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山南三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备考历史试卷(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自治区山南三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备考历史试卷(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1 11: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南三高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卷
历 史 (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家天下”变为“公天下”
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思想的影响
2.“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烽火,诸侯悉……——史记《周本纪》。”材料反映(  )
A.被分封的诸侯具有拱卫王室的义务
B.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交纳贡赋的义务
C.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D.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易造成分裂割据
3.秦代以前,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秦代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这说明当时(  )
A.诸侯权力上升 B.文字得到统一
C.疆域范围扩大 D.皇帝地位独尊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创立皇帝制 B.建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颁行“推恩令”
5.《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材料主要说(  )
A.北宋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愿
B.重文轻武国策的制订
C.北宋统治者强化了对地方的治理
D.北宋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据此可知,行省的设立(  )
A.继承了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B.出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量
C.说明选官用官制度对明清两代影响大
D.使元朝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有效加强
7.科举制在唐代有较大发展,同时也保留着察举制的残余,根据社会声望的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并且选官时门阀制和科举制同时并存。据材料可推知(  )
A.唐朝选官方式有效协调了各阶层的矛盾
B.唐朝选官制度在公平竞争方面有失公允
C.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途径
D.科举制有效地解决了各阶层的参政需求
8.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行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9.“中国古代的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中国古代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
B.内阁机制未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
C.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10.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其权力名副其实;他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之名;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B.军机大臣品级高于内阁大学士
C.清朝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D.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
11.雅典民主制确立后,公民必须保持自由之身,准备随时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做到这点。为将雅典建设成民主制的榜样,伯里克利(  )
A.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
B.依据财产对公民重新划分等级
C.创立陶片放逐法打击民主敌人
D.废除债务奴隶制保护公民自由
12.古代雅典的戏剧往往受到官方的审查,引发审查的主要原因是因个人被喜剧辱骂所发起的个人诉讼,以及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进行的审查。公民大会还通过了专门的法律规定禁止戏剧对个人指名道姓的冷嘲热讽。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个人荣誉成为公民的最高追求
B.戏剧表演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C.公民大会不允许戏剧批评现实
D.戏剧的教化功能得到公民认可
13.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14.“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
B.罗马法最终带来了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
D.罗马法对后世各国法律制定都产生深远影响
15.1832年后,英国土地贵族在下议院中仍占有大约一半的席位,代表地产利益的议员超过400人;至1867年,议会中土地经营者的代表份额也只下降了6%,这反映了英国(  )
A.专制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基础薄弱
C.传统势力阻碍经济工业化进程
D.政治体制变革的渐进式特点
16.美国的两党制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B.两党由辉格党和托利党演变而来
C.两党对垒,轮流执政
D.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17.有学者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下列内容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
①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②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③参议院经总统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④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8.19世纪中后期,当德国等国家面临着政治变革的任务时,美国宪法被弃之如敝履,英国政体则被奉为珍宝,然而他们对英国政体的模仿却非常拙劣,这主要表现在这些国家(  )
A.民主立宪政体尚未建立 B.国家权力分配存在缺陷
C.议员产生方式缺乏监督 D.政府行政效能比较低下
19.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攫取了(  )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通商口岸传教权
20.出现如图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战乱的影响 B.列强入侵的破坏
C.通商口岸的开放 D.自然经济的解体
21.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以往清王朝的“天朝”体制,形成了近代不对等的中外关系。图中①应填的条约是(  )
A.《望厦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22.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很多主张立宪的人士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纷纷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C.中国人民彻底认清清政府的本质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3.在《临时约法》制定前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中华民国的政体形式做出了重大改动,由最初预想的总统制转变为责任内阁制,进行这一改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革命党人进行政权建设的经验不足
B.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C.清政府的阻挠
