目了然 恍惚 峰回路转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句是( )A.也往往在方正厚重的主体建筑四周用轻巧之物点缀。B.也往往将轻巧之物点缀在方正厚重的主体建筑四周。C.也往往在方正厚重的主体建筑四周点缀轻巧之物。D.轻巧之物也往往被点缀在方正厚重的主体建筑四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0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小题1分,共12分)
15.
(1)____ _______,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2)千乘之国,____ _______。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 _______。 (《登高》)
(4)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 _______。 (《赤壁赋》)
(5)山不厌高,____ _______。 (《短歌行》)
(6)____ 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 _______,王子皇孙。 (《阿房宫赋》)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 _______。 (《六国论》)
(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10)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11)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___! (《游园》)
四、课外阅读(共38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海上晚阳 (节选) 阿成
①说起来这普天下的落日景观,见的实在是多了,也只当是一道自然界的寻常风景而已。然而此番观看营口的海上落日,改变了我这一固化的旧识。
②海上的西天处,还浓浓淡淡地扯着幔帐似的薄云,那晚阳像归省时羞涩的新娘,在朦胧的云帐里缓缓地向西走来。
③或是因那强劲的海风,那西天上的薄云,竟然渐渐地收起它薄薄的帷慢,让晚阳露出了它俏美的面庞。这个时候,有人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能看到这样落日的陆地,在营口也只有短短的几公里,而其中最佳观看海上落日的地方,就是您所在的这个观景台上。这番话,让我顿时对眼前的海上落日肃然起敬了,我立刻意识到这一时刻的珍贵。我得感谢这强劲的海风,是它用无形的巨手拉开了薄云形成的帷帐。我还要感谢这像音符一样在海上跳动的海鸥,它们俨然是这海上落日的伴舞者,把这天海间的奇观装点得如此神奇,如此美妙。我还要感谢海上那几艘泊在落日余晖中的渔船,我似乎在海风中听到了渔民们赞美落日的歌唱……
④晚阳一点点地向下坠,或许在这缓慢的坠落当中生出一丝无端的焦急来,像海风轻轻地吹拂着你的衣襟一样把你莫名的焦急表达得那样有声有色。或者是我们的真情,或者是我们的感动,或者是我这颗虔诚的欣赏者的心,让这硕大的晚阳变得圆润起来,像一樽美酒那样通透,像一块无与伦比的宝石那样涧泽。海上的晚阳,似乎经历了一天的运行,经历一整天对人们生活的检阅,带着无比的满足与幸福回到自己的家中。
⑤巨大的晚阳终于与海平面衔接在一线上。这半浸在海中的巨大落日,像一个半圆形的玫
瑰色的风帆,渐渐地驶向视线的深处。浩瀚的海面被晚阳的余晖披上一件薄如蝉翼般的彩色
霓裳,并随着这晚阳之帆优美地抖动着,直至滑入无穷无尽的天边。这真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我似乎感受到这晚阳在我的肌体里注入巨大的能量,让我精力充沛且信心满满地去面对未来、逐日而行。
16.简要概括第四段中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18.文章多次写到海上“晚阳”,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举一例简要赏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长孙无忌,字辅机。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或有言无忌权太盛者,帝持表示无忌曰:“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因普示君臣曰:“朕子幼,无忌于我有大功,视之犹子也。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朕无取焉。”帝又思所与共艰难,赖无忌以免,作《威凤赋》以赐,且况其功。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内;帝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与遂良入受诏,顾遂良曰:“我有天下,无忌力也。尔辅政,勿令谗毁者害之。”有顷,崩。太子即位,是为高宗。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帝惊曰:“将妄人构间,殆不其然。”帝犹疑,更诏审核。明日,敬宗言无忌反明甚,请逮捕。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所在发兵护送;流其子秘书监冲等于岭外;从弟渝州刺史知仁贬翼州司马。后数月,又诏覆按反狱。敬宗令中书舍人袁公瑜至黔州逼无忌投缳卒。上元元年,追复官爵,以孙元翼袭封。初,无忌自作墓昭陵茔中,至是许还葬。文宗开成三年,诏曰:“每览国史至太尉无忌事,未尝不废卷而叹。其以裔孙钧为猗氏令。”
(节选自《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B.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C.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D.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秦代以前的意思是“我的”或“我”,自汉武帝起专门用做皇帝的自称。
B.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但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C.高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的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D.上元,是年号,年号指中国封建王朝一般由皇帝发起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无忌救驾有功,深得皇帝信任。他曾救皇帝于危难;有人上表说他权力太大时,皇帝不仅把奏表给他看,还向群臣挑明了对他的看重。
B.长孙无忌坚持己见,不为利诱改变。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赏赐他,上门探望他,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他也坚持说不行。
C.长孙无忌抱屈衔冤,终被陷害身亡。武昭仪因他接受赏赐却不帮助自己,怀恨在心,派许敬宗造谋布阱诬告他谋反,最终他被逼上吊自杀。
D.长孙无忌平反昭雪,子孙得到善待。上元元年恢复了他的官爵,让他的孙子长孙元翼袭封。文宗开成三年让他的后代孙子长孙钧为猗氏令。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天下,无忌力也。尔辅政,勿令谗毁者害之。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4.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的一饭一蔬,离不开辛勤耕耘的农民;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离不开教师们的谆谆教诲;便捷舒适的出行,离不开司乘人员的坚守岗位;守护岁月静好,离不开用生命和热血筑牢安全“防线”的消防员和军人们……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生活因奋斗而更精彩,正是因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才有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
请你以“发现平凡力量,唱响奋斗旋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体裁(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答案
1.(3分)B2.(3分)D3.(3分)C4.(3分)D
5.(3分)B6.(3分)A7.(3分)D8.(3分)D
9.(3分)D10.(3分)D11.(3分)B12.(3分)B
13.(2分)A14.(2分)C
15.(12分)略
16.(3分)要点:焦急;感动;满足
17.(6分)
第一问:比喻。
第二问:突出了海上落日的壮阔与瑰丽,表现了落日西沉的动态美。
18.(6分)
示例一:
“那晚阳像归省时羞涩的新娘。”作者用新奇的联想,把时隐时现的晚阳看作归省的新娘,含蓄地表达了初见海上晚阳时兴奋与喜爱之情。
示例二:
“我似乎感受到这晚阳在我的肌体里注入巨大的能量。”作者见证了海上晚阳的美与力,内心受到震撼,灵魂受到洗礼,满怀信心迎接未来。
19.(3分)D
20.(3分)A
21.(3分)C
22.(5分)我得到天下,是靠长孙无忌的力量。你辅佐朝政,不要让进谗言的人陷害他。
(有,拥有,得到;“无忌力也”,判断句;谗毁者,进谗言的人;害,陷害。)
23.(3分)B
24.(6分)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25.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