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山南三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备考语文试卷(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自治区山南三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备考语文试卷(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19:0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南三高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卷
语 文 (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 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 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摘编自《公共图书馆宣言》)
材料二: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威权主义史观,他们认为,当时极力推广公共图书馆的人,其实是一批具有威权性格的精英分子,这群精英分子由于惧怕不理性的行为,担心社会不安定,认为必须驯服和教化下层民众,遂在家庭教会外建立了公共图书馆。而与威权主义史观相对立的还有一种人道主义史观,人道主义者认为,不管知识分子、上层阶级或慈善家,都相信人类有迈向完美的可能,因而需要建立公共教育机构,来进行再教育,提升民众的知识与道德能力。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实质上只是权力意志的不同表现,结果却可统一于治理的逻辑之下。威权主义者从现实出发力图通过驯服和教化下层阶级以保证基本的社会秩序,理想的人道主义者则寄希望于民众知识和道德能力的提高使其具有天使般的心灵,而后人间也可变成天堂。
(摘编自《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治理学》)
材料三:尽管图书馆诞生的原因并非在于为了满足公民知识接受自由的需要,但图书馆发展至民主政体时代,保障公民知识接受自由的权利已成为社会赋予图书馆的主要使命。而且,世界上大多数民主国家已经把公民利用图书馆来实现知识接受自由的权利,纳入到国家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范畴之内。所以,从法律的角度说,公民具有知识接受的自由权利,也就是具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而国家法律之所以规定公民具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就是为了保障公民知识接受自由的权利。这说明,图书馆不仅是一种机构,还是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分配,以保障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制度。设立图书馆建制是维护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需要,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充分实现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社会保障措施之一,因而也是完善社会民主政治、发展人权事业的重要体现。这就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政治意义所在。
(摘编自《知识自由与图书馆制度》)
材料四:人类工业文明出现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是人类历史的古代文明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理性思维处于初期整体思维阶段,图书馆实践表现为君主制国家、教会或个人的以手工技术为主的藏书活动。与知识资源和文明成果相联系的藏书用书活动仅限于上层社会和个别群体中进行。特权性、分散性和封闭性是这一阶段图书馆实践的典型特征。特权性体现为国家和社会组织兴办的图书馆主要是皇家和宗教神学图书馆,只有相关的特权阶层才有可能利用这些图书馆;分散性表现为民间的个人藏书活动构成社会藏书活动的主体。封闭性是指这时对人类知识资源和智慧成果的组织和利用还不是全社会的公用事业,藏书用书活动只在一个有限的封闭环境中运行。
(摘编自《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阶段性》)
4.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公共图书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共图书馆,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有助于实现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
B.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的研究中存在的威权主义史观和人道主义史观,看似对立,其实统一于治理的逻辑,都是希望通过教化民众以建立理想的秩序。
C.图书馆的诞生不是为了满足公民知识接受自由的需要,但是在民主政体时代,保障公民知识接受自由的权利已成为社会赋予图书馆的主要使命。
D.在人类历史的古代文明时期,与知识资源和文明成果相联系的藏书用书活动仅限于上层社会和个别群体中进行,呈现出特权性、分散性和封闭性的特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决定了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程度以及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
B.美国的人道主义者认为,无论是哪个阶层,都相信人类有迈向完美的可能,因而需要建立公共教育机构,来进行再教育,提升民众的知识与道德能力。
C.大多数民主国家已经把公民利用图书馆来实现知识接受自由的权利,纳入到国家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范畴之内,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公民具有知识接受的自由权利。
D.由于人类的理性思维处于初期整体思维阶段,知识资源和文明成果主要以手工技术为主,所以当时的图书馆实践表现为以手工技术为主的藏书活动。
6.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8.(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以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勤勉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黄干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B.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C.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D.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1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深衣”,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学习。
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拜访求教于他的,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
(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四镇薛侍御东归①
岑参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②稀。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③。
(注)①天宝十四年前后,诗人供职于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乱初起,封常清受命征剿安禄山,因仓促而兵败,被削官。这首诗就作于此时。②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③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叙事抒情,诗人泪送薛侍御东归,“独”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颔联运用反问手法,写了作为门客的诗人因得罪了将军而感到无所依靠。
C.颈联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
D.诗歌语言通俗,言辞凝滞,体现出诗人的愁肠百结,读来令人满目凄然。
1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 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七百多个洞窟,__________地分布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建造的结构独特,上下排列呈现五层,高低__________,远远看去就像是镶嵌在山中一样。洞窟内的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都不能__________的,莫高窟中的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应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色彩鲜明的壁画,是敦煌莫高窟那么出名的真正原因。壁画的内容较为完整,最令人震撼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时光,壁画依旧__________,色彩鲜亮,这样的技艺堪称一绝。敦煌莫高窟很有研究价值,( ),它不仅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上的瑰宝,绝无仅有的瑰宝!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星罗棋布 错落有致 争雄 栩栩如生