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4.1920年孙中山指出“我们革命失败,全是日本捣鬼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清室虽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的抵制”。此言论(  )
A.为国共合作埋下伏笔 B.提出彻底反日主张
C.深刻反思国民大革命 D.引发了国民大革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所谓分封者,就是周人的一个或数个血缘氏族部落,集体向新的土地迁居。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周公东征讨伐的对象之一,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而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以往的国都都是因氏族的自然聚落而形成的,偏重于血缘关系,这个时候的国就有了地域的概念。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鲁侯伯禽受封建国带来的影响。(9分)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在不断强大以后,加大对外扩张,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商贸及其他交往不断加强。而随着交往的频繁,矛盾在所难免,在解决问题时所适用法律的矛盾同样十分尖锐,因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和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到公元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各海外行省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从而形成了万民法。
——摘编自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罗马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罗马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当时产生的影响。(11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安德鲁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今年(公元前430年)30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虽然影响安德鲁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安德鲁的妻子海伦也要跟着丈夫去,安德鲁说不行,但实在拗不过妻子,于是两人一同前往。在雅典公民大会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喊道:“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奴隶、妇女、外邦人不许入内。”海伦只得怏怏地离开。公民大会开始了,执政官宣布今天的议题是“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都可以进行辩论和表决……公民大会结束后,安德鲁在参加许多次抽签后,终于成为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改编自《世界上下五千年》
(1)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是谁?确立民主政制的是谁?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谁执政时出现的?
(2)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安德鲁”为什么愿意参加公民大会?
27.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从而激发了爱国仁人志士们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日两国同于七月初一宣战。八月十八日(阳历九月十七日),两国海军在高丽西北鸭绿江口相遇。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我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紧要的一个战争。……那时我国的海军力量比日本海军大。我们占世界海军第八位,日本占第十一位。我们的两个主力舰定远和镇远各七千吨,日本顶大的战舰不过四千吨。……所以从物质上说来,两国海军实相差不远。那一次我们失败的缘故很多。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在近代中国,受西学东渐而奋起搞政治改制的第一位改革家。他对传统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政治制度的了解,是蔚成宗师的,虽然他搞的到底只是中国思想的偏锋。可是他竟然能以此高度发展的中学偏锋,与最幼稚的西学认知相结合,搞出一套他自己的康有为思想,并画出他自己的“以君权行民权”的建国大纲的政治蓝图,再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加以推行。
——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 于是,“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响彻全国。各种报刊纷纷参加社会改造和中国出路问题的讨论。改造社会的问题在思想界被提到突出的地位,成为先进青年关注的焦点,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把“改造社会”放“个性解放”之上,表明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已从表层向更深层次开掘。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那一次的海军战争”的名称及地位,简述“那一次我们失败”的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将“中学偏锋”与“西学认知”相结合的代表作及特点。结合所学,概述康有为的“政治蓝图”。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谁领导参议院于何年颁布?从材料二看,当时资产阶级要确立的是怎样的政体?(4分)
(2)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及关于统治权力分工的规定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用一句话指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的进步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5.D 6.B 7.B 8.B 9.B 10.D
11.A 12.C 13.D 14.D 15.D 16.B 17.A 18.B 19.B 20.A
21.D 22.B 23.D 24.A
25. 【答案】
(1)影响:瓦解了殷商残余氏族势力;加强了对东夷的控制;拱卫周王统治;使血缘政治向地域政治迈进;促进了地区和部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交融。(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得9分)
(2)变化: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贸易增加带来经济纠纷;交往频繁带来民族矛盾。(6分)
影响:海外行省的自由民取得了公民权利,缓和了罗马阶级和民族矛盾;扩大了罗马的统治基础,维护了罗马的统治;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保护了奴隶制度,继续维护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5分,任答3点给满分)
26. 【答案】
(1)分别为: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3分)
(2)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等。(4分)
(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3分)
27. 【答案】
(1)名称及地位: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结果及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4分)
(2)代表作:《孔子改制考》。特点: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政治蓝图”: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以挽教民族危亡。(8分)
【答案】
(1)谁:孙中山。时间:1912年。
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只写民主共和制给1分)。
(2)思想: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分权制衡(只写“三权分立”不给分)。
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