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年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来,我国在文化教育、语言文字、诗歌体裁等方面都
发生了重大变革,吟诵艺术在
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它原有的生存环境。于是原本只有技术层面传承而无理论层面研究的吟诵之学便
五四”以
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其淡出的程度和速度,都远远超出了其赖以生存的古典诗文,因为古典诗文
还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各种版本的诗集、词集、文集以及诗话、词话等,而仅靠父子师徒之间
口耳相传的吟诵之学,在当时的条件下,保存起来就十分困难,更谈不上研究和发展了。
那何为“吟诵”艺术呢 郭沫若认为“是接近于吟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赵元任
说“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文怀沙定义为“是用古
音吟出、品出诗词的韵律美”:都抓住一个表现艺术情感深永的“吟”字
同时,中国的吟诵也确非西方的朗诵。“在文学领域中,诗和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在于诗是
以声韵节奏构成的听觉形象为主要创作和表现形式,而这种声韵为参的基本形式又和民族固有的语
言文字声调基础完全一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之后,必然会形成本民族特有的诗
词,这种诗词存在的形式完全基于本民族语声韵节奏的听觉形象。所以一个民族的诗词声韵节奏,
是和这个民族语言文字结构一样,始终不会有重大变化的。”(沙地:《萨氏诗词格律ABCD》)
因此欧美人朗诵诗,跟我们的传统吟诵最基本的差异,就在于语言文字的不同
中国的语言与任何其他外国的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的语文是独体。你
看我们的汉字都是方块字,一个字占一个空间,独体,单音,一个字只念一个声音。我们说
“春”,英文说“ spring”;我们说“花”,英文说“ flowers”,它们是有音节的节奏,
是拼音……我们的吟诵是跟我们语言文字的特质结合在一起的……英文字有轻重音,而我们
不是,我们是独体,是单音,就是一个字,而这一个字有各种不同的声调。所以我们中国的
诗歌所注重的,不是轻重音,而是节奏和声调。(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
吟诵是最适合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音声表现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
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然
而“五四”之后,我们用西方的朗诵方法来诵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造成形式与内容的南辕北辙,
古诗文的神韵和内涵,已无法被体会。西洋诗歌的读诵,往往具有一种表演的性质,而吟诵,可以
是一人世界的自得其乐,可以是师弟之间口耳相传,可以在一二知己、三五同好之间小范围内交流,
但是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集体表演,就未必会有很好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吟诵之目的不是
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
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宜于小范围内演示,不宜于大庭广众中演出,实在是一种更重视个人
直感的心灵活动的外观,其所重视的乃是人的体会。如同古琴不适合集体演奏,舞台上的群声合吟,
也难免令人感慨如此“中西合璧”之舍本逐末。
(节选自张静《此“吟”非彼“诵”》,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2021年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答案
命题:乐清中学 郭笑一 联系电话 13587793006
审题:苍南中学 陈其旺 联系电话 13566122092
1. D 【解析】A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吟诵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它原有的生存环境。于
是原本只有技术层面传承而无理论层面研究的吟诵之学便很快淡出人们视野”,说明吟诵艺术淡出
的原因有两个,主要是生存环境,其次是自身原因——只有技术层面传承而无理论层面研究。B 原
文第三段“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之后”,说明不是政治发展的产物,而是文化发展
的产物。C原文第三段引文部分“所以我们中国的诗歌所注重的,不是轻重音,而是节奏和声调”,
说明注意的是“节奏和声调”。
2. C 【解析】第三段是为了证明欧美的朗诵与我们的传统吟诵的基本差异。
3. C 【解析】“我们用西方的朗诵方法来诵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造成形式与内容的南辕北
辙”,吟诵不只能在声调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体会诗歌里面真正感发的情感。“西洋诗歌
的读诵,往往具有一种表演的性质,而吟诵,可以是一人世界的自得其乐”“读诵”重在用朗诵的
技巧来表演,对吟诵作用不大。
4. D 【解析】A从材料一第一段“短视频制作从人员到设备上的要求都较低,且具有易操作性”
可知制作门槛低。B从材料一上传短视频最多的 TOP5内容以及 2020年短视频用户最喜欢的 TOP3类
型可知,短视频涉及内容范围广。C 由材料二可知。D 材料三中只提到“处理好社会利益与商业利
益的关系”并没有说明赢利性强。
5. D 【解析】A 由材料一中可推知 B 由材料二中图①可推知 C 由材料二图②可推知 D强加因
果。“居高不下的使用率”并不能推断出“短视频是全民最热的休闲方式”。
6. 参考答案:(1)主流媒体要自觉成为短视频领域的行业标杆(主流媒体增强在行业中的良
性舆论导向作用,树立内容创新的行业标杆);(2)短视频行业要加强行业自律,保护青少年;
(3)平台要认清自身性质,处理好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4)青少年要提高媒介素养(青少
年提高认知、参与、适应媒介的能力)。
7. B 【解析】“客观冷静”有误
8. 参考答案:喜欢、欣赏他的优秀品质,如:①认真敬业,从工具数量、质量及维护中可见
其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从他们工作的热火场面可见其热爱生活;③讲求条理,从“人去楼空的
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
的清香”可见其讲求条理;④精明能干,从对工期的安排,不仅如期完工,而且已经寻好了下一单
生意上可见其精明能干。
【评分标准】4分, 1点 2分
不满于他性格上的一些缺点,如:①狡黠尖刻,体现在过年放假事件的精心策划,把热水器百
叶箱的门框打小一圈以示教训,等;②执拗狭隘,体现在在木工活的报价上固执已见,与监工老黄
的敌对,在木工材料采用上故意刁难,等。
【评分标准】2分, 1点 2分
9. 参考答案:①开头段干脆利落,简洁明快,一把将读者推进故事当中;②凸显人物形象,以
直白简略的语言凸显刘建华的自信和尖刻;③以简笔收束,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留给读者
想象和思考的空间;④简洁的文字中暗含作者对刘建华的评判,言简意深,深化主旨。
【评分标准】1点 2分,写出三点得 6分。
10. A.【解析】“其始之不同术也”是“他们开始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的意思,句意、
结构完整,中间不能停顿,据此,可排除 B、D两项。“人国”作为“亡”的宾语,指“法术之学”
足可以使国家灭亡,“固也”意为“确实如此”,整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据此,可排除 C。
11. B.【解析】“五经”不包括《乐》
12. D.【解析】“李斯用荀卿所学”说法错误,原文为“舍其学而害秦”。
13. (1) 这样之后就知道李斯侍奉秦国的原因,都是出于荀卿。 (“然后”,这样以后(1分);
“所以”,……的原因(1分);“事”,侍奉(1分)。)
