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1 12: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统编版·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 ·第 3课
目录
CONTENTS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0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12年1月1日
1928年
1913年-1915年
武昌起义
颁布临时约法
政党政治失败
袁世凯复辟帝制
国民党“训政”“宪政”
1
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人物: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
国号:中华民国
国旗:五色旗
纪年: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孙中山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背景
孙中山让位袁世凯,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原则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制度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内阁
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政党政治的尝试
.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
袁世凯复辟帝制
舆论营造
登基称帝
取消帝制
军阀混战
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这里添加你
的标题内容
这里添加你
的标题内容
5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
国民党一党专政
背景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
委员长
独裁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
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监察五项治权
受托付行使政权
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内容
实质
6
南京国民政府“宪政”
实质:
国民党独裁统治
背景
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挽救统治危机。
内容
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国民党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02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
(1)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探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旧址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1.土地革命时期
(3)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意义: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实行“三三制”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抗日战争接近尾声
1937
9月
1940
3月
1945
4月
2.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2)目的:抗日民族根据地不断扩大,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2.抗日战争时期
(3)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材料一: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边区民主投票
2.抗日战争时期
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课堂探究:“三三制”有何意义与作用?
3.解放战争时期
(1)行政区的建立:
①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③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毛泽东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3.解放战争时期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①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于人们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课堂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确立:
②破坏:
③完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易错概念提醒: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国体
政体
国家权力机关
民主
集中
在我国,凡属全国范畴内的重大问题,以及重大的方针、政策,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在制定通过之前,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将那些积极的、合理的,能反映问题本质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领导的意见、决策或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概念阐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确立:
②破坏:
③完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地位和作用被削弱: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严重破坏和挫折:“文革”期间
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①确立:1949年政协第一届会议召开
② 进一步确立基本格局: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的八字方针
③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后,······,并被写入宪法,
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两会”便是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地点都位于人民大会堂,政协会议首先召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概念解析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根本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政党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教材18页学习聚焦
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教材20页
“一根三基”
思考:这四种制度有什么共同点?
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020·全国Ⅰ卷·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链接高考
A
(2020·全国Ⅱ卷·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 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链接高考
B
(2020·全国Ⅱ卷·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链接高考
D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