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1 11:4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青春期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奴隶时代的黄昏
东周虢太子元徒戈
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
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伴随着王室的衰微,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对诸侯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诸侯国开始不再尊崇王室,列国纷争不断。
由此,中国历史开始了诸侯争夺霸权、纷争不断的时代。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五霸纷争——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先后建立霸权,史书上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大国争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七雄并立--战国时代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方向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战国策》书录
这段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诸侯割据混战,上下失序,道德泯灭,社会混乱。
华夏认同
思考1:结合材料阐述“华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
从春秋到战国,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品种类增多,市场繁荣
货币流通广泛,金属钱币大量使用
出现许多大城市和大商人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废井田、开阡陌
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阶级关系变动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统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典型的是商鞅变法,它使秦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笔记补充
变法目的
内容 经济
政治
军事
文化 燔诗书以明法令
变法作用
奖励耕织;废井田,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
应对兼并战争,富国强兵
废分封,推行县制;什伍连坐;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废旧立新
重农法治
思想专制
秦国国富兵强
【思考2】: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结合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顺应潮流;
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推动秦国社会转型;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着者不足多
三 百家争鸣
【思考3】P13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社会大变革
诸侯割据混战;礼崩乐坏;华夏认同
社会经济大发展
铁器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新兴地主
人才辈出
士阶层活跃;私学兴盛;提出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
统治需要
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孔子老子 人物 时期 派别 思想主张
孔子
老子
百家争鸣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道;辩证;无为;
善;仁政;
恶;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以法治国;
阴阳家的五行理论;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
根据所填和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进步性和各自的局限性,简单分析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道德准则
政治理想
哲学思想
变革精神
消极避世
唯心主义
都代表一定阶级利益,都维护本阶级利益;
笔记补充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强调树牢“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作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时政新闻眼:
你能说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哪里吗?
课堂小结:
动荡中发展
变革中转型
政治变动:礼崩乐坏;华夏认同;各国变法;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发展:铁器牛耕;私有制确立;农耕经济下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  )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D
【巩固训练】
2.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B
3.《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一做法本质上 (  )
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
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C.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
C
4.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他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