(2) 是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是无可奈何的,于是不会怪罪自己。(“谓”,认为(1分);
“罪”,怪罪、归罪(1分);“不吾罪也”, 宾语前置(1分);句子大意(1分)。)
14. ①一味迎合勉励君王。(2分)②招致天下大乱,遗祸后人。(2分)
【评分标准】1点 2分只引用原文得 1分。
15. B 【解析】拟人手法有误
16. ①羁旅思乡之情。“常作客”“久违客”均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的无奈;
②韶光易逝的感伤。“霜鬓”“白发不相放”表达了诗人人生迟暮的感慨;
③人世离乱(忧国忧民)的郁结惆怅。”世乱”“十年事”“艰难苦恨”都写出了世道离
乱给诗人留下的痛苦。 (6分)
17.(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
18. B
19. D
20. C 【解析】A项主宾搭配不当,应把“连环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改为“寓教于乐的连环画”。
B 项杂糅,应把“显示”改为“的记载”或删去“显示”。D 项语序不当,应把“非议”移至“尽
管”后面。
21.(1)9月 25日晚,孟晚舟回到祖国。
【评分标准】“9月 25日晚”1分,“孟晚舟”1分,“回到祖国”2分。
(2)答案参考:1.个人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祖国永远是个人最强大的依靠;2.面对美欧
等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打压,我们高中生应努力学习,自立自强。
【评分标准】第一点强调国家与个人命运,第二点只要写出高中生应自强努力即可;看法 1点
2分,2点 4分;语言表达 2分。
22.【命题思考】
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而时代气质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是民族发展的强劲
的精神动力。命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的气质,启发学生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
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命题还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个人离不开时代;同样,时代这个集合由无数个
个体组成。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可以从下角度入手写作:①时代气质与个人之间的关系。②立足于时代我们该有怎样的面貌。
③我们将要书写怎样的时代气质。
【立意参考】
1.个人品质关乎时代气质,个人要追求卓越 、坚守内心 。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 ,应当有不惧权威 、敢于发声的品质。
3.我们青年人要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 。
4.面对浮躁的社会风气,青年人要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5.青年人要热爱劳动 、脚踏实地 。
6.对于学习 对于知识,要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
7.对于目标,青年人要有废寝忘食 竭尽全力的付出 。
8.我们要共创和谐、奋进、创新的时代气质。
作文综合评分标准
一等(60—49) 二等(48—37) 三等(36—25) 四等(24—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什么内容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多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体潦草 字迹难辨
标点准确 标点大体准确 标点基本准确 标点不准确
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说明: ①无题目扣 2 分; 3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 3 分; 标点错 3-5 处扣 1 分,
6 处以上扣 2 分,最多扣 2 分。②字数严重不足评分标准:600 字至 800 字,缺 50 扣 1 分;
500-600 字,25-35 分;400-500 字,15-25 分;300 字以下,10 分以内。但仍能够部分扣住主
题写作,字数符合标准,可打 25-35 分。对于明显全文套题抄袭(包括抄本试卷上的素材)的,要
严格打压,打分在 15 分以下。
附文言文译文:
(甲)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
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如同像强盗、仇敌一样。如今看荀卿的著作,这样之后就知道李斯侍奉秦
国的原因,都是出于荀卿,就不足为怪了。
现在,品行不好的人做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因此夏、商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
但先王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
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偏偏就奋身而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
分封的诸侯,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也必定是有所依仗的。他见到他的老师骂尽天下的贤人,
就把自己的愚蠢想法当成是对的,认为古代先圣先王都不值得效法。李斯不知道荀卿只是图一时痛
快而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言论)祸害到了这样的地步。
(乙)
君子出仕,进取时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出仕,且不说他的学识是不对的,即使学问见识很
恰当,但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不合道义,他们会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却在朝堂
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君王不符合道义却勉励他去做,是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
君是无可奈何的,于是不会怪罪自己;明知国家将要灭亡却还这样做,是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
罚。况且小人虽然明知天下将会发生变乱,但最终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由于谋算(个人的)富
贵,却招致天下的混乱。确实有终身安享富贵欢乐,给后人留下了祸患,而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
造祸患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就先遭受刑罚,灭绝三族,上天惩罚恶人,也有一定的时
候并且很灵验的啊!
况且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述陈先
王且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
李斯危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及到荀子身上,不也太远了吧?实行自己的学说而危害秦朝的,是商鞅;
舍弃自己的学说而危害秦国的,是李斯。商君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
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趋于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世人议论法家学
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
他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