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从蒙元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民族关系
辽
(916-1125)
西夏
(1038-1227)
北宋
(960-1127)
辽
(916-1125)
西夏
(1038-1227)
北宋
(960-1127)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
宁夏银川
辽朝(916-1125)---契丹族
契丹帐
[北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立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1.起源
北方少数民族对多元一体国家制度的贡献
在政治制度方面,草原民族根据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最早推行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这种尝试始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完善于唐、辽,定型于元朝。
——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结合教材思考,草原民族辽在政治制度上推行了什么政策?
一、辽
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以时,车马为家
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
北面官——契丹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事务
南面官——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事务
南北面官制度
因俗而治
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遣汉人一切公事。
——《辽史·行营志》卷三十二 志第二
草原习俗——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制
1.起源——党项族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统治政策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成为的官称。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西夏(1038-1227)---党项族
金
(1115-1234)
南宋
(1127―1279)
西夏
(1038-1227)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起源——女真族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是靺鞨人的后裔,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一带,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从建立到迁都
(1)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2)对峙: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金朝(1115-1234)---女真族
(1)盛世现象: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他被誉为“小尧舜”。
(2)走向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北方少数民族对多元一体国家制度的贡献
在政治制度方面,草原民族根据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最早推行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这种尝试始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完善于唐、辽,定型于元朝。
——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结合教材思考,草原民族金在政治制度上推行了什么政策?
猛安谋克制:
(1)名称: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并保持了女真民族的一套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2)内容:
①凡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 。
②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性质: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4)作用:①推进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②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③出现"大定之治”
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 ——白寿彝《中国通史》
(女真)“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蒙古民族崛起
(3)立元:1260年,忽必烈继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4)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1276灭南宋
1254灭大理
1279统一全国
1227灭西夏
1234灭金
1247吐蕃归顺
1271建元朝
元朝(1271-1368)---蒙古族
统治政策
(5)修筑驿道,设立驿站。(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元代急递铺令牌
(1)行省制度:中央中书省到地方处理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2)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3)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4)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唐:1200多万平方公里
元:2100多万平方公里
西汉:550多万平方公里
元朝(1271-1368)---蒙古族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材料,思考:
1、与汉唐时期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特点?
2、面对如此广袤的领土,帝国如何统治?
材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央派出机构)
中央:中书省——参知政事、平章政事
驿道驿站——人和物
急递铺
——公文
西藏吐蕃地区——宣政院(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澎湖巡检司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据此对元行省制理解错误的是( )
A.是秦朝郡县制度的发展 B.使得祖国疆域空前扩大和巩固
C.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 )
A.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B.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
C.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 D.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
元朝(1271-1368)---蒙古族
材料一:元代行省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为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重要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材料二:元代分省只服从中央集权统治这个唯一的目的,这就必然要伴生许多弊端。一是地方无险可守,有碍长治久安;二是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三则行省地域过大,行政管理很不方便。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宋、元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并概括元朝地方划分原则与前朝的明显不同?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的利与弊?
区划:郡、道、路、省
不同:从山川形便为主到犬牙交错为主
利: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弊: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农业经济发展,管理不便。
元朝的民族关系
西北、西域各族人(西夏、畏兀儿、回回)
金朝、四川、云南的汉人
南宋统治人
1、回回的产生(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
2、“四等人”与四等人制
目的:保障自己的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发展:1、民族矛盾减弱,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2、元朝灭亡后大批蒙古人和色目人逐渐与汉族融合
2、元朝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2)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元朝(1271-1368)---蒙古族
开疆拓土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与宋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