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貌类型
一、选择题(共20题,共80分)
下列岩石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由原岩石矿物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是: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2020 年 7 月,甘肃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公园内的彩色丘陵景观是由色彩斑斓的泥岩和砂岩组成的。该类岩石具有的特征是
A.岩石有明显的片理构造 B.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C.岩石有明显的晶粒构造 D.岩石形成主要以内力作用为主
我国学者利用溶洞内的石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该岩石属于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下图为“某沿海地带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该海域与古地质时期相比,面积
A.增大 B.缩小
C.没有变化 D.前面的回答都不对
巴丹湖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边缘。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如图示意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据此推断 Ⅰ、Ⅱ、Ⅲ 阶段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A.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 B.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
C.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 D.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我国的四大高原中,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是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表为我国村庄名称中有相同名词的频次统计。与表中我国村庄命名直接关系最紧密的是
名词 个数 名词 个数
山 25494 屯 5811
河 17431 湖 5410
沟 10648 岗 5320
湾 8767 坝 5156
坪 8677 坡 4767
塘 8677 堡 3897
岭 7852 略 3344
A.农业 B.河流 C.交通 D.地形
在我国陕西北部榆林靖边县分布着一种地质奇观“波浪谷”,其因红色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而得名。组成这种波浪谷地质奇观的岩石主要由
A.高温高压变质形成 B.滨海沉积沙子胶结而成
C.岩浆在地表冷却而成 D.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却而成
下图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四种地貌。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外力作用与其形成的地貌对应正确的是
A.流水堆积——① B.流水侵蚀——② C.流水堆积——③ D.风力搬运——④
江苏盐城的沿海滩涂是候鸟重要的栖息地,这里的地貌其形成主要受到
A.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 B.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C.海浪的侵蚀、搬运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如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两类岩石具有片理构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我国园林珍品太湖石属于图中乙类岩石
B.④为外力作用,②为重熔再生
C.丁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
D.丙类岩层中常保存有动植物化石
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下列四组岩石中,有可能发现化石的一组是
A.石英岩、石灰岩 B.石英岩、大理岩 C.页岩、石灰岩 D.花岗岩、大理岩
读图,回答问题。如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如图中图 1 为桂林象鼻山景观图,图 2 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 1 中岩石类型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大理石等建材已广泛用于普通家庭的装潢。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属于
A.岩浆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如图为我国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图中 P 处等值线的数值为
A.813 米 B.814 米 C.815 米 D.816 米
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聚落分布情况。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B.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C.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D.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在太行山的陡坡上修建了坡度很小、蜿蜒曲折的跨流城调水工程——红旗渠(如下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将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是为了
A.减轻渠水对渠堤的侵蚀 B.增加输水渠的输水流量
C.减少输水渠中的泥沙沉积 D.降低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
雕岩谷是具有陡立曲壁的狭窄峡谷,坚硬的岩石呈现出流水般蜿蜒起伏、柔美流畅的形态。如图是拍摄于我国陕北地区的雕岩谷景观,从成因上看,该类地貌属于
A.风力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 C.流水侵蚀地貌 D.流水堆积地貌
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图中河流中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河段是
A.①—②河段 B.②—③河段 C.③—④河段 D.④—⑤河段
二、综合题(共5题,共20分)
贵州省的天然洞穴发育数目数以万计,多分布在喀斯特山区中低部地区。该省主要以含碳酸盐的岩石为主,在这类岩石的分布空间范围内,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洞穴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分布。读贵州洞穴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两小题。
(1) 对该省区一些区域洞穴分布较少的原因,解释最合理是
A.缺乏含碳酸盐岩石 B.地下暗河众多
C.晴天多、降水少 D.气温低、温差大
(2) 对该省区洞穴密度较大地区的推断,与实际相符的是
A.地势最高地区 B.为弱石漠化区域
C.旅游资源缺乏 D.流动人口量较大
如图是同学们查阅到的河流流速和搬运物质相关性的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两小题。
(1) 根据图 2 资料判断,图 1 所示的砾石滩以上的河段流速可能是
A.50 厘米/秒 B.250 厘米/秒 C.300 厘米/秒 D.400 厘米/秒
(2) 这种砾石滩通常位于河流的
A.河源 B.侵蚀岸 C.堆积岸 D.人海口
下图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和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欲使直径为 0.1 mm 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
A.0.1 cm/s B.0.7 cm/s C.5 cm/s D.30 cm/s
(2) 下表中 P、Q 两颗粒物所受主要外力作用分别
颗粒直径(mm) 河流流速(cm/s)
P 0.02 200
Q 20 7
A.侵蚀、搬运 B.搬运、堆积 C.侵蚀、堆积 D.搬运、侵蚀
(3) 能够反映图 2 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 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 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 指出 4—6 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 分析 8 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读下面四幅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各地貌的名称。甲 ,乙 ,丙 ,丁 。
(2) 写出图中各地貌的形成原因。甲 ,乙 ,丙 ,丁 。
(3) 图甲为流动沙丘,下列有关该沙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沙粒在 d 坡一侧被搬运,在 c 坡一侧沉积
B.d 坡风力大于 c 坡
C.c 坡一侧为迎风坡
D.若图中沙丘继续前移,图中小树将被掩埋
(4) 丁图地貌一般形成于河流 处,图中自 a 到 b 沉积物粒径逐渐 ,原因有哪些?
