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
目录
壹
贰
叁
肆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问题1 说一说: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每个时代都有当代的代表性文学,在这一时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留下无数辉煌灿烂的篇章,后世的创作没有能够超过它的)
问题2: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诗歌都有怎样的特点?
诗分“古今”,诗有诗体。“言”即字,每句有几个字,就把它称为几言诗。
一般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归为古体诗,简称古诗,包括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等。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押韵,形式上较为自由。如《观沧海》就是一首四言古诗。
唐代声律发展成熟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正式诞生。近体诗对于平仄、押韵、对仗有严格要求。近体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大类。
绝句四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分别简称五绝、七绝,如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一首七言绝句;
律诗八句,每句五个字称为五言律诗,七个字称为七言律诗,分别简称五律、七律,如第三首《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每两句为一联,第一联到最后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hàn下巴)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要做到对仗工整。
诗
唐以前:古体诗
唐以后:近体诗
绝句
律诗
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壹
《观沧海》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曹操及本诗的创作背景2.反复诵读,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重点)3.鉴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歌意境;(重点)4.继续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难点)
1.你知道哪些有关曹操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
举例: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一、走近诗人
曹操,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了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后打破军阀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诗歌善用乐府旧题,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格质朴刚健、雄壮深沉、慷慨悲凉。
他的创作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曹操和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并称“建安三杰”。
《观沧海》运用《步出夏门行》这一乐府诗题,是一首四言乐府古诗,是汉魏时的典型诗体。
2.《观沧海》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乐府起源于汉代,是主管音乐的中央官署,设置乐府的主要目的是采集各地的民歌和乐曲。乐府诗最初指这一官署采集和编制的诗歌,后来指可以配乐的诗歌,或仿照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
二、吟咏诗歌,读出感情
(1)读准字音
cāng( )海 jié( )石
dàndàn( ) sǒng zhì( )
沧
碣
澹澹
竦峙
丛生 萧瑟 星汉
(2)读准节奏:齐声朗读诗歌,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节奏朗读?
1、朗读要求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读出感情
要读出诗歌的感情,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观沧海》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曹操在建安五年(200)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军阀,两年后,袁绍病死,袁尚与袁熙逃窜投奔乌桓(huán)。乌桓是当时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万余户。同年,袁绍之子袁尚和袁熙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tà)顿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曹操取得重大胜利,北方统一近在眼前,那么在曹操凯旋的途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当这样一位豪情万丈的军事家登临碣石山、目睹浩渺无垠的大海时,他的心绪又会有什么变化?
阔大的景物与豪迈的心情相辉映,更加激起诗人心中的无限壮志豪情。
(一)掌握重点字词注释
①临:
②碣石:
③何:
④澹澹:
⑤竦峙:
到达,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耸”和“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三、深入研读
碣石山
碣石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主峰面临大海,形似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故称碣石山。碣石山先后有多位帝王登临,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是一座具有帝王象征意义的名山。
⑥若:
⑦星汉:
⑧幸:
⑨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好像
银河。
庆幸。
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到达极点。咏志,即表达心志。这两句在《步出夏门行》的每一章末尾都有,应为和乐时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一)掌握重点字词注释
(二)翻译诗歌大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岛上树木丛生,百草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涌起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天上银河星光灿烂,好像都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我感到真是幸运极了,于是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三)深入研读诗歌
诗人登临碣石,有什么所见、所思、所感?
2(1)所见:诗人登临碣石,看到了一片怎样的大海?从诗中找出原句并分析。
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三)深入研读诗歌
一片怪石嶙峋的海:山岛竦峙
一片生机勃勃的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人眼中所见的这片大海,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一片浩渺无边的海:“沧”海
2(2)所思:诗人看到这样一片苍茫的大海,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畅想?找出诗中原句分析。
(三)深入研读诗歌
在诗人眼中,这苍茫辽阔的大海似乎能吞吐日月,能接纳世间万物,包容天地宇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3)所感:诗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抒发的?
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人写沧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这首诗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豪情万丈的曹操;
胸怀壮志的曹操;
积极上进的曹操……
3.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结合前几课学过的写景赏析知识,尝试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好在哪里?
(1)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描写水波荡漾的画面,是动景;“山岛竦峙”描写山岛耸立的画面,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草木茂盛的情景,是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秋风飒飒、海浪翻涌的画面,是动景。动静结合,海水和山岛摇曳生姿,气势壮阔。
四、总结提升
(2)运用互文、夸张的修辞
互文:上下两句看似说了两件事,实则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本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实际的含义是“日月的运行和灿烂的星河都在这宽广的大海中”。
(3)虚实结合,想象奇特作者实写海水和山岛,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画面。
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诗人写日月银河都在大海中运行,极言大海的辽阔宽广,意境开阔,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
拓展延伸 曹操诗歌名句积累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有关“胸襟”、“抱负、”志向“的诗句?
举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复习回顾
1.古代诗歌的基本文化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绝句、律诗)
2.曹操诗歌的总体特点?
3.《观沧海》的写景有何妙处?
4.《观沧海》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言志,歌咏言”,诗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诗人通过写登临沧海所见,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先实写海水和山岛,再虚写日月星汉海中运行的场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奇特。在诗中,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课堂小结
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确学习目标
1. 识记李白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2.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大意,理解“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含义,体会诗歌意境(重点)
3.学习情景交融、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难点)
一、走近诗人、读懂诗题
1.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你能背诵出来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奔放,想象丰富。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等。
2.你能从诗歌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读出什么信息?
闻:诗人是听说这件事的,此时并不在好友王昌龄身边;
※左迁:迁,指官职调动。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左迁”意为被贬官。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例如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柳宗元被贬柳州,别号柳柳州;)
遥有此寄:诗人此时与友人王昌龄相距很远,从中也可知王昌龄被贬之地十分偏远
3.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的龙标(今湖南怀化黔qián阳县),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和关切。
二、吟咏诗歌,理解大意
(1)杨花:
(2)子规:
(3)龙标:
(4)五溪:
(5)与:
(6)夜郎:
柳絮,柳树在春末时节飘絮,所以杨花是暮春时节的象征。
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鸣声似“不如归去”,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今贵州东部和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
给
这里指湖南怀化境内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1.扫除字词障碍
2.读清节奏:“齐声朗读诗歌,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节奏朗读七言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你路过了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够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尝试用白话文翻译这首诗
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读出感情: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子规即杜鹃,我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典故。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直至口中流血,鸣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子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悲愁的意象,有时还代指亡国之思。
因此,开头写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景象,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出悲凉、伤感的氛围,奠定本诗的伤感基调
3.读出感情: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总结归纳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①环境本身(描绘了一幅_____的画面;交代了_____的时间、背景,渲染了_______的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了______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人物________的特点……)
④主题(寄托了____的感情、表达了_____的思想、揭示了______的道理……)
三、读透诗歌,理解感情
1.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把明月人格化,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从这些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热情奔放、豪迈洒脱、重情重义……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思考,“明月”一般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们常说“花好月圆人长久”,圆月往往代表着团圆。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人不圆,就容易引发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亲友和故乡的思念。正如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所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残月与圆月相对,往往会带有离愁别绪的伤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月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文化符号。
复习回顾
1.李白的文学常识
2.左迁的含义、古代以官职和任官之地称呼他人的文化常识
3.“杨花”、“子规”、“月”等意象的含义、景物描写的作用
4.拟人,把物象人格化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诗人通过特定的意象“杨花”“子规”渲染了暮春时节悲凉的氛围,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把满怀愁绪与关切寄托给“明月”,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借月抒怀的诗歌?找一找,积累下来
谢谢!