B.星罗棋布 有条不紊 媲美 惟妙惟肖
C.鳞次栉比 有条不紊 争雄 惟妙惟肖
D.鳞次栉比 错落有致 媲美 栩栩如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
B.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C.反应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
D.反应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是一座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联合国由此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进名单
B.由于它是一座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被联合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进名单
C.是一座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被联合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进名单
D.由于它是一座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联合国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进名单
20.有人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一笑。
请将你生活中类似的见闻和体会,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要求:(1)不得少于60字;(2)要有细节描写;(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5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夜来香,花如其名,这是一种在晚上能散发出更浓香味的“花”。可是,①______,夜来香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其一,夜来香传播花粉的方式不同,它主要是靠夜晚飞翔的飞蛾来完成传粉的。于是,一到夜晚,夜来香就会开出美丽诱人的花朵,同时散发出迷人的花香,②______。其二,夜来香花瓣上的气孔有个特点,③______,它就会张得非常大,蒸发的芳香油也会变多。一到晚上,没有太阳的照射,空气比白天湿润得多,夜来香花瓣上的气孔就会张得很大,放出的香气就特别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阴雨绵绵的白天,夜来香也会香气袭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奥运会上,媒体记者采访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其中不少运动员表示:以前训练非常辛苦,很多次都想放弃;今天拿到金牌后,想想过去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有网友评论:没有拿到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的付出也值得尊重。
对于这两种看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C
6.①公共图书馆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②需要建立公共图书馆来进行再教育,提升民众的知识与道德能力。③设立图书馆建制是维护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需要,也是完善社会民主政治、发展人权事业的重要体现。④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历史阶段,对人类知识资源和智慧成果的组织和利用是全社会的公用事业。
7.B
8.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9.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10.C
11.B
12.B
13.(1)有个百岁的老婆婆,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她,孙子们跟着她,到府衙表达感谢。黄干以礼相待,命备好酒肉,又用金帛酬劳他们。(2)接着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到来,安庆城却安然屹立没有忧患,百姓都感激黄干。
【参考译文】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黄干去拜见清江的刘清之,刘清之认为他很奇异,说:“你是将来会成大器的人,当下的学问不是你研究的对象。”于是让他师从朱熹。黄干家的家法很严,黄干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母亲,当天就出发了。当时天正下大雪,到后朱熹却已经外出,于是黄干在客栈留宿,寝卧和起身都在一张榻上,两个月没有脱衣服,这时朱熹才回来。黄干自从见到朱熹后,晚上不再设置床榻(而卧),不再宽衣解带,稍有疲倦就略坐一会儿,有时一靠墙就到了天亮。朱熹告诉别人说:“黄直卿意志坚定、致思刻苦,与他相处,很有好处。”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干。
宋宁宗即位后,朱熹让黄干进献奏表,补任将仕郎。黄干遭逢母丧,在墓地庐舍听他讲学的人很多。朱熹病重时,把自己平日所穿的深衣和撰写的著作交给黄干,亲笔写信和黄干诀别道:“我的道的依托在这里,我没有遗憾了。”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抚州知州高商老征用黄干担任临川县令,当年大旱,黄干尽力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改任新淦知县,官吏百姓熟知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都很高兴,不用命令政令就得以施行。
黄干所到之地重视兴办学校,以教化养育百姓为先务。他在汉阳时,就在郡邑治所后面的凤栖山上修造房屋,来给四方的士人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先生的祠庙。托病自请充任祠禄官,主管武夷冲祐观。
不久黄干被起任为安庆府知府,到任的时候,金人攻破光山县,边境多有警报。于是向朝廷奏请,修筑安庆城池准备好作战或防守,没有等到回复,当天就动工兴建。城池筑成,恰逢上元日陈设、悬挂灯笼,百姓扶老携幼,往来不断。有个百岁的老婆婆,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她,孙子们跟着她,到府衙表达感谢。黄干以礼相待,命备好酒肉,又用金帛酬劳他们。老婆婆说:“我老太太来,是为了全郡的百姓道谢罢了,太守的赏赐不是我所希望的。”她没有接受赏赐就离开了。两年以后,金人攻破黄州沙窝各个关隘,淮东、淮西都受到震动,唯独安庆安定如旧。接着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到来,安庆城却安然屹立没有忧患,百姓都感激黄干。互相说:“不被敌寇摧残,不被洪水淹没,让你活下来的是黄老父啊。”
后来同僚忌恨他,黄干于是回归乡里,弟子一天比一天多,巴蜀、江、湖一带的士人纷纷前来,他编订礼文、著述书籍,白天没有闲暇,晚上给他们讲述经学义理,孜孜不倦,借邻近的寺舍来安置他们,早晚来往不断,质疑请教像朱熹在世时一样。黄干去世几年后,因为门人请求赐给黄干谥号,朝廷又特地追赠他为朝奉郎,赐谥号为“文肃”。
14.B
15.①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②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卜的孤独和迷茫;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1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7.D
18.A
19.C
20.(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补鞋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仿佛一曲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的眼睛也总是笑眯眯地眯成一条缝。(2)一位三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穿梭,明显不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首尾相继的车队所形成的那种。
21.一般的花是白天开花并散发出香味 以此吸引飞蛾来为其传播花粉 一旦空气中的湿度变大
22.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列出了东京奥运会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的看法“今天拿到金牌后,想想过去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以及网友的看法“没有拿到金牌的网运动员的付出也值得尊重”,“拿到金牌”意味着成功,是“付出”的结果,“付出”是过程,引导学生探讨“付出”与“成功”,“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立意:1.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无愧于心就是值得的;2.付出的过程是重要的,成功不止于获得金牌;3.做好过程,成功就能水到渠成;4.成功来自艰辛的努力;5.埋头努力,不问成败,是人生的独特境界;6.无论成败,努力过,便是生命最大的意义;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