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来令人难忘。
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单元目标
5.孔乙己
鲁迅
任务一 整体阅读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小说人物档案。
小说人物——孔乙己
外貌特征:
典型事件:
任务印象: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与酒客争辩;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好“喝”懒做、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迂腐善良……
任务一 整体阅读
2、说说孔乙己姓名的由来,鲁迅给本篇小说人物取名“孔乙己”的深意。
“孔乙己”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取出的一个绰号。可见孔乙己是个连姓名都不被人关注的可有可无的小人物,这个绰号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
另外,“孔”姓容易让人想到“孔儒”,孔乙已读书落魄、好“喝”懒做、穷酸迂腐,成为人们的笑料。这个绰号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反思和批判。
任务二 人物形象
1、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参照下列专题提示,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①孔乙己的两次付钱的动作。
②孔乙己的两次争辩。
③掌柜和酒客的对答。
④“大约”与“的确”的矛盾。
①孔乙己的两次付钱的动作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字是孔乙己向别人展示钱的慢镜头动作,表现了他向别人炫耀的得意心理。
“摸”字展现出他掏钱的缓慢动作,这一动作表现了他被打后行动不便的状况以及窘迫的处境。
从“排”到“摸”,前后对比鲜明,表现了他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①孔乙己的两次争辩
第一次争辩——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第二次争辩——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孔乙己)第一次争辩是在孔乙已偷书被打的事情被揭穿后。他用“污人清白”辩解,但之后就说不下去了,写出他急于为自己辩解但又理屈词穷的窘境。他用“窃”为“偷”的行为辩解,“窃”和“偷”意思相同,只是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他为了面子,利用读书人的身份为偷窃行为做掩饰,显示出他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和自欺欺人。三个省略号表现了他的迟疑与词穷,反映出他的心虚。 第二次争辩是在他被打折腿后,被掌柜取笑时。此时孔乙己已经无意争辩,一句“不要取笑”、一个“!”传递出他强烈的息求放过之意。他勉强说出“跌断,跌,跌……”这句最后的谎言,然而终觉无地自容,无法将话说圆。两次争辩体现了孔乙已的可笑与可怜。
③掌柜和酒客的对答
掌柜:“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酒客:“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哦!”
酒客:“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掌柜:“后来怎么样?”
酒客:“怎么样?先写服,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掌柜:“后来呢?”
酒客:“后来打折了腿了。”
掌柜:“打折了怎样呢?”
酒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这是掌柜和酒客关于孔乙己被打之事的对答。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口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面对常来酒店喝酒、遭受如此大灾难的孔乙己,酒店里的人竟未表现出丝毫的关切和同情,可见人情冷淡,世态炎凉。这也是对孔乙己的侧面描写,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拓展】掌柜的四句话”赏析
“孔乙已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已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已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已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四句话有时间间隔,分别是在中秋前两三天、将近初冬的一天、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说的。不管时间如何推移,掌柜始终记着孔乙己欠下的钱。
第一句虽然表达了两层意思,但重点在“还欠十九个钱呢!”上。
第二句中掌柜虽然在问孔乙己,但他不需要孔乙已回答,而是马上转换话题,改用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向孔乙已讨债。这两句话体现出掌柜希望孔乙己还钱的迫切心理。
第三、第四句均为感叹句,表达出掌柜对孔乙己欠钱不还的不满和怨恨心理。掌柜的凉薄、冷酷就刻在他的这四句话中。
④“大约”与“的确”的矛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大约”“的确”从逻辑上来看是矛盾的,但从“我”对事情的观察和孔乙己的处境来看,这话是不矛盾的。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确切知道他是死是活,所以只能说“大约”死了。
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孔乙己始终没来,由此看来孔乙己“的确”死了,在这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也是肯定活不下去的。
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语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同时流露着“我”对孔乙己一丝的同情。
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喝酒,在笑声中离场。请找出小说中写众人笑的语段,说说作者用“笑”来贯穿全文的用意?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二 品“笑”
(1)下面是关于“孔乙己的处境”与“众人的笑”之间关系的图示,请先选出正确的一项,再用一句话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众人的笑
众人的笑
孔乙己的处境
孔乙己的处境
A
B
——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众人的笑声依旧。
任务三 品“笑”
《孔乙己》并不是喜剧,但小说中各色人等都在笑。填写下表,对“笑”的研读。
人物形象 “笑”在小说中的艺术效果
小伙计 无聊、麻木、 冷酷
酒客
掌柜
小孩子
天真,好奇
众人的哄笑贯穿了孔乙己的故事,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些笑的人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处于社会的底层,同样可怜可悲,他们对不幸者不但没有给予同情或帮助,而且只知道哄笑取乐,可见众人的冷酷、麻木。以乐写哀,更显出孔乙己悲苦的形象,更表示这是在一种社会性的悲剧。
任务四 叙述视角
1、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将人物的动范围限制在咸亨酒店里,在小说人物、叙述者、作者之间形成了多层“看”与“被看”的关系。请结合“助读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小说中“看”与“被看”的关系。
孔乙己
“看”与“被看”
① “看”孔乙己
②叙述者(小伙计)“看” 。
③作者透过叙述者的叙述“看” 。
助读材料
用第一人称写法说孔乙己,篇中的“我就是鲁迅自己,这样写未尝不可,但是写成的小说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跟咱们读到的《孔乙己》不一样。大概鲁迅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孔乙己的活动的范围限制在酒店里,只从孔乙已到酒店喝酒这件事上表现孔乙己。那么,能在篇中充当“我”的唯有在场的人,在场的人有孔乙已,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当篇中的“我”,但是都不合鲁迅的需要,因为他们都是被观察、被描写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须有一个观察他们的人,可以假托一个在场的小伙计,让他来说孔乙己的故事。——叶圣陶《揣摩》
①
③
②
酒客、掌柜
孔乙己、酒客、掌柜以及酒客、掌柜是如何“看”孔乙己的
叙述者、孔乙己、酒客、掌柜以及并未出场的丁举人等
任务四 叙述视角
2、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任务五 主题探究
1、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分别有“我”、孔乙己、看客三种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发表你的见解。。
[示例一]小说主人公是“我”;鲁迅让少年的“我”作为亲历者,让成年的“我”作叙述者和评判者,三者合为一体,担负“看”人物命运、传达小说主旨的任务。
[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孔乙己:小说的题目是“孔乙己”,且全文以他为核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生活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迂腐不堪的“不争”“不幸”的读书人形象。作者借他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人性的丑恶。
[示例三]小说主人公是看客:小说用大量笔墨叙述看客对孔乙己的取笑和戏弄,他们的哄笑贯穿故事的始终。他们冷漠、麻木、愚昧的形象鲜明而突出。作者借看客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人性的丑恶,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任务五 主题探究
2、结合下列材料,结合本课学习体验,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揭示当时的中国人麻木愚钝、丧失生命活力的精神状态和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现实。
表现出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地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关心。——叶圣陶《<孔乙已>中的一句话》
作品通过人物的行动抨击了封建制度,同时也暗寓着对这种性格(指孔乙己的悲剧性格)的鞭挞。——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拓展
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请你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根据你对看客形象的解读,写一则评论。(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