(5) 在丙图地貌区,农耕区多分布在面积较大的 ,当地人称之为 。分析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20题,共80分)
1. 【答案】B
2. 【答案】B
3. 【答案】D
4. 【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该海域的海岸不断被沉积物覆盖,使得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故该海域与古地质时期相比,面积缩小了。
5. 【答案】D
6. 【答案】B
【解析】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
7. 【答案】D
【解析】表格中“山、岗、坪、坡、堡、坝、沟、岭、湾”等均属于地形部位,与其他要素相比,占比最大,故与表中我国村庄命名直接关系最紧密的是地形,选 D。
8. 【答案】B
9. 【答案】C
【解析】①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②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③为河流入海口附近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④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V”形谷)。综上分析,C 选项正确。
10. 【答案】D
11. 【答案】C
12. 【答案】C
13. 【答案】B
【解析】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可以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也可以分为褶皱山脉,断块山脉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据图可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可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 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因此其应为褶皱构造,故本题选 B。
14. 【答案】D
15. 【答案】D
16. 【答案】C
17. 【答案】B
【解析】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海拔较高,而背靠大山,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往往产生大量降水,容易产生暴雨危害,A 错误;读图可知,该聚落三面临河,聚落分布主要考虑所在地形高于洪水水位,有利于防御洪水,B 正确;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C 错误;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不利于地震山洪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D 错误。
18. 【答案】A
【解析】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干渠水流量因此会变缓,输水流量变少。这样的设计操作,会减弱流水下蚀作用,减轻干渠下的区堤受到渠水冲刷,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区堤,A 项正确;坡度设计得很小,会造成干渠水流量较缓,减少输水渠的输水流量,B 项错误;流速较缓的输水渠会增加泥沙沉积,C 项错误;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并无直接联系,D 项错误。
19. 【答案】C
20. 【答案】D
二、复合题(共5题,共20分)
21. 【答案】
(1) A
(2) D
【解析】
(1) 洞穴主要是可溶性的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缺乏可溶性的含碳酸盐的岩石就不容易形成洞穴;地下暗河众多说明喀斯特地形发育良好,洞穴比较多;本地区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和气温相差不大。
(2) 洞穴密度较大地区地势低,水分多,溶蚀作用强,地势最高地区水分少,不利于洞穴形成,A 项错误;洞穴密度较大,喀斯特地形发育良好,地表植被较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B 项错误;洞穴密度较大,旅游资源丰富,游客多,流动人口量较大,C 项错误,D 项正确。
22. 【答案】
(1) B
(2) C
【解析】
(1) 读图 2 可知,砾石滩以上的河段即鹅卵石存在的河段,该河段能够存在鹅卵石说明该段河流的流速可以搬得动这种石头,先在图上找出鹅卵石的粒径范围(6.4 厘米至 25.6 厘米),确定出 6.4 厘米和 25.6 厘米虚线和曲线的交点,在交点处作向下的垂线,分别与下方的横坐标交于一点,由此可知,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范围在每秒 200—300 厘米,因此,砾石滩以上的河段流速可能是每秒 250 厘米,B 项正确。
(2) 读图可知,砾石的颗粒较大且通常都是集中出现,河流的堆积岸由于河水的流速较为缓馒,河流携带的物质容易在该处堆积,因此,这种砾石滩通常位于河流的堆积岸。
23. 【答案】
(1) B
(2) C
(3) B
24. 【答案】
(1)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 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 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
(1) 读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很小,河水深度变化大,说明河床较深,结合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推知很可能是地壳抬升,地势升高,河流下切侵蚀强烈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河岸直立,说明两岸河床岩性相同,侵蚀差异小。
(2) 读图可知,4—6 月该断面河水深度不断增加。结合材料,一方面,该河段地处河流上游高山地区,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4—6 月气温回升快,积雪融水补给量不断增大,流量不断增大,导致水位上升;另一方面,图中显示 4—6 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水对河床侵蚀不断加强,结合材料,由于该时段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水含沙量低,且融水不断汇集,流速持续加快,导致河床侵蚀不断加强,因此河底不断加深。
(3) 读图可知,8 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加强,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结合材料,该河段 7 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径流对地表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8 月,随着降水减少,流速降低,泥沙沉积使河床迅速淤积。
25. 【答案】
(1) 沙丘;海蚀拱桥;峰林;冲积扇
(2) 风力堆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溶蚀);流水堆积
(3) C
(4) 出山口;减小;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粒径大的沉积物先沉积,粒径小的沉积物后沉积。
(5) 洼地;坝子;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较肥沃,灌溉便利。
【解析】
(1) 依据图中信息回答即可。
(2) 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海蚀拱桥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峰林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冲积扇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3) 流动沙丘迎风坡风力大,沙粒被搬运到背风坡堆积,故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图中 c 坡为背风坡,d 坡为迎风坡,图示沙丘由 d 向 c 移动,若继续前移,图中小树将被掩埋。
(4) 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图中自 a 到 b 坡度逐渐减小,水流速度也不断下降,从而使得粒径大的沉积物先沉积,粒径小的沉积物后沉积。
(5) 在喀斯特地貌区,由于地表崎岖不平,农耕区主要分布在洼地,当地人称之为坝子,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气候温和,灌溉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