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与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与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1 15: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与例题
专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梳理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导言: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
元谋人门齿 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铲型门齿)化石 在使用石器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打制石器
古人类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文明成就:用火,渔猎采集、群居
星罗棋布,分布广泛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
新石器:打磨结合
文化成就:陶器、农业、家畜、聚落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1. B 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满天星斗” 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如何汇聚成中华文明的?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粟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
2. B 河姆渡遗址中,伴随大量稻谷出土的还有:翻土工具骨耜、木耜,收割工具骨镰和脱壳工具木杵等。这说明河姆渡人( )
A.非常聪明和勤劳
B.已从事原始农业
C.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D.开始制造工具
3. B 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 ( )
A.纺织技术的起源 B.制瓷技艺的高超
C.原始农业的滥觞 D.商品交易的活跃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蛋壳陶”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祭坛、神庙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
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并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我们将之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
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里头文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原始社会是如何发展为早期国家的?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同劳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部落与部落联盟
私有制→阶级分化→权贵阶层
4. B 材料 三星堆共出土了1720件珍贵文物。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1364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615件。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80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4662枚。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
——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
小结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由多元向一体发展,最终形成中原核心
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权贵阶层建立早期文明国家
金题精讲
5. B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人员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间的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并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
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约5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 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历史专家确定五千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6. B 材料 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
专题2 夏商西周
考点梳理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思考
如何看待历史传说与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
为何部分学者认为夏朝仍然存疑?
商和西周所代表的早期国家有哪些特征?
在历史传说故事中,华夏的始祖是?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三皇五帝的传说
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华夏始祖
轩辕氏/黄帝 神农氏/炎帝
尧、舜——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制:部落联盟推举首领的制度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朝
禹 夏朝地图
禹传子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禹)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禹传子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史料作者不同、立场不同、时代不同,对历史的解释就会不同。
夏后——中央设官直辖——地方部族间接统治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朝
镶嵌绿松石龙形饰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青铜爵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但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殷墟考古与商的统治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殷墟考古与商的统治
殷墟甲骨文和青铜器证实商朝存在
殷墟平面图
殷墟核心区——小屯 宫殿基址复原图
殷墟核心西北王陵区
(局部) 殷墟妇好墓
妇好墓出土甲骨文和青铜钺铭文中的“妇好”
殷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证实商朝存在
甲申卜,壳贞:‘妇好娩,嘉?’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引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
——龟腹甲卜辞《丙》247
1. B 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信史时代的早期国家——商与周,有什么特点?
殷墟考古与商的统治
内服:商王、尹,直辖王畿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方国部落,影响扩大
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惟助成王德显越,尹人祗辟。
——《尚书·酒诰》
 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
西周的分封宗法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周武王 西周实际控制区
西周的分封宗法制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示意图 分封制示意图
西周的分封宗法制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灭周
2. B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专题3 夏商西周(2)
商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经济
质人掌城市之货贿 、 人民、牛马、兵器、车撵、珍异。凡卖价者质剂焉。
——《周礼·地官·质人》
  我既买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
——曶鼎铭文
农业:使用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井田制
手工业:青铜铸造繁荣,丝织业初步发展
后母戊鼎 伯簋
手工业:青铜铸造繁荣,丝织业初步发展
1. B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小结
如何看待历史传说与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
考古发现是一手史料,历史传说要与考古成果互相印证(二重证据法)。
为何部分学者认为夏朝仍然存疑?
二里头等遗址没有出土关于夏朝的文字证据。
商和西周所代表的早期国家有哪些特征?
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君主和贵族联合执政,国家形态松散。
金题精讲
2. B 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九州之伯”等。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是( )
①夏朝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②夏朝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夏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④夏朝后期出现了暴政和社会动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3. B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4. B 二重证据法是将“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蒋庄遗址与《回忆蒋庄遗址的发掘》
B.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5. B 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6. B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7. B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专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B
2. B
3. A
4.政治: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财富集中)。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出现商品交换。军事:有部落间的战争。文化: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
5.依据: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
6.实质:形成早期国家、出现阶级分化、文化影响向外辐射。特征:多元一体、兼收并蓄。
专题2 夏商西周(1)
1. C
2. A
专题3 夏商西周(2)
1. B
2. C
3. B
4. D
5. B
6. D
7.(1)分封制与宗法制;维护政治联系,稳定政治秩序。(2)意义:歌颂周文王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